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以下內容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

大家好,我是周乾,來自故宮博物院。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座建築——

故宮是明清皇家的宮殿,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當我們從午門進入故宮,穿過太和門,到達太和殿廣場的時候,就會注意到故宮裡最為重要的一座建築——太和殿。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大修中的太和殿

太和殿的初建時間是1420年,從1420年到2003年這五百多年裡歷經滄桑。它在歷史上至少遭受過五次火災,也就經歷過五次復建。我們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即1695年由一位老匠師梁九復建的。從那時到2003年間隔了三百年,這三百年裡太和殿沒有受過任何擾動。

我是學土木工程的力學專業的,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很多,但是力學專業的比較少。所以領導對我很賞識,我一來就讓我爬架子上了頂棚。當我第一腳踩到太和殿頂棚上的時候,大家猜一猜是什麼感受?整個頂棚都是灰,厚度高達30釐米,積累了300年的灰。領導很高興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小周,你很榮幸,你聞到了300年的灰。”

那麼,太和殿是做什麼用建築呢?可能有的人會說:“在電視劇裡,太和殿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其實,

非常有幸,是我畢業後接觸的第一個工程就是太和殿大修。我當時的想法就和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覺得可以憑藉自己的專業去進行計算和分析。

當時很多老工匠告訴我,古建築和新建築有著很大的區別,尤其是中國古建築。

有一位老專家曾經給我解釋:“如果你是一位剛畢業的醫生,這時候來了一位一百歲的老爺爺,他能吃飯,睡覺也睡得挺好,就是背有點駝。作為醫生,你不能說老爺爺的背駝了,就用學到的知識把它夾直了,這樣是不行的。”

在太和殿的大修過程中,在老專家的指導下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發現並感覺到

太和殿三次間正身順梁榫頭下沉與加固分析

上面的照片就是太和殿中出現的典型力學問題,叫做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這張照片是我在太和殿屋頂的工作照。從2003年進入故宮到現在已經有18年了,我深深地感覺到,太和殿並不純粹是古建築的力學精華,它在建築藝術、建築造型、建築美學和建築技藝等方面代表著我國古代工藝的最高水準。

太和殿在第一次營建的時候使用的是楠木,它氣味芬芳,不怕蟲子也不怕糟朽。那麼,這些楠木是怎樣進入紫禁城的呢?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太和殿大殿內景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楠木分佈於我國深山老林地區

這些楠木所在的深山老林裡有虎豹出沒,蛛網大如羅盤,也就是蜘蛛網比車輪還大。根據文獻記載,砍伐的工匠“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有一千人去砍木頭,只有五百人回來,剩下的人都死在山上了。

這些工匠找到楠木後,要在第二年7月山洪爆發的時候把楠木砍倒,順著山洪把楠木推下山,然後漂到附近的小河中。接著,由這些小河匯入京杭大運河,再由京杭大運河讓它們漂到北京通州漕運碼頭。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北京通州漕運碼頭

木材運送到通州漕運碼頭後,再用騾車運到紫禁城的太和殿工地。

我們看到的紫禁城所有的楠木都是這麼漂過來的,所以有種說法是“故宮是漂來的宮城,太和殿是漂來的宮殿”。可能有人會問:“這個木材漂過來,丟了怎麼辦?”根據史料記載,沿路都有官員值守,還可能有20%左右的楠木不知所蹤。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木材的水路運輸

這是我找的一張演示照片。其實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可能還會看到這樣漂來的木材運輸方式,那麼包括太和殿在內的故宮的木材就是這樣漂來的。

太和殿金磚地面

這個磚製造起來非常麻煩,從取土、採泥、製坯到陰乾,需要39道工序,燒製一年半才能出窯。而且它的成品率極低,一窯只能產出兩到三塊磚。對比而言,現在有些地方的燒窯,從採泥到出窯只要10天。所以,金磚的燒製工藝極其苛刻。燒製完成後,也是透過水運的方式,從京杭大運河運到通州漕運碼頭,再運到太和殿工地。

