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麥積山石窟(四)

麥積山石窟,坐落於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天水市東南45公里秦嶺山脈西段北麓,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因山形酷似農家麥垛之狀,因此稱為“麥積山”。在歷經千年風霜之後,麥積山雅閣至今遺世獨立,用與眾不同的姿態,俯瞰芸芸眾生,營造出與天地交流、和神明對話的空中佛閣。

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麥積山石窟(四)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十六國後秦時期,後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共一千六百餘年。經過不斷的開鑿和修繕,形成了今天麥積山石窟的樣子。

北魏時期得益於皇帝對佛教的重視,並樂於修建石窟,成為麥積山石窟發展最輝煌的時期,後來西魏朝廷在石窟建造上進行了精煉提高。這兩個時期石窟人物特點呈清秀瘦骨的特點。後來經過北周時期的創新,在隋唐時期麥積山石窟進入了新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人物形象以珠圓玉潤、豐滿誇張為主要特點。到了宋代及以後,麥積山石窟沒有進行大量的新建工程,進入了大規模的重修期,這以後的人物形象以當時社會背景為基礎,追求寫實求真的的風格特點。

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麥積山石窟(四)

在公元405年,由於後秦皇帝姚興篤信佛教,便在長安(時稱常安)修建了逍遙園,將此處作為被它強行“請”過來的僧人鳩摩羅什的譯經場,並以常安為中心,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佛教。後來,姚興為追求“時尚”,在麥積山修建了麥積山石窟。也正是因為姚興對佛教的執著,讓麥積山從此走上了歷史舞臺。

但是在十六國時期,並不是一個有充足社會財富的時期,而且時局動盪,政權更迭迅速,所以那時候的麥積山石窟僅僅是進入了開創階段。直到後來鮮卑拓跋氏統一了北方,才讓麥積山石窟的修建進入了繁榮時期。

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麥積山石窟(四)

北魏時期,尤其是北魏晚期,佛教的發展近乎於氾濫,因此這一時期麥積山開鑿的石窟最多,規模最大。留下了大量豐富多彩的、形態各異的精美的雕塑、壁畫,像西方淨土變、維摩詰變及薩埵那捨身伺虎、睒子本生這些重要作品,都是在那個時候留下來的。特別是其經變畫是目前國內石窟現存最早、最成熟的北朝大型經變畫,對敦煌莫高窟隋唐以後的大型經變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麥積山石窟(四)

西魏時期的窟龕以中小窟為主,並在那時候出現了崖閣式窟,雖然西魏時期的人物形象仍然以清瘦為主,但是佛像雕刻得到了昇華,留下的作品也異常精美。像102窟的文殊與維摩詰相對而坐、123窟的童男童女等均是水平極高的代表作品。

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麥積山石窟(四)

到了北周,造像風格逐步改變,那時候造像以七佛為主,在繼承西魏秀骨清像的特點的同時,也形成了“面短而豔”的風格,這也為後來唐代豐滿圓潤的造像風格開創了先河。北周時期留下的七佛閣(也叫散花樓)是麥積山規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同時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崖閣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麥積山石窟(四)

隋唐時期是麥積山石窟發展的新階段,但是由於在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發生大地震,造成中部洞窟塌毀,使現存洞窟成東、西兩崖分佈。恰好隋唐時期的洞窟主要位於中窟,這也使得那時候的洞窟儲存較少。但是仍然留下像牛兒唐這樣的代表洞窟,上面留下的壁畫也為後人研究唐代服飾等方面留下了珍貴的材料。

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麥積山石窟(四)

到了宋代以後,麥積山石窟便很少開鑿了,而以修繕已有石窟為主。之後歷經千年風霜,留下了現在的麥積山石窟。當年我們的前輩們在那座麥垛一般的山上橫鐫石壁,暗鑿山樑,留下了“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的景象。在經歷了多年風霜後,很多壁畫脫落了,有些泥塑造像也損毀了,但在那高2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上也依然存有194個窟龕, 7800餘尊泥塑、石雕造像,以及1000餘平方米壁畫。

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麥積山石窟(四)

麥積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雕塑館”。歷史學家范文瀾也曾讚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看壁畫一定要到莫高窟的話,那麼看雕塑就一點要到麥積山。這裡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釐米,大量豐富的泥塑體現了一千多年來各個時代的特點,同時也留下了無數的珍品。

麥積山石窟留存了大量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為後世研究我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成為了中國文化藝術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