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選自《文物》1983年01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稷山縣位於省境西南部,汾河東西穿流其境,晉(城縣)禹(門口)幹線公路與大(寧縣)臨(猗縣)幹線公路縱橫南北。東西距侯馬及禹門各45公里。

稷山金墓分別發現於稷山縣馬村、化峪鎮及縣苗圃三地(圖一)。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馬村位於縣西南5公里的汾河北臺地上,著名的元代建築青龍寺就坐落在該村的西南隅。1973年,當地群眾在青龍寺西南方向約300米的“百墓”一帶挖出仿木構磚雕金墓三座。因將現場擾亂,墓室結構部分破壞。當年6、7月間,省文管會派人前往清理。1978年秋、1979年冬又兩度對該墓地進行普探,新發現磚墓十一座,發掘六座。前後共發現磚墓十四座,清理發掘九座。編號為馬村Ml—M9(圖二一五)。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化峪鎮系化峪公社所在地,位於縣城西北15公里的呂梁山麓,該鎮西南約1公里的果園1979年夏季灌溉果木時塌出磚墓五座,當年冬季發掘馬村金墓時一併進行了清理。編號為化峪Ml—M5。墓道因有障礙,未曾發掘。苗圃為縣農業局所屬,位於縣城西南部約1。5公里汾河大橋北面的小高地上。也是由於澆灌樹木而塌出金墓一座。我們隨即進行了清理。編號苗圃Ml。

一、墓的結構與雕刻裝飾

稷山馬村、化峪、苗圃發掘清理的十五座金墓,形制基本相同,但因規模大小不同,結構與雕刻裝飾繁簡有別,又分為甲、乙二類。馬村Ml、M2、M3、M4、M5、M8,化峪M4,苗圃Ml等墓全部仿木結構,比較寬雜,雕刻精緻,裝飾華麗,屬於甲類,馬村M6、M7、M9,化峪Ml、M2、M3、M5‘等墓為部分仿木結構,較為簡單,裝飾平常,屬於乙類。

(一)甲類墓

一般都由墓道、墓門及墓室等三部分組成。馬村M3與M8的墓門闢於墓室正南面,平面呈丁字形,其它各墓墓門闢於墓室南面東邊,平面呈刀狀。各墓皆坐北向南,方向較正。

墓道:均為土築。除化峪五座墓因未曾發掘,情況不詳外,其餘各墓墓道有豎穴和階梯兩式。馬村Ml與M2為豎穴式。Ml長2。82、寬0。46、深4。60米,較狹窄;M2長2。1、寬0。6米,較寬短。四壁垂直,前後等寬,後端兩側有腳窩。馬村M4、M5、M6、M7,M8及苗B0M1等六座墓墓道均為階梯式,皆極狹長,宣僅40釐米左右。墓道前端近墓門處約1米長的一段較為平緩,其後端向上作階梯,一般每級高30、寬25釐米。

墓門與墓室:土洞墓室全部為磚砌。墓頂正中有天窗,一般長1一2、寬1—1。5米。做法不同於在無天窗的土洞內砌墓室的白沙宋墓,也不同於在土坑中砌墓室的井陸柿莊宋金墓。

墓磚以條形為主,長32、寬16、厚6釐米。次為方磚,體積為條磚的兩倍。仿木構部分的柱、額、斗拱、勾頭滴水、脊獸及裝修部分的門窗格扇等,多為模製構件。也有少量是用特製的磚精雕而成。施工時,磚的壓砌面修削較薄較短,內施稀泥粘合,露明面皆水磨合縫,表面光潔。外露面如用磚單表,其外部則附磚加固。牆外皮與土洞之間的空隙施黃土與碎磚充填。有不少墓室雖經澆地灌水,依然儲存完好。

