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玩梗,年輕人買單

編輯導語:新的年輕消費群體在不斷成長,為了抓住這部分年輕使用者,品牌們紛紛開始打出更多樣化的營銷策略,以贏得更多關注。而品牌玩梗則是營銷佈局中的常見策略。至於“梗”要怎麼玩才奏效?不妨一起來看看作者的解讀吧!

品牌玩梗,年輕人買單

兩週前,福建文旅和沙縣小吃聯合釋出的一支創意廣告贏得了不少關注。

品牌玩梗,年輕人買單

短片中,從周星馳風到王家衛風,從網路熱詞到臺灣偶像劇橋段,不同種類不同風格的熱梗信手拈來,在尷尬搞笑之餘也將受眾記憶帶回到那些經典老梗流行的瞬間。

據統計,該影片在微博、抖音、B站等平臺共獲得近一千萬次觀看,相關話題收穫七千萬次閱讀,不僅以幽默創新調動了網友的好奇和嚮往,更是依託老鄉效應點燃了散佈在五湖四海的“網路同鄉人”的轉發熱情。

品牌玩梗,年輕人買單

各平臺傳播效應

如果說老梗的流行源於大眾共同的情感記憶,那麼源源不斷的新梗輸出則與當下年輕人個性化、愛玩、創造力豐富的特徵相匹配,共同構建著年輕人的新型語言模式。

尤其是當網際網路成為品牌營銷的主要渠道,溝通不再是品牌的單向輸出行為,而是品牌和使用者的雙向互動,為了貼近年輕人的語境,品牌紛紛“無所不用其極”,努力迎合受眾的喜好。

這些也足以說明,Z世代來臨,玩梗營銷已經成為品牌的必修課。

一、官方玩梗,最為致命

什麼是“梗”?

網路熱詞是梗,影視經典橋段是梗,表情包、一句脫口而出的話都可以成為梗。如果非要給梗下個定義,TOP君認為,從廣義範疇來說,那些具有廣泛的傳播性、認知度、且被不斷重複使用或重新定義的片段就叫做梗。

這些梗的使用,能夠透過共同語境的塑造快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也有效避免了社交中的尷尬現象,因此成為年輕人熱衷的一種語言體系。

而當品牌走近梗,往往會給人一種長輩認同並加入年輕人聊天陣營的感受,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官方玩梗最為致命”。那麼針對玩梗營銷,各類品牌都是如何把握機遇的呢?總的來看,從“生產者”的角度來分析,品牌玩梗營銷大致可分為三類:

1. 緊跟大眾的“熱梗風向”

在社交媒體急速發展的今天,大眾作為資訊傳播鏈條的重要一環,不僅是品牌聲音的接收者,同時也是資訊的製造者和傳播者。因此作為品牌,不僅要保有獨立的創意思維,也要緊跟大眾風向,及時迎合當下的熱點潮流,搭上流量的“順風車”。

在現下的社會環境裡,每年各大媒體總結的“網路十大熱詞”基本上反映了當年的流行風向。從2018年的“佛系”、“錦鯉”、“C位”,到2021年的“尾款人”、“EMO”、“破防”、“絕絕子”,這些詞語飽含大眾的社會情緒,能夠引發使用者不同層面的情感共鳴,也因此成為一個天然的流量池。

2020年重陽節,百度就攜手朝陽大媽釋出了一支洗腦神曲《你說啥》,以rap形式串聯“淡黃的長裙”、“996”、“海王”等當年的熱點詞彙,生動演繹了老人們的困惑,並自然引申出百度搜索功能,最後落腳到年輕人對父母的陪伴與關懷。

品牌玩梗,年輕人買單

百度洗腦神曲《你說啥》

這支廣告由於切中了當下年輕人關心的熱點話題,連結了老一輩和年輕一輩的關係,且極具洗腦性,贏得了廣泛的認知和認同,也藉此實現了品牌賣點輸出。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天貓的“廢話文學”釋出會、網易雲的“性格泡泡”、“人生主導色”等,這些都迎合了當時流行的“廢話文學”、“性格測試”等網路熱點話題,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快速曝光。而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沙縣小吃,則是集近幾年熱詞、經典影視橋段等於一體,呈現出“大雜燴”式的密集笑點,這也逐漸成為品牌在玩梗中的“捷徑”。

品牌玩梗,年輕人買單

天貓“雙十一”廢話文學釋出會

2. 品牌“自助式造梗”

品牌自助式造梗離不開對目標人群的精準洞察和對受眾心智的仔細揣摩,造出來的梗既要有新意,也要貼合大眾喜好,具有一定的病毒性和傳播性。從這一點上來說,自助式造梗就像摸著石頭過河,頗具挑戰性。

品牌自助式造梗常見於諧音梗的使用,即將特定詞彙與品牌名稱或品牌主張相結合,在增強內容趣味性的同時,也有助於品牌資訊的擴散傳播。

年初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麥當勞推出的“愛老虎郵”虎年限定郵票、支付寶老年大學《搜what》單曲,以及喜茶、奈雪的茶等新式奶茶店的新品名稱都採用過諧音梗的營銷方式,藉由特定的節點與品牌資訊串聯,戳中了使用者的情緒嗨點,因此都取得了不錯的出圈效果。

