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神奇的錯覺現象,特效化妝師太牛了,第一眼你肯定會看錯!

話說始皇陵裡間隔開兵馬俑的“土堆”,的確有些人對這它產生好奇,左邊是歷經千年滄桑的兵馬俑,這也讓人從而對“土堆”進行聯想,會不會這土堆裡還有著什麼珍貴文物沒有挖掘出來?

8個神奇的錯覺現象,特效化妝師太牛了,第一眼你肯定會看錯!

其實是真的沒有了,最寶貴的兵馬俑都已經“原形畢露”了,不管是秦始皇還是秦二世,他們都沒必要在土堆裡藏著什麼寶藏,畢竟這是一座皇陵,而不是藏寶庫。

所以要是想解讀這些土堆,關於它們的存在,理應從多個角度來剖析,例如政治角度,例如建築角度。

因為先秦乃至於秦代的“建築體系”已經建築邏輯已經不可追溯,關於秦代人的“建築風格”,我們不可能用現代的眼光去共情,能讓如今的人理解兵馬俑的,不是秦代的建築規則,而是自秦代以來傳承的文化。

而這兵馬俑裡,也蘊含著秦代的政治文化,這些不能活動的“兵馬俑”中,也有著不同等級的政治分層。

要知道,自古以來的軍隊,都不是“人人平等”的組織。

這個“不平等”,不是指人的權利的不平等,而是指“地位”的不平等,例如士兵聽令於兵長,兵長聽令於將軍,這種地位是因為能力的強弱而區分出來的。

而兵馬俑作為始皇帝的“地下軍隊”,編制和規模都是以秦朝軍隊為原型的,照這個角度一看,其實土堆的第一個明顯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那就是“區分地位”,也可能是區分兵種和一些特殊的軍隊記號。

8個神奇的錯覺現象,特效化妝師太牛了,第一眼你肯定會看錯!

這其實是大秦最為豐富的一種軍事文化:二十級軍功爵位制。

對於後世人而言,大秦給予後世封建皇朝最寶貴的啟發便是“以爵強武”。

要知道,秦朝的“爵位”的劃分是很多的,整整有二十級的分佈,從最低等的“公士”,再到最高等的“徹侯”,要想獲得這些爵位,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透過戰勝敵人,獲得敵人的“頭顱”來換取軍功,軍功再次兌換,便是爵位。

比如在“長平之戰”中,白起雖然包圍了趙國的大軍,顯得佔據了優勢,但是秦國當時的軍隊且數量不足,隨時可能被趙國反撲。

秦昭襄王為了徵召國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兒臨時奔赴戰場,用的便是這套“軍爵制”,當時一度達到只要用一個敵人的“頭顱”就能換取爵位的地步,於是白起得以坑殺趙國四十萬軍隊,奠定大秦的地位。

由此可見,秦朝的軍隊中,有爵位的人是不少的,而且因為殺敵的不同,爵位也不同。

所以再把這套“軍爵”邏輯放到兵馬俑中來看,那麼這些土堆的作用就很明顯了,那就是為了分開一批批不同爵位、軍事職位的秦俑,所以這些土堆才這麼多。

又因為秦代具體的軍事劃分已經歸類無法追溯,所以這些土堆具體的“間隔”標準也已經不能得出。

8個神奇的錯覺現象,特效化妝師太牛了,第一眼你肯定會看錯!

直到秦朝確立,秦軍隊中立功的將士並不少,而始皇陵在秦始皇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建造了,對於這些將軍、士兵來說,以“自己”為原型陪著始皇帝一同進入地下世界,這也是一種榮耀,畢竟只是陶俑製成的身軀,而秦始皇和陵墓設計者,必然要把“爵位”這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凸顯出來。

這便是土堆存在的最重要意義,屬於政治意義。

不過除了“爵位”的區分以外,始皇陵的坑俑也有著“兵馬”的劃分,所謂兵馬俑,也意味著這些秦俑中也有“馬”,這些馬一般都是以馬車的形式展現出來,與秦朝的步兵是不同型別的兵種,而土堆也是將這些不同的兵種隔開來,體現秦朝當年征戰沙場時的排列和壯觀。

