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何只認“虎符”不認人?誰拿著都可以調兵?其實沒那麼簡單

古代為何只認“虎符”不認人?誰拿著都可以調兵?其實沒那麼簡單

去年年底,文化節目《國家寶藏》大熱,第四期介紹了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重量級藏品——杜虎符,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製虎符。

古代為何只認“虎符”不認人?誰拿著都可以調兵?其實沒那麼簡單

虎符代表著軍權,在古代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走向。杜虎符的驚豔亮相,又勾起大家的好奇:古代為何只認虎符不認人?任何人拿到虎符都可以調兵嗎?

古時候,天高皇帝遠,一生有幸得見天顏的人只佔少數。

可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要調兵遣將,軍隊卻不認識他,車馬又很慢,怎麼辦?這就需要一個信物,兵符就應運而生。

加上古人以虎為百獸之王,虎在叢林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兵符就做成虎的形狀,討個好寓意。

據載,虎符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和秦漢兩代。

古代為何只認“虎符”不認人?誰拿著都可以調兵?其實沒那麼簡單

虎符多用青銅做成,上刻銘文。杜虎符上的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雖毋會符,行殹。”

杜即秦國杜縣。由此可知,虎符分兩半,一半在皇帝手中,一半在地方將領那裡。當時中央集權,將領調兵超過五十人,就必須出示完整的虎符。但如果遇到烽火臺燃起烽火,情況緊急,也可以不要虎符直接出兵。

那時候,中央調兵時,會派遣使臣帶著君主的半符前去。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形成調動軍隊的信物。

戰國到秦朝時期,虎符作為軍權的象徵,是每個士兵的入伍必修課。他們可能不認識皇帝和元帥,但肯定認識虎符。

古代為何只認“虎符”不認人?誰拿著都可以調兵?其實沒那麼簡單

一個人官再大,沒有完整的虎符,也沒人會聽他號令。

嬴政親政前,呂不韋掌握著國家軍隊。後來嬴政親政,把右符捏在手中,就順理成章地接管了呂不韋的軍隊,將堂堂相國架空。

也就是說,皇帝授予虎符軍權,卻未對人授權。所以,士兵們只認虎符不認人。

但,並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遣將。

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貴為魏國相國,威望很高。

又盜取了魏王手裡的半個虎符,在調兵時依舊受到大將晉鄙的質疑,不允出兵。

逼得他假傳王命,誅殺晉鄙,才奪得兵權解邯鄲之圍。

由此可見,很多高階將領都是直接聽命於君王的。未受王命,在虎符面前,他可以有所質疑,讓持有虎符者不能順利地調兵。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將虎符制度予以完善:當時凡是需要調兵的都需要出示合在一起的兩半虎符,同時還要有加蓋玉璽印的詔書。

詔書裡會明確規定誰是統領、調兵數量與目的,戰爭期限等,十分詳盡。戰爭完畢之後,右虎符必須立馬交還。

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是君主專制,紛紛效仿這種虎符加詔書的制度。

古代為何只認“虎符”不認人?誰拿著都可以調兵?其實沒那麼簡單

所以,就算一個人能偷得皇帝處的虎符與地方虎符合二為一,沒有天子詔書,他依然不能調動兵馬,反而會因此暴露自己的野心,得不償失。

在這樣的制度下,一個人只有虎符是無法調兵的。

當然,這些都建立在軍權至高無上的前提下。若只是傀儡皇帝,虎符的約束力就形同虛設。

如今,虎符已不是權利的載體,而是歷史的見證,成為博物館裡文物,向人們講述著那些過去的傳奇故事。

古代為何只認“虎符”不認人?誰拿著都可以調兵?其實沒那麼簡單

(作者:游龍公子,本文由“小世界大文明”創作)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贊和評論,謝謝!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諒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