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把康熙乾隆這種年號,當皇帝名字講卻沒人糾正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歷代帝王遇到新君登基、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大家把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而至明清二朝帝王,大多一帝一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先是正統,後復辟改元天順;清太宗也有天命、崇德兩個年號。

為什麼大家把康熙乾隆這種年號,當皇帝名字講卻沒人糾正

清朝以前,一般是稱呼廟號和諡號的,比如我們熟悉的漢武帝劉徹,可以稱呼他的廟號世宗,也可以稱呼他的諡號孝武皇帝。但要知道,廟號和諡號都是皇帝死後追加的,他們當政的時候百官一般稱呼他們為皇上、聖上、陛下,直呼其名是僭越的行為,是要被殺頭的。

為什麼大家把康熙乾隆這種年號,當皇帝名字講卻沒人糾正

到了唐代,為了昭顯先皇功德,諡號開始被加長。比如唐高宗李治的諡號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之後就越加越長,至清代達到巔峰。比如康熙皇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這麼長你這麼叫?還不如稱呼年號方便。

後人稱呼清代皇帝年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年號寓意美好,個性鮮明。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放到現在哪一個不是高階大氣上檔次的稱謂?不必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有辨識度多了?所以,只有年號才是最得體的稱呼。

為什麼大家把康熙乾隆這種年號,當皇帝名字講卻沒人糾正

清朝俗稱十三朝,除皇太極有天聰崇德兩個年號以外,餘下的十一帝皆採用一個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的官方紀年方式,一般取祥和吉祥的字眼,這些字眼多引經據典。明清兩代的帝王一般都是一個年號,以上各朝皇帝都是採用好幾個年號,所以後人很難記住,一般都是以廟號來代稱,如漢武帝,唐太宗。清代距離現在比較近,年號也容易記住,加上清宮戲太多,所以人們叫起來方便,久而久之變成慣例,廟號和名字反而被人們遺忘了。

為什麼大家把康熙乾隆這種年號,當皇帝名字講卻沒人糾正

現在將清代皇帝的廟號,年號及姓名列舉以下,以供大家參考:

清太祖 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 年號天命

清太宗 愛新覺羅 皇太極 年號天聰 崇德

清世祖 愛新覺羅 福臨 年號 順治

清聖祖 愛新覺羅 玄燁 年號 康熙

清世宗 愛新覺羅 胤禛 年號雍正

清高宗 愛新覺羅 弘曆 年號乾隆

清仁宗 愛新覺羅 顒琰 年號 嘉慶

清宣宗 愛新覺羅 旻寧 年號道光

清文宗 愛新覺羅 奕詝 年號咸豐

清穆宗 愛新覺羅 載淳 年號同治

清德宗 愛新覺羅 載湉 年號光緒

愛新覺羅 溥儀 年號宣統

為什麼大家把康熙乾隆這種年號,當皇帝名字講卻沒人糾正

其實不止清朝,明清2朝基本上都是以年號稱呼的,比如永樂,嘉靖,萬曆,朱元璋雖然因為開國皇帝,本身名字響亮,但洪武這個年號也是耳熟能詳。

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制錢。皇帝的名字在古代基本上是沒人可以叫的,首先就要排除掉。第二像太祖太宗這類的廟號和諡號都是在非常正式的場合才會用到,不合適日常交流。唯有年號透過制錢廣泛流行,深入民心,而且簡短,適合口語化的交流,因此民間大多用年號來代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雖然從學術上來講這麼叫並不嚴謹,可對於民間來說,簡單通俗才是最重要的,也沒什麼糾正的必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