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元宵節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宋朝的元宵節是非常適合出遊的?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上元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的良宵佳節,所以也叫“元夕”。這一夜大街上往往是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充滿著歡樂、希望和團圓的味道。歷來關於元宵節的史料可謂數不勝數,但與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的元宵節無疑是最富特色的。

下面我們就從宋代城市的角度來分析宋代的元宵節。

在中國的眾多節日中,元宵節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適合出遊的節日之一。雖然人們在清明節、重陽節也愛出遊,但心情卻大不相同,清明踏青是為了上墳祭祖紀念先人,重陽登高卻又不免會引發思親與悲秋的感慨。由於元宵節緊承春節,此時新年熱鬧的餘波尚存,至元宵算是又掀起了一個喜慶的高潮。

另外,與清明重陽出遊地點一般在郊外不同,元宵節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城市節日,宋代社會經濟的繁榮與城市的急速發展也使得元宵節的狂歡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絢爛奪目的背景,這一點甚至可以說是宋代元宵詩詞興盛的一個很大原因。

大宋王朝的建立不僅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二百餘年的分裂割據狀態,而且還在此後基本保持了國內的穩定,加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的措施,這讓農業生產得到了很好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相應變得繁榮起來。

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各大城市自然也就日趨繁華,從而讓天下出現了一個相對承平的局面,人人都能感到盛世熙攘之樂。同時,宋代商業的發展,經濟活動的加強,城市人口的繁榮也促使當時的市民階層日益壯大,人數眾多的市民階層日益表現出對富有市民色彩的文化娛樂生活的需求。元宵夜的熱鬧狂歡可以說恰好是集中地滿足了當時宋人的這種娛樂需求,所以宋代的元宵夜會顯得更加富麗繁華。再加上猜燈謎等活動的加入,使得元宵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人們遊興極高,常常徹夜暢遊觀燈。

對於這些畫面,我們可以從當時眾多的詩詞作品來窺探一二,比如說張孝祥的留下的《憶秦娥·元夕》:

元宵節。鳳樓相對鰲山結。鰲山結。香塵隨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簾揭。遊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曉煙輕散,帝城宮闕。

這首詞描述了一個熱鬧非凡的元宵節,時空穿越千年,今古情思同。

又比說如柳永《傾杯樂》:

元宵三五,銀蟾光滿。連雲複道凌飛觀。聳皇居麗,嘉氣瑞煙蔥茜。翠華宵幸,是處層城閬苑。龍鳳燭、交光星漢。對咫尺鰲山開羽扇。會樂府兩籍神仙,梨園四部弦管。向曉色、都人未散。盈萬井、山呼熬抃。

這首詞充分展示了仁宗朝元宵佳節的盛況,堪比仙境的華麗元宵夜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城市經濟的繁榮。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小說《水滸傳》中看出端倪,作者施耐庵就曾不吝筆墨——多達19次描寫宋朝城市裡元宵節的火樹銀花盛況。

另外,根據當時規定,元宵節還是一年中唯有幾日特許婦女們走出閨門外出“賞燈觀景”盡情歡娛至深夜的,女子們紛紛抓住這難得的好機會拼命遊玩,往往不及小憩,這也給男女相處提供了難得機會,人們的戀愛心情得到了空前的誘發,甚至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許多幽會與豔情,同時也促成了種種悲歡離合的浪漫故事的發生。所以在宋代,女子們往往把元宵之夜看作是傳達愛情的好時機,他們約定與男子在元夕相會,然後演繹出了一段段愛情故事。

比如說在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中既能見由燈火與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也能體會到在一群群令人眼花繚亂的盛裝美女過後, 突然發現燈火闌珊處那意中人時的欣喜。

當然,感情方面的事,有人歡喜便也有人憂。比如歐陽修《生查子·元夕》中的描寫: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語句中我們看見了失去戀人的痛苦傷心。去年元夜時的一切依舊,但現在卻是物是人非,舊情難續,只落得個涕淚漣漣。

總的來說,元宵節就好似一個視窗,讓人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社會的狀態和變化。元宵詞在兩宋的興盛不僅僅是與民俗相關的一種現象,更是和宋代獨特的政治歷史緊緊相聯絡的一種文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