金磚的鋪墁也很苛刻複雜,比如它有一道工序——

澆完之後要鑽生,鑽生就是將桐油熬開後倒到磚面上,讓油滲到磚的接縫以及孔隙裡,使它不暴露在空氣中。而後用磚灰沾著多餘的桐油後刮掉,再用蠟磨平,最後用吃飯用的香油打磨光亮。

太和殿裡有4718塊金磚,經過六百年依然光亮如新,敲之聲音清脆,斷之無孔。它是我國古建築鋪墁地面的最高水準。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太和殿三臺

它的臺基座層是優美的曲線輪廓,這種曲線輪廓叫做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北京房山大石窩村

大石窩村離紫禁城有多遠?大概有70千米的距離。現在交通工具比較發達,開車兩個小時就能到達。但如果是在六百年前,從房山運輸碩大的石頭所花費的時間則要長得多。

這些石頭有多大呢?一般都是十六七米長,兩三米寬,厚約兩米,重約兩百噸。在六百年前,工匠是怎麼把這麼厚的石頭運到紫禁城的呢?他們巧妙地運用了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旱船的使用

在寒冬時節,先用木頭搭成一個簡易的框架,再順著坡度把石頭推到框架上。接著,在房山大石窩村到紫禁城的沿路每隔一里地挖一口井,從井裡取水灑在路上讓它結冰。兩萬多位民工、兩千多頭騾子拽著這塊石頭,透過冰面上行旱船的方法把它慢慢地拖到紫禁城。實際上,將一塊石料從房山大石窩村運到紫禁城需要28天。

我們再來看看太和殿的平面,它長64米,寬36米,長寬比是9∶5。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九五”寓意皇帝,太和殿的尺寸寓意這個建築是皇帝所專用。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太和殿平面圖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太和殿立面:坐北朝南,負陰抱陽

這有沒有科學依據呢?當然是有的。因為我國處於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侯最為顯著的地帶,夏天多刮南風,冬天多刮北風。在夏天的時候,把門和窗開啟有利於通風,保持大殿內的涼爽。在冬天的時候,後面都是牆,所以不會很冷。另外,我國的地理位置使得太陽早上從東南升起,下午從西南下降。所以,面朝南方有利於在一年中獲得最充分的陽光。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太和殿三臺近照:千龍吐水(蚣蝮)

在太和殿的三層臺基的望柱底部,望柱即欄板之間矮小的柱子,有1142個龍頭的造型。它叫做

太和殿這1142個龍頭在夏天暴雨時節會產生同時排雨的壯觀效果,稱為千龍吐水。千龍吐水的造型與太和殿這種皇權的氛圍高度融合。龍頭巧妙地探出臺基之外,避免臺基本身遭受雨水的浸泡,體現了

太和殿的立面設計是很講究風水的。有人會說:“風水不是迷信嗎?”其實,風水不完全是迷信,它有迷信的成分,也有科學的成分,而更多的是文化的成分。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太和殿立面:百尺為形(1尺=0。32米)

我先來解讀一下太和殿的立面。在風水中,建築的高度不宜超過百尺,一尺0。32米,百尺就是32米,太和殿高28。6米,就在這個範圍之內。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因為這麼高有利於近距離欣賞太和殿的建築之美。試想一下,現在我們走在高樓林立的大街上,如果仰著頭看兩邊的高樓大廈,就會很彆扭。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太和殿屋頂:重簷廡殿式

太和殿的屋頂形式叫做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太和殿斗拱

太和殿的柱頂之上,屋簷之下有方形、長條形縱向、長條形橫向的物體一層一層往上疊,像一個個倒立的三角形,我們稱之為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太和殿明間6根蟠龍金柱:皇權與豪華

在古建築領域,四根立柱圍成的空間被稱為一間房。

每個立柱上都有一條蟠龍,它是用石灰加膠,然後透過軟管內裝瀝粉,順著已經刻好的圖案塗上去的,形成一種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太和殿藻井與軒轅鏡:皇權與四方六合