墓門:一般為磚券門洞。其中馬村Ml、M2、M5及M8等墓的門洞外口雕作壺門式,並飾以纏枝花邊。馬村Ml、M2、M4、M5、M8的門洞上面均砌仿木構門樓,或單簷或重簷。馬村Ml與M5作重臺勾欄,形似樓閣(圖三三、三五)。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馬村M4為單簷歇山頂,鬥供飛簷,翼角挑起,中間桃眼壁上雕一風字形牌匾,兩側有二女童,手扶牌匾,足踩祥雲。諸墓門洞之內,各砌一門框,門框後兩側各貼砌板門一扇。M8門口兩側放雕獅一對,一雌一雄(圖二二)。M2門口,兩側壁各雕一人,身穿皂衣,手執棍棒。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墓室平面均呈長方形,大小基本相等,一般長2。5、寬2。1、高3。5至4米。其中馬村M8橫向長2。8、寬2。3、高5米,其餘皆縱向。墓室中除馬村M2外,均砌磚床。馬村M3與M8墓門位於正南面,M3沿四壁砌冋形磚床,M8則以墓室後半部作磚床;其它各墓墓門均闢於南面東邊,磚床砌在西邊,東邊以墓門為限,各留一條夾道。馬村Ml磚床南邊未頂頭,南壁與磚床之間亦留出一夾道。磚床或作床腿,或砌須彌座式,其座結構裝飾與四壁下層基座基本相同。墓室地面及磚床面均不施磚,疑為古地理家所稱的“穴”。

墓室四壁全部材木結構。四面由四座房屋的外簷建築構成前廳後堂、左右廂房式的四合院。馬村Ml、M2、M3、M4、M5、M8等六座墓於四面簷下週砌迴廊,並置勾欄,形式特別,結構精巧。馬村Ml、M5,M8為重簷屋頂,氣魄雄偉,M8第一層簷上砌平臺勾欄,形似樓閣。這些墓葬基本形式相同,主要由基座、柱額、斗拱、屋簷、墓頂等五部分構成。

基座:皆為須彌座式,一般結構複雜,形制高大。馬村Ml、M4、M5,M8為雙層須彌座,結構更為複雜雄偉(圖三四)。須彌座式基座一般自下而上砌混肚磚一層,牙腳磚一層,蚩牙磚一層,合蓮磚一層,束腰磚一層,瞿澀磚一層,覆蓮磚一層,壺門柱子磚三層及仰蓮磚一層,方澀平磚一層。壺門間以力士柱或雲盤線柱分隔。束腰部分與壺門內均雕刻牡丹、蓮花等花卉或天馬、仙鹿、山羊、獅子等跑獸(圖三七一四二)。形式與《營造法式》“須彌座”之制基本相同。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柱額:各墓四面均面闊三間,四周共砌簷柱十二根,皆為四方抹角形,柱下置寶裝蓮礎,柱頭置普柏粘,馬村M3、M4於普柏材下聯一欄額,Ml,M2、M5、M8於普柏妨下置雀替,每間兩替相交,形呈壺門狀,面飾卷草與纏枝花紋。馬村M2兩雀替之間(即壺門尖)下垂捲雲頭。

斗拱與墓頂:斗拱分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兩種,除馬村Ml下簷與苗圃Ml屋簷皆為單下昂四鋪作外,餘皆為雙下昂五鋪作。其中化峪M4與苗圃Ml的斗拱排列疏朗,製作精細,比例適度(圖八、九)。馬村Ml、M2、M3、M4、M5、M8斗拱較粗大,又用45度斜昂,比例不當,排列擁擠(圖版參:1?圖六)。斜昂在柱頭鋪作或補間鋪作交替使用,有的少出一跳,形制不夠規格,但大小相間、極富裝飾性。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斗拱之上砌撩簷摶,掛下有替木,摶上雕方椽,並列勾頭滴水。其中馬村Ml、M2、M5等三座墓磚雕勾頭滴水,皆為泰面。馬村M3、M4、M8、化峪M4、苗圃Ml等墓的勾頭滴水為模製,花紋細緻,形象逼真,與木構屋頂極為相似(圖三六)。屋頂坡度較小,瓦塩不到頭。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墓頂:皆為覆鬥式,即於屋頂之上四面砌券,鬥合而成。馬村M8的墓頂特殊,四角各砌一微,上置一斗、鬥口出梁頭,形如耍頭,然後對角順著券頂孤線用豎磚砌出一拱形“十”字大梁(圖三二)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各墓四壁的磚雕裝飾,佈局大體相同,格調比較一致。北壁正中間皆砌門樓一座,各部的高低尺寸各如墓室四壁。但基座部分向外突出、平面呈凸字形。基座上左右兩角各置方形抹角柱一根,下置合蓮式或仰覆蓮束腰式柱礎。柱頭枕、額、鬥根的結構形制各與四壁外簷形式相同。屋頂形制除馬村M5為重簷外,餘皆為單簷。山華朝外,山面飾摶風懸魚,山頂起脊雕獸,形式高大挺拔,結構精巧秀麗。門樓裡面,化峪M4於門柱之間砌格子門一合;馬村Ml、M3、M4、M5、M8五墓各砌板門一合,門扇多緊閉,只有馬村Ml門半俺,露一少女,頭梳雙髻,身著開襟衫,下系長褚,姿態嫻雅,扶門而入(圖版肆?1)。馬村M4門敞開,內為小龕,墓主人夫婦端坐椅上,面南看戲,男童女婢姿態恭順,分列左右(圖五五)。馬村M8板門前,置墓主人夫婦雎像(圖版貳:2),左右浮雕二女婢。門樓左側,又置女墓主人龐像一尊,面對南璧看戲(南壁西次間有雜劇磚離)。馬村M2門樓之後壁上未砌板門,而摩墓主人夫婦宴飲圖(圖五六)。中間一桌,上置注子茶盞及果子等,夫婦二人對坐桌邊,一面飲宴,一面看戲。苗圃Ml北壁中離作堂屋而未砌門樓與板門,墓主人夫婦端坐堂前,面向南壁舞臺,觀看雜劇表演(圖版貳4)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北壁東西兩次間裝飾不同,馬村M3,化権M4及苗BIML各砌破子棋窗一堂,M4各爾格子門一合,馬村MJ各雕孝悌故事圖一幅(圖五九、六O),右為“蔡順拾椎奉親”,左為“趙孝捨己救弟”。馬村M5各砌一方框,內摩牡丹花一枝及蹲獅一對(圖版貳:1)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南壁的裝飾,化峪M4僅砌一衣架(圖五四),馬村Ml、M2、M3、M4、M5、M8及苗圃Ml中間砌舞臺並雕雜劇。舞臺的形式不盡相同,馬村M

