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東亞文化之都:茶馬古道 馬蹄聲造就古都大理的千年商業繁華

當馬蹄踏過“引馬石”上沉積著歷史痕跡的青苔,發出的“噠噠”脆響,隨之走來的,是一千多年來古道上鼎沸的人聲,琳琅的貨品,還是銘記於歷史的繁華景象?

在大理,我們離茶馬古道很近,從南詔太和城遺址到龍尾關遺蹟,沿著蒼山腳下散落於山野鄉間的多段古道至今仍在使用,保留著它最初的樣貌;在大理,我們離茶馬古道很遠,這條古老的道路上如今罕有人跡,再難找尋當年人馬交錯、川流不息的熱鬧盛景。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茶馬古道 馬蹄聲造就古都大理的千年商業繁華

古道貿易,經濟交流的走廊

茶馬古道,是一條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方式,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民間貿易通道,也是一條貫穿川、滇、藏三地並延伸至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商道。

翻越史書,可以瞭解到,從唐朝開始,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就馱運著各具特色的貨物南來北往,而大理地區作為古道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成為了重要的交易市場之一,翻開了其作為國際貿易城市的新篇章。

《大理縣誌》記載了當時的各地商人蜂擁而至的場景:“近之則川、黔、貴、粵,遠之則楚、贛、蘇、杭,皆梯航而至。”頻繁的貿易必然帶來文化的交流,南詔國建立後,大理地區因為經濟文化的共同繁榮,成為了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茶馬古道 馬蹄聲造就古都大理的千年商業繁華

三月街,貿易聚集的盛會

貿易需求的增長,孕育出了蒼山腳下熱鬧的廟會街,並由此發展成為白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三月街。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茶馬古道 馬蹄聲造就古都大理的千年商業繁華

當地人流傳,三月街最早被稱為“觀音節”“觀音街”,明代李元陽編撰的《雲南通志》中也記載:“觀音節,三月十五日在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知是觀音入大理,後人至日燒香,四方聞風,各以貨來也。”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茶馬古道 馬蹄聲造就古都大理的千年商業繁華

三月街街期為七天,從農曆三月十五日開始,至二十一日結束,天天人聲鼎沸,熱鬧不絕。街上的貨物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明代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滇遊日記》中記錄這一盛景:“十三省物無不至,滇中諸蠻物亦無不至”。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茶馬古道 馬蹄聲造就古都大理的千年商業繁華

作坊林立,舉足輕重的商業城鎮

貿易的繁榮帶來了城市的發展和商業的萌芽。彼時,大理城城牆巍峨,城內建築風格統一、尺度合宜、市容古樸。如今,行走在大理古樸的老街青石板上,可以看到街道四周街街流水,戶戶養花。街巷中的一些老宅,花木扶疏,“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城中各式店鋪作坊林立,包括玉器雕琢、縫紉染織、皮革及金銀首飾的製作等等,種類繁多,頗具規模。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茶馬古道 馬蹄聲造就古都大理的千年商業繁華

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大理從商人口大幅增加,並逐漸興起一批資本力量雄厚的商幫,這些商幫的商業活動又成為進一步加強大理同內地及境外經濟聯絡的橋樑,使大理地區成為了我國西南地區舉足輕重的商業城鎮;大理的周邊城鎮賓川、祥雲也因為貨物需“以此為過道”運往大理,而成為了新興的貨物集散地。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茶馬古道 馬蹄聲造就古都大理的千年商業繁華

茶馬古道上的馬蹄聲終究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遠去,但經濟交流帶來的商業繁華卻永遠地留在了大理。如今,大理古城內依然儲存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老建築,其中精美的牆繪和精緻的佈局,訴說著這裡衣食富足、經濟繁榮的曾經,或許,我們還能透過它們,一窺這座千年古都曾經的繁榮昌盛吧!

文旅頭條融媒體實習記者 羅曼玉 文

大理融媒  微觀大理 雲南釋出 大理廣播電視臺 雲南秦商 圖

責編 劉榕杉

稽核 李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