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的古人遇到水路如何出行?秘密就藏在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裡的...

8000年前的古人遇到水路如何出行?秘密就藏在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裡的...

你想知道史前的古人是怎麼生活的嗎?他們遇到水路如何出行?在蕭山湘湖邊有一座形似船的建築,它是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在距湖面6。5米以下的遺址原址保護廳裡,靜靜地躺著一艘8000年前的獨木舟。也許,你可以在這艘獨木舟上找到答案。

從2011年大學畢業後,就來到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工作的講解員顧玉丹向記者介紹了它的前世今生。

跨湖橋原本是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間的一座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考古學家一直對這片區域進行多次考古發掘。在2002年的第三次考古中,中國最古老的獨木舟“中華第一舟”破土而出。獨木舟用馬尾松製成,殘留部分長度5。6米,最寬部分為53釐米,厚約2-3釐米。經鑑定,這是8000年前的史前遺蹟。自從出土後,它就一直停泊在這裡。

“這艘船是我們館內的寶貝。除了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之一外,它還不止一種使用方式哦。” 顧玉丹解釋道,表面上看這艘獨木舟非常窄,每次只能單人或者雙人用漿滑行。但就在當時對獨木舟遺蹟清理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舟的周圍有3支船槳和2件編織物,其中一件比較完整,看上去像船帆。“所以考古人員猜測,這是條邊架艇,將獨木舟左右兩側捆綁固定上舟形浮材,再支起船帆控制平衡,這樣每次出行就能多承載一些人,還能用於大湖和近海航行。”她說。

如果仔細看獨木舟,會發現舟身上還有明顯的修補痕跡。“獨木舟上有個像樹疤的地方,它原來是破了個洞,但是被其他木材填平了,還用漆樹汁進行黏合。這就說明8000年前的跨湖橋人,掌握的不僅是船隻製造技術,還有後續的維修技術。”

2020年9月28日,跨湖橋博物館進行了升級大改造。這艘獨木舟“住”進了新的玻璃房。但當大家走近觀賞時,卻幾乎感覺不到玻璃的存在。站在玻璃房前,幾乎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拍照時也不會出現反光的現象。

據瞭解,這件玻璃房是用世界先進材質的玻璃打造的,具有高透光、抗彎、低反射等特點,可以讓獨木舟更清晰完整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彷彿觸手可及。

如果說“中華第一舟”是跨湖橋文化的代表,那跨湖橋遺址的發現,則將浙江的人類文明史提到了8000年前,打破了長江下游原來所認識的史前文化格局。在遠古時期的8000年前,已經有一群人在此生息繁衍、創造文化,這裡還藏著多個“之最”。

比如,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中藏有一塊牙齒扭曲的豬下頜骨,它是在跨湖橋遺址發掘的長江以南地區最早的家豬遺骸。對於豬的馴化和飼養,是新石器和舊石器時代的區別之一,豬的齒列排列混亂,並不是牙齒的一種病變,而是馴化的中途現象。由此可見,當時的跨湖橋人已經開始豬的飼養,這也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南中國最早的家豬。

另外,這裡還有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漆使用、中國最早的“草藥罐”、中國最早的慢輪修整技術、中國最早的水平踞織機、中國最早的玉器之一……

如果五一期間,大家不方便去線下看展,也可以關注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這裡時不時會推出館藏精品介紹和相關展訊資訊,期待大家換種方式與歷史相遇。

【來源:每日商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