1與M

5的舞臺,客與其北壁門樓相“稱,平面亦向外凸出,或單簷或重簷,形制與門樓完全相同。其高聳挺拔乏勢,與亭相似,可謂“舞亭”(圖四八、五三)。馬村M3與M

8的舞臺,亦各與其北壁之門樓相對稱,形制與北壁門亦相同。但其基座未向外突出,且中闢墓門,前後相通,上下兩層,形似樓閣,可謂之“舞樓”(圖五0、五二)。馬村M4與苗。圃Ml的南壁,其下為須彌座式臺基,上砌單籾屋頂,臺基之上,其中間置方形抹角柱兩根,面闊三間:中間特別寬大,上施大剛,枯下兩次間之由額插入中間,形成雀替。另外柱頭斗拱用材較小,且少出一跳,與左右兩次間具有比較明顯的區別。這個舞臺與“舞亭”或“舞樓”不同,其檯面寬闊、高廣違宜,形似廳堂,可謂“舞廳”(圖四九)。這些“舞亭”、“舞樓”與“舞廳”內都有雜劇磚雕,或四人、或五人為一場。其中馬村M1、M4、M5還有樂器伴奏。馬村M

2南壁面闊三間,其中間後壁上浮離雜劇,一組。但其分間與上述馬村M4及苗圃Ml相反,兩次間大而中間小,結構上無明顯區。別,尚不能肯定其為舞臺。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各墓南壁舞臺兩側裝飾內容也不相同,馬村Ml舞亭東側墓門上砌一無字方牌;舞亭西側雕一牡丹欄,欄前雕二小兒騎竹馬遊戲(圖一八)?馬村M5舞亭東西兩側各砌一屏,東側屏上雕花枝,下離牡丹欄。西側屏下雕牡丹欄,上雕人物故事圖一幅(圖:五三)。馬村M3舞樓兩側左右各砌一屏,屏心各離瓜線寶瓶花卉。馬村M8舞樓的後壁上部嵌鳳凰戲牡丹花磚一塊,舞樓西側離雜劇,東側雕格子門四扇。馬村M

