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一個村莊裡,藏著一座“皇城”

在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的一個偏遠小村莊裡,坐落著一座充滿了皇家色彩的古建築群,這裡還有康熙皇帝的手跡。是何人修建瞭如此龐大的府邸?它又是如何得到帝王垂青的呢?

經過考證,皇城相府已經存在六百多年了。雖然歷經歲月的更迭,但還依然完好地保持著當年的建築格局和宏偉龐大的規模。

山西的一個村莊裡,藏著一座“皇城”

山西皇城相府全貌

這座“豪宅”的建造者和設計者名叫陳昌言,他出生於明崇禎年間。起初在外做官,後來為了躲避戰亂,回到了家鄉。陳昌言所在的陳氏家族在當時是有名的望族,為了保護族人的性命和家財,就委託陳昌言籌劃修建城堡。因為陳昌言是舉人出身,對建築風水十分精通。

公元1633年,陳昌言開始對古堡的選址進行考證,歷經數年後,古堡建成,取名“鬥築居”,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皇城相府的內城。

山西的一個村莊裡,藏著一座“皇城”

皇城相府內城

“鬥築居”其名有幾分謙遜的意味在裡面,陳昌言把一大片官居民宅連在一起,既能打仗禦敵,又可藏人聚財,顯然不是小鬥。

公元1638年,古堡還在建設當中,戰火的烽煙就燒到了古堡所在的村莊中。陳氏族人加快了古堡的建設,並憑藉他們多年來積累的經驗,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在村莊裡修建起了一座面闊11。3米,徑8米,高33。3米,相當於今天7層樓高的避難所,他們為它取名“河山樓”。

山西的一個村莊裡,藏著一座“皇城”

皇城相府河山樓

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高大而堅實的建築,圍攻了數十日,卻始終攻不下,只有撤軍。陳家800多人被圍困在河山樓裡,卻沒有一個被餓死,這得益於河山樓的設計。

在河山樓的地下室裡,有碾,有磨,有挖好的井,這裡可以儲藏大量糧食,而且還可以磨面做飯。如今的河山樓已經成為了皇城相府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公元1638年,就在陳氏族人加緊修建古堡,以保護族人安全時,一個小男孩誕生了。按照慣例,族中年長者為其取名“陳敬”。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小男孩日後會光宗耀祖,不僅在皇帝身邊混得風生水起,而且還擴建了古堡,最重要的是在皇帝的加持下,古堡從此沾上了皇家氣息,因此名揚千古。

公元1658年,20歲的陳敬高中進士,因為同年的進士中有兩個陳敬,朝廷為了區分,順治帝便賜名山西澤州府(今山西晉城市)的陳敬為“陳廷敬”。

公元1710年,陳廷敬奉旨編撰大型字典——《康熙字典》,並任總閱官。此時,陳廷敬年事已高,他越發思念故土,思念生他養他的古堡。與此同時,陳廷敬的母親因多年未見兒子,也非常想念他。母親給兒子寫信,說想要去京城看望兒子。

陳廷敬考慮到母親年歲已大,長途奔波身體受不了,他左思右想,最後想出了一條妙計。他決定擴建老宅,在老宅原有內城的基礎上,加蓋一座新城,新城模仿紫禁城的樣式修建,這樣就可以一解母親的思念之苦。

古堡重建後,一些不懷好意的人便上書皇帝,說陳廷敬有謀反之意,在老家修建了九間宮殿,七間御書房,三宮六院排場極了,和紫禁城修得一模一樣。康熙皇帝雖然相信陳廷敬不會造反,但是聽讒言聽得多了,也不免疑惑。

康熙皇帝決定親自去察看一番,他帶了3000御林軍,悄悄離開京城,來到了山西陽城陳廷敬的老家。康熙皇帝遠遠看到前面一排排磚瓦結構的古堡後,對其建築風格大為讚賞,但是皇帝也覺得其規模和紫禁城顯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康熙皇帝從附近老百姓口中得知,陳廷敬是為了哄老母親開心才修建新城的。因此,康熙皇帝不但沒有怪罪陳廷敬,還褒獎了陳廷敬。

據說,康熙皇帝為了表彰陳廷敬修典的功勞,曾手書“午亭山村”四個大字作為首匾,並配寫一副楹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賜給陳廷敬。

陳廷敬故去後,他的兒子為緬懷父親和感謝康熙皇帝對父親的恩龐,就將“午亭山村”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匾聯刻成石碑,在老宅建樓珍藏,併為樓取名“御書樓”。

山西的一個村莊裡,藏著一座“皇城”

皇城相府康熙手跡

時至今日,走上御書樓,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俊秀的康熙手跡。幾百年過去了,它們依然堅守在那裡,向我們講述著古老的故事。

至於“皇城相府”則是後人給這座宅子起的名字,或許是因為其氣派的建築風格,或許是因為其主人尊貴的身份,或許是因為有帝王的手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