另外,在太和殿明間頂棚的上方,有四邊形向八角形再向圓形層層往上凹的結構,上面中央伸出一個龍頭,龍頭下面是一個大球,周邊還有六個小球,我們稱之為

藻井在古代是滅火的象徵,被稱為“鎮物”。太和殿的藻井不僅是為了防火,因為它有龍頭和圓球,所以還是

藻井上的圓球叫做

李自成沒有在太和殿登基,而是在太和殿以西300米的武英殿登基。他在逃走之前聽從宰相牛金星的建議,學霸王項羽火燒阿房宮,燒掉了包括太和殿在內紫禁城70%的建築。袁世凱剽竊辛亥革命果實,想造一個“洪憲”帝國。他把太和殿改名為承運殿,還把太和殿的瓦刷成紅色,皇帝的寶座也扔了,做了一個西式大沙發。然後在登基的時候,為防止太和殿的軒轅鏡掉下來砸他,還偷偷摸摸地把座位往後挪了3米,這個痕跡現在還在。

去故宮參觀時,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每座建築的屋頂上都有小獸,而且都是單數,可能是一個、三個、五個、七個和九個。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太和殿屋頂有10個小獸

古建築的屋脊部位是由兩個坡屋面相交形成的,它的泥巴比較厚,瓦放上去會下沉。聰明的古代工匠就會用釘子把瓦釘在泥巴上,這樣瓦就不會下沉。但是釘子暴露在空氣中容易鏽蝕,於是工匠們就在釘子上面套不同的動物造型。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龍(左):天子化身,寓意帝王,皇權象徵。鳳(右):百鳥之王,寓意天下飛禽

這些小獸有什麼含義呢?含義非常豐富。比如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獅子(捲毛):百獸之王,寓意天下走獸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天馬(左,有翅膀):古代神獸。海馬(右,無翅膀):古代神獸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狻猊(左,披肩):與獅子同樣威猛,吃虎豹。押魚(右,有魚鱗):海中神獸

其實古人認為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獬豸(左,獨角,後背有刺):俗稱獨角獸,古代神獸,象徵剛正不阿。鬥牛(右,牛頭):龍的一種,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為鎮水獸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行什(猴):雷震子——防雷的象徵

最後一個是

太和殿在1679年,也就是清康熙十八年遭受火災後,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開始復建。當時的負責人叫做梁九,當時他已經70多歲了,憑著自己的記憶做了一個太和殿模型。因為很多年輕的工匠都沒有見過太和殿,不知道怎麼做。

在復建太和殿的時候,梁九突然發現沒有大尺寸的楠木,儘管康熙皇帝下令向全國徵集楠木。這個時候,梁九向康熙皇帝提建議,把太和殿的面寬佈局,即長度方向由9間變成11間。在明代的時候太和殿是9間,在總平面尺寸不變的情況下,由9變成11間,紫禁城也僅此一例。

當大木構架立起來,屋面的坡起來的時候,梁九突然發現,因為9間房變成了11間房,使得太和殿四個轉角的位置空出來一個位置,而且這個位置恰好能放一塊瓦。

於是,梁九又找到了康熙皇帝,問能不能再放一個小獸。在中國的古建築中,小獸的數量只能是單數。康熙皇帝心想都到這步了,就問梁九放什麼。梁九表示太和殿在歷史上總是遭受雷擊,那就把雷神爺給請下來。於是,行什雷震子的造型放到了太和殿的屋脊上。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仙人(不屬於小獸)

上圖中所示的

我在故宮工作了18年,大家知道我每天在宮中行走,路過太和殿時的感受嗎?我是充滿著敬畏的,因為它太博大精深了。

作為故宮的“C位”建築,它如何體現紫禁城的美學精華?

以太和殿為代表的故宮的古建築,代表著中國建築的文化、科學、藝術、技術等方面的最高水準,是一本大的活字典,永遠學不完,而我在以後會繼續努力下去。

謝謝大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