4舞臺東側無裝飾,西側雕破子鼠窗一堂。馬村M2東側為墓門,西側雕牡丹叢與太湖石(圖四七)。上部中間雕花卉二盆,東西二次間各雕孝悌故事圖二幅,自左至右為“郊子鹿乳“、“丁蘭刻木”、“韓伯俞哭杖”、“劉庸行孝”(圖五七、五八)。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東西二壁均面闊三間,互相對稱,裝飾相同。每間雕格子門一合,其障水板、腰華板及格眼均施雕刻,裝飾十分華麗(圖版參:2)。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上述各個墓室裝修部分的門、窗、格扇、勾欄等結構形式基本相同。板門皆有門框,其組織兩側下砌門砧,上置立頰與摶柱,下置門檻,上置門額與上額,額間有的飾門簪一枚,簪面雕菱形或柿蒂形紋飾。門框內各雕板門兩扇,每扇各飾門釘四排,門環一具,有的肘板上下雕鐵葉抱角,形如燕尾。門板的大小尺寸相等。以馬村Ml為例,高76、寬73釐米,接近方形。高寬比例得當,符合法式。但墓門所砌板門都較高大,比例不夠諧調。

窗皆為破子根窗,外有窗框,兩側下砌窗砧,砧上置立頰摶柱,下置下串,上置上串及上額。窗心豎磚以斜角作破子検。窗棋高度大致相同,而寬度視具體位置而定,,窗振數枚至十數枚不等。以化峪M

4為例,高46、寬61釐米,棋子十枚(圖版貳:3)。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格子門:多為四抹頭(圖七、五一、五四),唯馬村M

5與M8二墓上端置一橫程,作五抹頭(圖一O)。門製作都較精細,四程通混出雙線或四程破瓣雙混平地出雙線。障水板約為格子門通高的三分之一,比例基本接近法式。障水板多外雕壺門,內飾花卉,主要有牡丹、蓮花及海石榴等,形態各異。腰花板皆雕花卉,有牡丹,菊花,忍冬等紋飾,均為模製。格子門窗心的花紋除了常見的龜背、球紋等以外,還有各種幾何形圖案,式樣共達數十種之多。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勾欄:均為花板單勾欄,其結構形式有所不同。馬村M2北及東兩面迴廊下的勾世直接砌於墓室須彌座上面,其分間布柱與墓室各壁相應。望柱方形出頭,上端雕瘦項並第1期

作石榴狀柱頭。望柱間上砌持杖,下砌盆唇,兩望柱間又施華柱及雲桃,將其一分為二。柱間裝華板,雕忍冬、球紋或萬字等幾何形圖案(圖四四)。馬村Ml,M4、M5、M

8等四墓周圍的勾欄,皆為預製構件,擺放在迴廊的前沿(圖一0、四三、四五,四六)。其形制皆下雕地袱,上雕盆唇、將杖,中間施花托柱,柱頭雕荷葉桃。華板圖案花紋除忍冬萬字等以外,多雕作壺門形。其中馬村M4自盆唇之上,瘻項雲桃向外突出,類似“欄檻勾窗”式勾欄。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二)乙類墓

乙類墓的平面形制結構和甲類墓相同,亦由墓道、墓門、墓室三部分組成。方向正南。墓門偏東,形呈刀狀。墓道土築,作階梯式,極狹窄。墓門皆為圓券洞,無門樓,不加裝飾。墓室砌在上有天窗的土洞內,磚的尺寸及砌法與甲類墓相同。墓室一般較小,約長2。1、寬1。7、高2。3至2。5米。墓室西邊亦砌有磚床,床面不鋪磚。

墓室四壁除馬村M9外,其餘各墓均砌束腰基座。結構較甲類墓須彌式基座層次簡單。但束腰部分亦有花卉及馬、鹿、獅,羊等跑獸。基座之上雕有門窗格扇,四面為屋,亦屬四合院形式。馬村Me,化裕M1、M2、M3等四座墓北壁雕一門二窗。化峪M5北壁雕一門二花瓶。化峪M2、M3二墓南壁各雕一組雜劇。其餘各墓南壁沒有磚雕裝飾,有的僅砌一燈龕。東西二壁的裝飾,馬村M

6、化峪M

1雕一門二窗,化峪M2、M3、M

5三墓各雕格子門六扇。門窗格扇的形制與甲類墓相同,但製作較粗,裝飾也不很細緻(圖一一-一一七、一九)。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馬村M7的北壁嵌著一塊磚刻小碑,寬45、高35釐米(圖二O、二一)。銘曰“段楫預修墓記”。全文如下:

段楫預修墓記」夫天生萬物至靈者人也貴賤」賢愚而各異生死輪迴止一予自悟年」暮永夜不無預修此穴以備收柩」之所楫生巨宋政和八年戊戌歲」至大金大定二十一年辛丑六」十四載矣修墓於母親墳之」下位母李氏自丙午年守姑至辛」巳歲化矣楫生祖裕一子一女舜」娘長二孫澤譯二人二女孫故」修此穴以為後代子孫祭祀之所」大定二十一年四月段楫字濟之改顒字J曾祖十肥諱用成五子」大紀諱先」二聰諱密」三紀諱世長父六郎」四紀諱萬」五肥諱智方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二、雜劇磚雕

