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他們!

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他們!

瓦茨曾言:“

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

。”換言之,看到問題是進步的前提。一張試卷,分數背後會存在問題;一件事情,成敗背後會存在問題;一個國家,河清海晏背後亦會存在問題。

唯有尋出問題根本,求得解決方案,才會贏得提升,

日積月累,才會有質的飛躍。尋根求解

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

,然而四年前,這個數字就已經飆升至1731萬人。這個數字在世界上的排名十分靠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很少見到他們,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他們!

一來是雖然1730萬這個數字不容小覷,但是相對於中國14億的人口總數還是比較少的。二來則是出行的不便,試想一下,

閉上雙眼,聽馬路上車水馬龍的喧囂,感受前方未知的障礙,每邁一步都是極大的挑戰

,出門的慾望自然就削弱不少。第三,科技的發展為盲人提供了及時充足的資訊,足不出戶也可以與外界緊密聯絡,外出的需求也就相應降低。

任何社會現象的背後都存在著問題

眼下確實存在對盲人不友好的方面,

理應正視,查漏補缺,而非閉口不談。

出行難致少見

盲人出行主要依靠盲道辨識方向。上

世紀60年代,日本發明了盲道,成為盲人的福音,很快也就在全世界推廣。當下中國盲道在全球長度最長、分佈最廣,但即便如此,也存在著問題。

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他們!

無邊黑暗的籠罩讓走路成為讓人恐慌的事,出行困難比正常人大得多顯而易見。第二,盲道是專門幫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設施,幫助他們獲取資訊——“身在何處?”,

中國式盲道的設計卻不盡如人意

自2005年起,中國掀起了修建盲道的熱潮

,原因是盲道的覆蓋率關係到“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評選。網上有這麼句話讓我為之觸動:順著中國式盲道走,你也許能夠走到某個地方,但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會走到某個地方。

如此一些敷衍又不走心的設計反而會增加盲人出行的難度,保量不保質,可謂適得其反。第三,

盲道佔用現象也屢見不鮮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汽車、腳踏車等佔用盲道,這讓盲人本不富裕的出行路線雪上加霜。

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他們!

電視上也有過類似的公益廣告,簡短有力,幽默詼諧中見諷刺

。雖然後來有過相關規定,也加大了監察力度,但是這種現象也還是屢禁不止。

不只是私人交通工具佔用盲道,其他公共財物佔用盲道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比如說樹、井蓋、建材、路燈等等。拿樹為例,其實是樹旁的盲道常常出現一個凹口,乍一看像是樹佔盲道。

井蓋時不時出現在盲道上,如果下雨或是什麼原因導致井蓋位移,那麼危險係數就直線上升了;建築門臉前總會放有防盜網或是鋼架一類的建材,

這些往往會佔據盲道,也就是盲道路障。

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他們!

除此之外,

導盲犬的訓練也是問題所在

。資料顯示我國導盲犬需求量和導盲犬服役量之比已上千,一方面說明導盲犬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也說明導盲犬的訓練難度之大。

導盲犬訓練時間為兩年

,分為愛心志願者家庭寄養、導盲犬基地專業訓練和申領它的盲人家中共同訓練三個階段。其中訓練內容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包括坐、等、簡單避障、複雜避障在內的46項的社會化訓練以及包括上人行道、過斑馬線等在內的專業技能。

而且,

一隻導盲犬的金額在15萬~22萬元,還有高達80?淘汰率。如此看來,導盲犬可謂是"一隻難求"。

除此之外,即使有了導盲犬,公共場所對於導盲犬的排斥也是不容忽視的障礙。

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他們!

以上是外界條件對於盲人出行的影響,

每個事物都會有內因和外因。

心理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心理致少見

當一個人和其他人不同時,他心中難免會有孤獨之感,

這是每個人偶爾會遇到的情況,比如只有自己做錯了某個題或是隻有自己沒完成任務等等。

相對於偶爾的孤獨來說,

盲人長期處於黑暗之中,這種情感是逐漸積累的,也會導致對外界的牴觸,進而牴觸外出

。設想一下,倘若諸君每天處在這種壓抑的心情下,還願意外出嗎?

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他們!

另外,除了失明造成壓抑,

外界也可能有意無意地對盲人造成壓力。

不論外界如何尊重幫助盲人,肯定會有一部分盲人心中不自在。其次,盲道等設施的不健全也可能對盲人心理有一定影響,造成胡思亂想等現象。

再者,

"路障"也會讓盲人對於面前的路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

,前方不知何時何處會出現障礙物,對自己造成什麼樣的危險等等。況且對導盲犬的限制也會讓盲人產生被區別對待之感。

如此種種,也可能讓盲人失去對外界的積極性,減少外出,進而增加內心的壓抑,形成一個正反饋調節。因此,

從內外兩方面來看,心理的牴觸也是少見盲人的原因。

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他們!

解決任何問題,均需從根源上入手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應簡單地想出一種或幾種方法,而應因地制宜,合理設計。筆者抱著拋磚引玉的態度淺談幾點建議。

首先是"出行難"

,外界的條件相對而言往往是容易改變的。

拿盲道來說,第一,盲道的設計應該富有變化,

讓每條街的盲道都有標誌,儘量讓盲人知道自己處在哪條街上。

第二,盲道應避開樹木或是井蓋一類不易移除的障礙物,以免從修建就埋下不便之處和安全隱患。

盲道四周應設定"真空區"

,避免一切障礙物,拿醫院為例,醫院外的人行道常常是海一樣的腳踏車電動車,這時就很容易出現擠佔盲道的現象,這幾十上百米的“羊腸小徑”,常人穿過尚且不易,更何況盲人呢?

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他們!

再有,

城市中非機動車路邊停靠點的設立也應避開盲道

,我曾就見到過停車位劃線橫跨盲道的場景,雖然很快就被修改了,但是這種現象仍需我們警醒。

外界的條件之後就是盲人的心理了。朱光潛先生有云:“人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

草率地提供環境顯然不可取,更應注重盲人的想法。

刪繁就簡是當務之急,給盲人群體提供一個最高效的條件,以減少其不適應和牴觸情緒。

同時,加強對其心理疏導,讓其更積極、更樂觀地面對外界刻不容緩,這就需要廣大心理輔導者的辛苦耕耘。

開放包容的心態也不可缺席,公共場合對於導盲犬的禁令也應解除,給盲人群體提供一個溫馨的大環境。

中國視力殘疾人數為1263萬,為什麼我們很少看見他們!

雖然網際網路等科技可以給盲人更多的足不出戶就瞭解外界的機會,但更希望盲人能更多地外出,感受外界的氣息,

而不是總有這樣的話:"平時還真沒怎麼見過盲人啊!"

文/古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