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2位皇帝中,除了溥儀生不逢時以外,其他11位皇帝都很不務正業

清朝入關後,又一個北方部落入主中原的王朝誕生了。不得不說,清朝12位皇帝中,除了溥儀生不逢時以外,其他11位皇帝都很敬業,不像明朝那些奇葩皇帝不務正業。清朝皇帝雖然敬業,但能力參差不齊,如果都能像康熙、雍正一樣,那清朝就厲害了。清朝從興盛到滅亡,更多人把清朝歸為閉關鎖國的體制,這也有一定道理,但從清朝歷史看,清朝之所以閉關鎖國也有自己苦衷,一個是民間反清力量,另一個是傳教興起。

清朝12位皇帝中,除了溥儀生不逢時以外,其他11位皇帝都很不務正業

清朝入關後,對於早就在中國傳教的西方教士並不排斥,特別是順治對待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不僅重用,還尊稱義父,雖然湯若望後來受到挫折,但總體看他在中國傳教很成功。所以說清朝最初受中原傳統壓力不大的王朝,最開始並不閉關鎖國,曾大量吸納了西方學說及宗教。但後來清朝排斥西洋人及傳教?

干預清朝政事

西方傳教士名聲最好的是利瑪竇以及湯若望,義大利人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活動,對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積極作用。湯若望在清朝入關後,也積極宣傳西方天文曆法數學等學術,對清朝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但隨著傳教士大量湧入,一些傳教士素質參差不齊,他們甚至干預清朝的朝政,這就引起了清朝皇帝的警覺。

清朝12位皇帝中,除了溥儀生不逢時以外,其他11位皇帝都很不務正業

據資料記載,湯若望後期的一些傳教士,還充當了西方的間諜,他們在中國竊取情報,刺探清朝內政秘密,提供自己的母國。特別是清朝的一些機密檔案,還透過傳教士傳入外國,使外國瞭解到了中國內情。比如康熙年間,曾繪製了一個重要地圖叫《皇輿全覽圖》,這個地圖把清朝時期疆域地理地貌及人文社會情況都編制的很詳細,是康熙的一大功績。但從國家安全形度講,這份地圖密級極高,誰如果得到了,如果發生戰事,拿這份圖就能輕易找準突破口。但康熙並沒在意,讓傳教士參與繪製,此圖出來後不久,就在法國出現了副本,給清朝造成重大損失。

清朝12位皇帝中,除了溥儀生不逢時以外,其他11位皇帝都很不務正業

雍正五年,清朝與俄國簽訂《布連斯特條約》時,時任翻譯巴多明被俄國人收買。他重金賄賂了清朝官員馬齊,瞭解了清朝意圖,然後巴多明再把清朝底線透露給俄國,使清朝與俄國在《布連斯特條約》談判中處於不利地位。

傳教士不僅參與清朝的內政外交,還參與皇室之間的爭鬥。康熙晚年的皇位之爭很激烈,當時有個傳教士叫穆經遠,他就參與皇位嗣立之爭,雍正聽說後很惱火,繼位後就殺了穆經遠。

西方傳教士明目張膽干涉清朝的內政外交及皇帝家事,清朝皇帝能喜歡嗎?

用西方禮儀干涉皇權

我國曆代王朝,皇帝就是老大,是“天”的象徵。誰如果觸動皇帝的權威,不僅犯上,而且可能會受到懲罰。但西方傳教士總想按照西方宗教那一套來擺佈清朝皇帝。據記載,1705年,西方一個叫鐸羅的教士,拿著教皇命令到北京,要求清朝禁止祀孔祭祖,並要求中國的傳教士,不要混淆“上帝”、“天主”和清朝尊崇的“天”、“帝”,實際上就否定皇帝在民眾中的權威,把上帝和天主尊為老大。

清朝12位皇帝中,除了溥儀生不逢時以外,其他11位皇帝都很不務正業

剛開始,康熙皇帝並沒在意,認為洋人還不瞭解中國。康熙對鐸羅說法進行否定,而且多次召見他,對鐸羅解釋中國祭禮是尊重孔聖人,而祭祖就是不忘祖宗,並說“敬天事君”是中國的傳統。但鐸羅居然沒把康熙放在眼裡,也沒把康熙的話放在心裡,他跑到南京宣佈教皇的命令。康熙大怒,立即下旨逮捕鐸羅。這就是清朝歷史上的“大禮儀之爭”,透過鐸羅此事,康熙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傳教的問題了,這是一種文化侵略,於是下令限制西方傳教活動。

清朝12位皇帝中,除了溥儀生不逢時以外,其他11位皇帝都很不務正業

此時西方傳教士當然要反對清朝限教活動,雍正繼位後,限教和反限教鬥爭激化了,各地不斷傳出傳教士的非法活動。雍正再次下旨禁止傳教士傳教,而且雍正對傳教士巴多明等人說:“汝等欲中國人人為天主教徒,此為汝教之宗旨,朕所稔知。果爾,則朕等將為何種人?將為汝國君之臣屬耶?”(《啟示和奇妙信札》)。雍正也意識到西方文化滲透。所以在瞭解這段歷史時,不能單純用“中西文化衝突”來解釋康熙和雍正所做的決定,有人說康熙限教與雍正禁教是正義的愛國行為。

清朝12位皇帝中,除了溥儀生不逢時以外,其他11位皇帝都很不務正業

康熙對傳教士的非法活動警醒後,曾預言:“海外如西洋諸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但這句預言並沒經歷千百年,清朝就被西方列強打敗。因為除了康熙與雍正以外,以後皇帝中對西方傳教士的本質並沒有深刻認識而加以嚴格控制。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