馬村Ml、M2、M3、M47

M5、M8,化峪M2、M3,苗圃Ml這九座墓的雜劇磚雕,是這批金墓雕刻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馬村Ml磚雕系立體圓雕,出土時被群眾打碎,其餘各墓皆為浮雕,儲存完好。這批雜劇絕大部分與舞臺共存,馬村Ml、M4、M

5三墓還有樂隊伴奏(圖版肆:2—5,圖版伍;1—5),是研究中國戲曲史極為珍貴的資料。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這批雜劇磚雕中,馬村M

1、M

3、M

8,化峪M

2,M3五墓有五位劇中人,馬村M2、M4、M

5及苗圃Ml四墓有四位劇中人。雜劇人物都比較高大,苗圃Ml的個體最大,高70釐米左右;馬村Ml次之,殘高50釐米。其餘高30至40釐米。各墓雜劇人物形象大致類同,與侯馬金大安二年董氏墓院本演出俑、河南偃師酒流溝北宋墓演劇畫像磚及山西芮城元演劇石刻其角色行當基本相同(見《中國戲曲通史》“宋雜劇與金院本”節)。馬村M2」、M3:2,M4:2、M5:4、M8:3,化峪M2:3、M3:3,苗圃M:12等皆巾裹、穿衫,束腰帶,有作怪相者,有裝痴作呆者,有打口哨或作其它滑稽表演者,形象生動,表情各異,當為“副淨”?其中馬村Ml被打壞的一個人頭中,鼻樑、眼周圍及下頰部皆塗抹白粉,眼睛上用是上下斜抹了一道,並畫“鳥嘴”,馬村M8:3用紅色畫眼眉和大嘴,化峪M3:3穿雙錢紋花衫,下肢戴緊腿套,上下綴以圓點紋花邊。這些面部化妝及裝束與金末元初杜善夫《莊家不識勾欄》散套中對副淨的描繪““滿臉石灰,更著些墨道兒抹……渾身上下,1則穿領花布直綴”頗相似。特別是馬村M8:3右腿直立,左腿微屈,雙手舉於右肩作拜揖狀,而頭向左高昂的驕傲姿態,頗似《水滸全傳》第八十二回“承恩賜御宴”中“忙中九伯、面目張狂”的貼淨形象。馬村M2:l—人手執長竿,竿首繫繩,下結綵球,或為“竹竿拂子”。馬村M2:3、M3:l、M8:l,化峪M2:4、M3:4,苗圃Ml,3等皆戴吏帽,穿圓領窄袖長衫,腰束帶。其衣角多掖起,手中或執板、執棍、執扇等砌末,裝束頗似僕吏,當為“副末”。馬村M5:2穿短衫長褲,巾裹作交腳樸頭,手執棍者,亦屬僕吏,但身份較僕吏為低下。馬村M2:4、M3:5、M4:4、M5,l,Mg。4,化峪M2:5、M3;5,苗圃M

1:4等戴直腳樸頭,穿圓領寬袖袍、腰束帶者,均系官員打扮,但有的空手,有的執笏,可能代表官級的大小,當為“末泥”。馬村M8,5。化峪M3:l等形象,皆梳髮髻,戴花飾、著衫裙,面目清秀,體態豐滿,當為旦角。化峪M3的旦角著雙錢紋長裙,外穿對襟長衫,衫襟袖口飾菱紋迭勝圖案。左手執團扇,右手長袖塔在左手上。馬村M8的旦角穿窄袖衫,外系長裙,雙手捧物,與同墓中墓主人像旁的女婢酷似,可能既為女優,又系奴婢。馬村M2:2系官員穿戴,可視為“裝孤”。但與宋畫像磚、金戲俑中袒胸露腹的形象不同。其餘形象均系市井人物裝扮,強與各種角色相聯絡。