這是基於政治之下所延伸的“文化”因素,除了這一最大因素以外,土堆的存在,也和“建築”因素有關。

所謂“建築”,這並不是一個含有標準答案的說法,在秦代,秦人的“建築”邏輯必然是不同的,但在“土堆”的設計上,可以透過現代的“建築角度”來看待當時陵墓設計者的用心,這背後便是如今經常說到的“承重”以及“防倒塌”效果。

首先要知道,始皇陵很大,在歷代的帝皇陵墓中,始皇陵即便是最早的皇帝陵墓,但仍舊能夠鎮壓千古。

8個神奇的錯覺現象,特效化妝師太牛了,第一眼你肯定會看錯!

始皇陵佔地高達十二萬平方米,除了未開發的空間,最主要的便是兵馬俑區域,這個區域龐大,放置了大量的兵馬俑,兵馬俑林立著,看起來非常令人震撼。

但是這背後也有問題和隱患,那就是這種“震撼”和壯觀,隨時會“破碎”,因為這些兵馬本身還是由“陶”製造的,會因為撞擊而被破壞。

在中國的北宋時期,“多米諾骨牌”遊戲正式出現,但遊戲歸遊戲,多米諾骨牌的“連鎖倒塌”效應卻是一直存在的東西,而龐大的秦俑規模,正是多米諾骨牌效應發生的最好地點。

秦代的陵墓設計者自然考慮到秦俑之間若是不設定“屏障”,一旦一個秦俑發生倒塌,那麼所有的秦俑都會被破壞,這可是大事。

因此觀察秦俑的分佈和組成,秦俑大約是“四個一排”的形式站立在坑位中,四個秦俑的兩旁便是土堆,如此一來,即便發生了倒塌事件,也能保證秦俑之間的正常隔離,所以土堆的作用便是這個“屏障”,既能避免最壞的狀況,也能減小秦俑發生小規模倒塌的風險。

而除了這個“防倒塌”的效果之外,這些土堆還有著相傳的“承重”作用。

雖然現在所看到的秦俑是“露天”的,這些土堆看似是多餘的,沒有效果,可實際上,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發現秦俑以前,秦俑的內部也是“密封”的,等於是一座相對封閉的房子,那麼有房子自然是有著“承重牆”的,所以這些土堆,其實就是承重牆原本所在的位置。

8個神奇的錯覺現象,特效化妝師太牛了,第一眼你肯定會看錯!

若是仔細觀察秦俑旁邊的“土堆”,其實可以發現在土堆的下部分,存在著一些“加固”作用的“立梁”,這些立梁是加固土堆的“小土堆”。

以這樣的建築工藝來看,這些土堆本身就起到了很重要的穩定作用,看起來“礙地方”,可卻是秦俑坑中最為重要的設定之一。

當然因為現代對秦代考古資料的匱乏,土堆本來是“承重牆”的說法還存在爭議。

但還是前文所說到的那種情況,因為秦代的“建築體系”和現代是不同的,而且始皇陵距今時間較為久遠,土堆所建起背後的“建築”邏輯也難以推斷,可以確定的是,秦俑儲存完整與這些土堆的存在有著必然的聯絡。

兵馬俑是現代人的重要“奇蹟”,但在秦代,卻是一個最輝煌時代的“見證”,秦朝立朝雖然才幾十年,但是立國卻數百年,秦國自非子起,經歷了一個個時期的洗滌和篩選,最後沉澱的,是秦國強大且屹立在時代中的優勢和強盛。

時至今日,即便土堆存在的作用已經不大,但是土堆也已經屬於“文物”的一種,並不能說現代有著完美的“保護手段”,便可以去除這些土堆,這種設想是不恰當的。

8個神奇的錯覺現象,特效化妝師太牛了,第一眼你肯定會看錯!

這些土堆若是在未來對先秦以及秦代考古工作有著新的發現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成為我們瞭解秦代文化和建築的根據根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