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行當--棚彩業

搭棚結綵是一個古老的行當,據說起始於公元9世紀後周都城的開封,而且棚彩匠父子師徒,代代繼承僅憑口授心傳,雖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歷時千年從來沒有外傳過。說是這麼說,但在早年的保定東大街上就有棚彩這個行當。從保定這個現象來看,說明“棚彩業起於開封,並且手藝從不外傳”的說法的準確性是值得商榷的。保定還有一個行當有的地方也叫棚彩業,他們用蘆葦、秫秸結紮室內頂棚,俗稱“吊頂”,在保定這是另外一種行當,不屬於棚彩業的業務範圍。

保定老行當--棚彩業

1904年赫達·莫里遜在保定拍攝的保定人院子裡的涼棚

保定的棚彩業,有的地方也叫做棚鋪行,它是以竹竿、木杆等材料專門搭建商用和民用臨時綵棚的店鋪。追尋它的來源,應該是起始於舉辦婚慶和白事以及老人做壽等大型的家庭活動。因為早年間,每逢過年過節或有大型活動,例如婚喪嫁娶、老人祝壽、嬰兒十天、滿月等,保定許多官員豪紳家庭,雖然屋子很多很大,但也容納不下那麼多人,因此,都要請人搭建短期臨時綵棚及牌樓等,一是用來招待眾多的親戚、朋友和鄰里客人,二是為了顯示排場、展示個人實力和增加熱鬧、人緣廣的氛圍。還有保定城裡不少的高門大戶、官僚巨賈,到了夏季還要搭建納涼的涼棚,既可以招待來訪的客人,也成了夏天全家避暑乘涼的地方。在當時條件的限制下,辦事、家居搭棚彩竟成了那個時代的時尚,流傳下來就成了一個古老的行當,這不僅是保定幾乎全國各地都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長盛不衰,到了清末民初時期,更是興盛發達。

在保定搭建綵棚和牌樓,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程,不但需要一定的力學知識,還要懂得一些美學藝術,搭建出來的綵棚既要雅緻美觀,還要堅實牢固。搭棚使用的主要材料有竹子、杉篙、麻繩、油布等,工具有用來縫製葦蓆介面的彎月針、有用割斷麻繩的刀子、還有用來扭動鉛絲捆綁架子的鋼釺子和老虎鉗子。所用的杉篙有兩種,一種是木頭的,一種是毛竹的,而且還有多種規格,搭建不同的位置,並把杉篙塗上紅油漆或黑油漆,叫做紅箍、黑箍,用來區別不同的用途。

保定給搭棚的工匠叫棚匠。棚匠的多少、技術的高低是衡量一家棚彩店鋪實力的主要標準。在保定規模較大的棚彩鋪,搭棚的各種原料儲備充足,可以同時承搭幾個綵棚,並且擁有棚面的製作技術,能夠搭建各種各樣的款式。這樣的雄厚實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擁有眾多技術精湛的能工巧匠。好的棚匠必須身手矯健、行動靈活,要膽大心細,遇事不慌,還要身手快,腦子活,有力氣。不僅要敢於登上幾米或是十幾米高的地方幹活,可以一手握住立杆另一隻手還要靠前臂和肘腋往上倒騰杉篙,並且對力學知識也得掌握得滾瓜爛熟,綁出來的架子,要上下均等、橫平豎直,就像用尺子量過一樣。棚匠們為了身手靈便,大多喜好武術,有的大棚鋪還請來武術師傅,專門教習技擊、飛簷走壁、攀高上樹的功夫,以便在施工時能夠身輕如燕,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棚匠們還大多有點兒“江湖”味道,辦事認真義氣,從不馬虎大意。這樣的棚匠才能把綵棚搭得絢麗堂皇,造型優美,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做到這樣棚彩店鋪既能贏得信譽和名聲,在棚彩業站穩腳跟,又能不斷擴大業務範圍,使自己的店鋪財源廣進、興旺發達。

保定老行當--棚彩業

棚彩業

此外,保定的棚彩業還有一套自己的獨特“行話”和規矩。他們的行話外行人聽不懂,業內人卻瞭如指掌。如說幹活兒不叫幹活兒叫“搭兒”,上班不叫上班說“上搭兒”,壓到竹蓆子上面的杉篙不叫壓而叫“逼”,手套不叫手套叫“手巴掌”,這也許是為了使自己的行業更加專業化,更有凝聚力和壟斷力的緣故吧。

他們還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比如在綁好橫豎框架、固定好覆蓋棚面,最後棚子上“脊”的時候,主人還要給“頭搭”喜錢,以求吉利。如果不給喜錢,頭搭就會出損招,把喜棚按喪事棚給你搭建;或是搭建涼棚時不留小窗戶,留下窗戶卻不繫來回拉動的小繩,用起來極為不便,到那時主家只好自認倒黴晦氣了。

老輩子的棚彩業在人們的生活視野中逐漸消失了,但它留下了一句有哲理的話,至今還活在人們的口頭上,那就是

“千里搭涼棚,沒有不散的席”,

這句俗語用普遍的現象說明了一個有興有衰的至理,啟迪人們要正確面對眼前的榮華富貴和紅花熱鬧,要活在當下,要活得實在。

本文來源:保定方誌

如有侵權第一時間聯絡刪除:2826320203@qq。com

【來源: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