綜上所述,可知當時“副淨”、“副末”、“末泥”、“裝旦”等角色已基本形成。同時,這批雜劇還表現出一定的故事情節。如馬村M

5舞臺左下角放兩酒罈,右也第二人巾裹上飾花,穿長褲,短衫,腰束帶,帶字首圍裙,頗似酒家一類人物扮相。馬村M8:2戴尖帽(前沿低,後沿尖而高,穿圓領寬衫者,雙手懷抱一板,形似“琴”。顯然他們的表演與“酒”、“琴”有關。化峪M2:l、2二人,其一戴花腳峻頭,一巾裹,皆穿長衫束帶,作訴說狀,M3:2,戴尖帽、穿圓領長衫者,右手指自己的眼睛,面向右邊一婦女作說話狀,也似在表現一定的故事。另外,末泥裝扮的官級大小有別,副末裝扮僕吏身份不同,顯然都與劇情有關。特別是馬村M2—幅,劇中人物有坐有站,有前有後,且目光手勢比較集中,無疑是在表演一個戲劇節目。吳自牧《夢梁錄》卷20“伎樂”條雲:“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豔段,次做正雜劇,通名兩段。末泥主長,引戲色分副,副淨色發喬,副末色打津。或添一人,名曰裝孤。……大抵全以故事,務在滑稽念唱應對通編。“據此,這種有一定故事情節的演出場面,可能屬志“正雜劇”。還有些場面可能是開場表演,°但角色組合及道具的運用與正雜劇又有一定聯絡,這說明豔段的表演形式已有進一步發展。在演出中,“副淨”、“副末”多居於舞臺中央,表現比較活躍,而其它角色,特別是末泥則居其次,說明這批雜劇系以“副淨”、“副末”為主角,以滑稽念唱為特點的宋雜劇表演形式。

馬村Ml、M4、M5中與雜劇同時出現的樂隊磚雕,說明了宋金雜劇伴奏是由大鼓、腰鼓、拍板、笛、觱篥等五種樂器合成。馬村Ml舞臺後壁浮雕伴奏者六人,左上角為大鼓,右上角為拍板,中間一笛一觱篥,前面左右兩邊有二腰鼓,演奏者一擊一拍,且步且奏。六人五器統一在一個圖面上,呈梅花樁式。馬村M

4伴奏樂隊下砌高臺為樂床,其上浮雕伴奏者五人,自左至右苔大鼓、。腰鼓、笛、觱篥、拍板五種樂器。腰鼓演奏者手舞足蹈,表現十分活躍。馬村M

5舞臺後壁下雕雜劇,上雕樂床,床上坐四人,除左邊一人袖手而坐外,其餘三人,一執拍板,一吹笛,一奏觱篥。以上三組伴奏樂隊,形象地反映了金雜劇伴奏樂器的組合形式,解決了戲曲史上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另外,馬村M

4樂床上一人袖手而坐,可能是元雜劇中所謂的“做排場“者。

三、葬式與隨葬物

(一)葬式:

稷山馬村Ml,M2、M3三墓被擾亂,化峪M

1、M2、M3、M4、M5及苗圃M

1被水沖刷,葬式不詳。其餘馬村M

4、M5、M

8三墓各有骨架三副,為一夫二妻,M6、M7二墓各有骨架二副,為一夫一妻。M4、M5、M7三墓頭北向,M6頭南向,M

8頭東向。骨架排列整齊,系一次葬入。死屍均不用棺槨,直接置於磚床±o

M5與M8二墓另有木床一具,其中M

8床四周有欄杆。二床下堆滿了煤炭和焦炭,各約五百市斤。M

4骨架下置木板,M

5

(二)遺物:

瓷石碗二件。腹淺如盤,平底無圈足,敞口。一為斜沿,黑釉,高3、直徑10釐米,出於馬村M

4北壁門樓內,一為圓唇,棕釉,高3、直徑9。3釐米,出於馬村M6南壁燈龕內(圖二五)。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大瓷碗三件。皆圈足、深腹、敞口,碗心開砂圈,內有油渣,似作油燈用。一件白釉,高9。6、直徑18釐米,一件黑釉,高8、直徑18釐米。均出於馬村M

5舞臺上(圖二三、二六:左)。另一件黑釉,沙圈上墨書”段記十一月“等字跡,出於馬村M

8北邊門樓下(圖二六∶右)。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白釉刻花瓷枕

一件。近似圓形。直徑

24。6、前高8。6、後高10。4釐米,面刻牡丹花;

