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詩人借吟楸花,顯愛美之心

季節遊走,秋去冬來;世事匆忙,日升月落。人生旅途,蹣跚學步,每一步的抉擇,都是如此艱難與辛苦。命運的輪盤不停地轉動,結果誰也無法預料,當你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許不是最好,只有剛好。

《楸花》【唐】杜甫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這首《楸花》選自詩人杜甫的《三絕句》之一,完成時間在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的春天。這一年,“安史之亂”仍未平定,一代雄主唐玄宗去世,蓋世“詩仙”李白去世,忠心老臣高力士去世,當年演繹“脫靴寫詩”傳奇的幾位主人公,都隨著歲月的無情流逝逐漸被“風吹雨打”而去,宣告著一個宏偉盛世的凋謝。

“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詩人借吟楸花,顯愛美之心

首句“楸樹馨香倚釣磯”,詩人直接落筆寫楸樹的花香襲人,抒發心底洋溢著的無限情思。楸樹,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小花,農諺曰:“千年柏,萬年杉,不如楸樹一枝椏。”觀賞和藥用價值極高。馨香,散播很遠的香氣,極言芳香馥郁的樣子,如《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詩:“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釣磯,釣魚時用來下坐的石臺,如趙嘏《曲江春望懷江南故人》詩:“此時愁望情多少,萬里春流繞釣磯。”

詩人春日閒遐,四處閒逛,驀地鼻端忽然嗅著一陣香氣,順著源頭看了過去,於是發現了那一棵散發著馥郁香氣的楸樹,恰好倚靠著釣磯茁壯生長著。簡潔的幾筆,就勾勒出來一幅活生生的畫面,令人歎為觀止的同時,又忍不住想要看看後面詩人還有怎樣的心竅。由嗅覺引起,似乎通俗卻喚起內心裡隱藏著的無限歡悅,慢慢地溶入了整個世界。

“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詩人借吟楸花,顯愛美之心

次句“斬新花蕊未應飛”,詩人由聞香而見楸樹,再觀盛開的楸花,最終照應了題目所要描寫的主要事物。斬新,即“嶄新”,全新之意,如白居易《喜山石榴花開》詩:“已憐根損斬新栽,還喜花開依舊數。”未應,大概、不曾的意思,如王維《聽宮鶯》詩:“遊子未應返,為此始思鄉。”

詩人由前面的嗅覺而轉入視覺,轉換自如,圓潤剔透,沒有半分生硬之意。事實上,無論是散發著“馨香”的楸樹,抑或是“未應飛”落地“斬新花蕊”,都是詩人發自內心的欣喜,於不由自主之間抒發於筆墨之內。或許,正是這種使人感同身受的愉快之情,才會讓人亦生出愈加想要去保護這滿樹馥郁花蕊的心意。

“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詩人借吟楸花,顯愛美之心

末尾兩句“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詩人一想到美麗的花朵將要凋謝,飄落和枯萎,就再也無法掩飾住內心裡隱藏著的難過和悲傷。甚至有些似乎極端的言行,寧願自己沉浸在醉酒之中,讓狂風吹落掉滿樹的花朵;也不想在自己清醒之時,親眼目睹暴雨把花蕊打得稀巴爛。這並非詩人本性懦弱,恰恰是他不忍直視美好事物遭到蹂躪,情不自禁之下流露出來的真情。

詩人愛花與惜花之情,不僅表現在前面兩句直觀的欣賞之欣悅,到得此處則愈發顯得與眾不同起來。一個“不如”,辛酸之內透露出無力之感;一個“可忍”,悲痛之中流露著無助之情,兩者交織在一起,完美整合。詩人正是藉由此種矛盾之心思,來傳遞著難以排遣的惋惜和悲嘆之意,讓詩人的濃郁無奈與沉重不堪為人所知。

“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詩人借吟楸花,顯愛美之心

花落花開本是自然現象,在這裡被詩人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得到了別具意味的內涵。詩人對散發著馥郁芳香花蕊的喜愛之情是真摯的,或許如此才會格外對花落寄予了另外一種深深的同情。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後的天然反應,更是對美好事物的熱愛。

面對天道之殘酷,詩人當然覺察到自身感情的脆弱性。他可以選擇逃避,比如沉醉長眠,比如眼不見為淨。但是,內心深處的深厚情感,讓他不得不去正視這個躲避不了的局面。在如此矛盾的心理狀態之下,他揮毫寫下此詩,專門用來祭奠那些曾經來過愛過又逝去了的美好事物,包括草木榮枯,花飛花謝。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