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去世前留下遺囑用“紙”做衣服,揭開隋唐時代的秘密

後周太祖郭威在臨死前,曾留下了一個奇怪的遺命,吩咐手下人給自己做一套“特殊”的衣服,以便為自己陪葬。這種“特殊”的衣服竟是紙的,這是什麼情況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郭威去世前留下遺囑用“紙”做衣服,揭開隋唐時代的秘密

郭威去世前留下遺囑用“紙”做衣服,揭開隋唐時代的秘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公元954年2月22日,後周太祖郭威躺在病床之上,眼看著就要龍馭賓天,義子柴榮在床榻邊眼淚直流,他費盡全身力氣掙扎著坐起,宣佈將皇位傳給柴榮。隨即,郭威又對柴榮說:“你知道王公貴族的墓葬為何總是會被盜掘嗎?正是因為墓葬中盡是金銀珠寶,因此才被人覬覦。我死之後,切不可大舉發喪,一定要記得薄葬,用紙做一件衣服,再用瓦片製成棺材即可,切記,切記”,說罷便溘然長逝。

郭威去世前留下遺囑用“紙”做衣服,揭開隋唐時代的秘密

周世宗柴榮繼位後,聽從了義父的遺命,用瓦棺紙衣為其下葬,又立碑曰“周天子平生好簡約,遺命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命”,以此來告誡天下人,不要對郭威的陵寢有覬覦之心。在現代人看來,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紙張怎麼可能用做製衣材料呢?我們都知道,現代人在冬天穿的衣服多為棉衣,或者是羽絨,甚至是太空棉,這些材料製成的衣服,不但透氣吸汗而且保暖效果十分良好。五代十國時期,棉花的種植,最早出現於四千多年前的印度,隨著古代王朝相互之間的交流,棉花也由西域之地傳至中國。

郭威去世前留下遺囑用“紙”做衣服,揭開隋唐時代的秘密

據考古學家推斷,棉花傳入中國的時期應該不晚於隋朝,因為在江蘇發掘的隋煬帝皇后蕭氏墓中,曾出土過一頂鳳冠,而鳳冠內部就發現了少量的棉花。郭威之所以不用棉花做衣服,就是因為當時的棉花數量稀少,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只有達官貴人才會穿棉衣,而一旦用棉衣下葬,很可能就會被盜墓賊盯上。此時問題又來了,既然平民百姓穿不起棉衣,他們究竟穿什麼材料的衣服呢?答案可能讓您大跌眼鏡,沒錯,就是紙衣。紙衣的製作來源於唐朝,這與當時的紙質有關。唐朝的廣泛用紙為楮皮紙,是用楮樹皮製作而成的,由於紙記憶體在著大量的楮樹皮纖維,因而該種紙具有極強的柔韌性,這也為它能製成衣服提供了可能。

郭威去世前留下遺囑用“紙”做衣服,揭開隋唐時代的秘密

唐人掌握了一種獨特的方法制作紙衣,即將一百張楮皮紙放在鍋中,再加入松香等物一起蒸煮,直至煮沸後,所有的紙張都被粘合成一張紙。由於該紙密度較大,且具有半透氣性,因而製成衣服後穿在身上既不容易破損又能保暖。您可別以為楮皮紙只能用於製作衣服,該紙性質優良、結實耐磨,而且價格低廉,是當時平民的首選之物,因而也被製作成了各種生活用品(可就是穿在身上硬邦邦的,有些不舒服,而且親膚能力也不好)。

郭威去世前留下遺囑用“紙”做衣服,揭開隋唐時代的秘密

宋代大文學家朱熹就曾送給好友陸游一件紙被,為了感謝朱熹能讓自己有如此溫暖的被窩,陸游還特意作了首詩回贈朱熹曰“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棉”。 (小編覺得軟於棉是不可能的,這只是詩人的一種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罷了)有些文人雅士還創造性的製作出了紙帳,將其上印製梅花,把自己的床榻或書桌圍起來,不但可以遮風禦寒,又能凸顯自己的高雅情操,實在是一舉兩得。除此之外,明朝的大將戚繼光又利用其輕便柔韌的性質,將多層楮皮紙粘合製成紙甲,即使是鋒利的倭刀也砍不透,使得戚家軍的戰鬥力大大增強。

郭威去世前留下遺囑用“紙”做衣服,揭開隋唐時代的秘密

由此可見,老祖宗的智慧著實讓人欽佩,在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聰明的古人利用所有可用的資源,給自己創造著幸福的生活,也保證了一代又一代子孫抵拒風寒,能夠在一個相對溫飽的環境中繁衍生息。正是祖先這種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也讓我們的華夏文明傳承至今,並在世界的民族之林中一枝獨秀。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