出於馬村M

6 (圖二四)。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銅簪

一件。用一根銅絲折成雙股,長

15。5釐來,出於馬村M9(圖二九)。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銅錢

六枚。景祐元寶、熙寧元寶各一枚,出土於馬村M1,天聖元寶、治平通寶、元祐通寶、大觀通寶各一枚,出土於馬村

M 5(圖三O)。

二十四孝故事泥塑(圖三一)。磚灰色,人物高20釐米左右。全部置於馬村M4四周迴廊下。自有編號,自東邊南端逆時針方向順序排列。人物線條筒潔,比例適當,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

四、墓主人的身份及墓葬時代

馬村金墓群相傳為段氏家族墓地,解放前古墓封土猶存。這次清理出土的“段楫預修墓記”碑亦證實確為段氏墓地。從其磚雕內容豐富、裝飾華麗而碑文粗俗、刻工簡拙的情況看,段氏家族應為農村中的豪族地主。

馬村段氏金墓群由北向南大致可分為三排,一排比一排分散,呈扇面形可知段氏墓群系由北往南發展。“段楫預修墓記”碑文中“修墓於母親墳之下位”句,也證明這批墓是自北而南排列。而段楫墓位居最南邊,可以肯定段氏墓群的下限不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墓的上限,以第二排M

1與M

5所出最晚的銅錢“大觀通寶”(1110年)為限,似可早到北宋晚期。但基室的形制、裝飾等變化不大,時代距離不會太遠。所以段氏墓群已發掘的九座墓,年代斷為金代前期較妥。化峪與苗圃兩處的墓葬,都沒有文字記載和可供斷代的實物依據,但墓的結構形制以及裝飾內容,與馬村段氏墓基本相同,亦應屬於金代前期。

五、結語

稷山馬村、化峪及苗圃等地發掘的金墓,從建築、雕刻、戲曲史等各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實物研究資料,是近年來我省考古工作中一次比較重要的發現。從北宋起,隨著城鄉經濟的繁榮和手工業的發達,建築行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建築手法日趨精巧、秀麗。出現了各種結構複雜、造型別致的殿閣樓臺。當時,就連普通的地主富商也不惜資金,大肆建築豪華的住宅、邸店,突破了傳統的規格和等級制度,使用四鋪作五鋪作斗拱和五彩遍裝。《東京夢華錄》卷二“飲食果子”條:“諸酒店必有廳院,廊虎掩映,排列小閣子,吊窗花竹,各垂簾幕。”同卷“酒樓“條:“白磯樓後改為豐樂樓,宣和間,更修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簾繡額,燈燭晃耀。”為了限制當時民間建築的奢華僭越,朝廷曾於“景祐三年八月三日詔曰: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樓閣,臨街市之處,毋得為四鋪作、鬧鬥八”。而這正可證明當時士庶之家建築也是非常闊綽豪華的。但是,有關宋金時期的建築例項,地面儲存下來的數量不多,特別是民居更少,其所能見者,僅有一些繪畫。過去晉南地區曾發現一些豪華的仿木結構磚雕金墓,但是像稷山出土的這樣規模宏大、結構複雜、裝飾華麗的民居建築模型,還是十分罕見的。

宋金時期,我國戲曲藝術高度發展,就以劇本而言,今存“官本雜劇”與“金院本”的名目各有幾百種。但當時的演出形式及舞臺人物形象如何,史無明載,有關實物也極少發現,金代前期的資料更為罕見。這就給今天研究戲曲史造成了困難。這次稷山一帶金墓中戲曲文物的大批出土,不僅證明當時戲曲藝術的繁榮,更重要的是它生動而具體地展示了各種不同型別的舞臺人物造型,體現了一定的表演形式與表演體制,為研究我國戲曲史提供了形象的資料。馬村M1、M4、M5三墓雜劇伴奏樂隊的出現,表明宋金雜劇是以大鼓、腰鼓、拍板、鬻篥、笛等為伴奏樂器,解決了戲曲歷史上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一些問題。

孝子故事,是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反映,早在漢魏時期即已廣為流傳,宋金時代更為盛行,以此為題材而作為墓葬裝飾者頗多。但過去發現的一些宋金時期的孝子故事圖多為片斷,完整的二十四孝尚不多見,特別是二十四孝以雕塑的形式出現,更是罕見。這些雖然是封建倫理觀念的反映,但生動的藝術造型,體現了古代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

執筆者:楊富鬥

發掘者:楊富鬥

暢紅霞

張守中

李夏廷

劉永生

攝影者:髙禮雙

繪圖者:劉永生

暢紅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