如果說諧音梗還未打破固有思維的限制,那麼更進一步來說,“自由造梗”就是衝破枷鎖的那一扇天馬行空之門。

2021年3月,B站發起“造梗計劃”,依託自有平臺的創造力,攜手品牌和UP主自造“品牌梗”,透過創造一種年輕人喜愛的語言體系與Z世代更好地溝通,從而賦能興趣營銷,實現品牌心智種草。

在“造梗計劃”期間,戴森Dyson聯合UP主某幻君推出《Dysonman》原創說唱歌曲,藉由“Dysonman”的品牌梗傳遞了戴森無所不能的賣點;YSL則聯合老番茄、中國BOY以UO主ID為梗,妙用“番茄色”進行反向安利,成功打造了使用者對產品的深刻認知。

以上這些往往服務於品牌階段性的營銷策略,而另外一些品牌則是貫徹了“玩梗到底”的思路,將品牌自身打造成了梗。

來自安徽的快餐品牌老鄉雞在社交媒體運營上就掌握了流量密碼,憑藉擬人化的趣味形象吸引了不少年輕網友關注。開啟老鄉雞的微博頁面,滿屏的“咯咯咯咯咯咯噠”映入眼簾,不時與老闆、網友互懟,或是跑到網紅達人的評論區蹭蹭熱度,成了這位社交達人的日常。

這種“敷衍營業”的方式非但沒有引起使用者的反感,反而在與同類品牌的差異化營銷對比中凸顯了鮮活的IP形象,其蠢萌活潑的特徵也在高頻互動中深入人心。當網友看到“咯咯噠”時,便會不自覺調動頭腦中的潛在記憶,將這類擬聲詞與老鄉雞聯絡起來,而老鄉雞也正是透過這種近似於“洗腦玩梗”的方式不斷提高品牌在使用者心中的地位。

品牌玩梗,年輕人買單

老鄉雞官方微博

相較於一時興起的“蹭熱度”、“追熱點”,透過玩梗打造人設對品牌來說更具有長久的穩定性,能夠在強化大眾認知的同時,藉助IP資產為品牌持續賦能,助力品牌獲得長線收益。

3. 品牌和使用者的“雙向奔赴”

在第三種情況下,一些熱梗本身就是在品牌的基礎上生髮而來,因此,品牌只需要稍加引導和利用,就能收穫不少的自然流量。

先前TOP君在品牌使用者共創中提及的“喜茶下半身創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肯德基的“瘋狂星期四”文學也成就了一個現象級營銷案例。

早在2018年,肯德基官方就發起了一項“瘋狂星期四”活動,那時的宣傳標語還是類似“瘋狂星期四,黃金雞塊九塊九快九”的樸實風格,儘管看上去價格實惠,但由於活動僅透過TVC宣傳,且賣點不具備十足的吸引力,在當時並未掀起什麼水花。

不過到了2020年末,一些圍繞“瘋狂星期四”的網友自創文學開始在社交平臺上流傳開來。例如“瘋狂星期四文學不就是網路乞丐嗎,最討厭網路乞丐了……覺得我說得對的給我點一份”、“我專升本失敗了,不想上班……v我29。9,請我吃一頓好的”等等,當你以為朋友要向你談心訴苦之時,沒想到他只是想要一份瘋狂星期四的套餐。

這些前後毫無聯絡的“文學”以離譜的段子和突兀的轉折為特徵,反而有種無厘頭式的幽默,也受到越來越多網友的喜愛。並且由於文案創作的開放性和低門檻,不同型別的段子源源不斷地誕生,引發了“瘋四文學”在公共平臺和私域社群的病毒性傳播。

在2021—2022年間,#肯德基瘋狂星期四#借勢節點的特殊性成為了每週四光臨熱搜的固定話題,更是因此產生了18。2億閱讀。不花一分錢就能獲得如此自發自覺的傳播熱度,這對品牌來說顯然是一種福音。

肯德基洞察到這一機遇,於是在2021年的最後一個星期四發起了“瘋四文學盛典”,邀請那些原創“文豪”親自作客品牌直播間,領取神秘禮物。

品牌玩梗,年輕人買單

肯德基“瘋四文學盛典”

肯德基的“瘋狂星期四”活動能夠產生如此火爆的效果,顯然離不開網友對相關玩梗文學的熱愛,而由於這一熱梗與品牌本身緊密捆綁,品牌“蹭流量”也自然水到渠成。

無獨有偶,由於「你以為我還會在乎嗎?我在大潤發殺了十年的魚,我的心早已像手裡的刀一樣冷了。」這句“不在乎體”的流行,大潤發官方也認領了這一流行金句,併發售了黑白兩款T恤,為熱愛玩梗的年輕人提供了一份搭載流行的載體。

品牌玩梗,年輕人買單

大潤發“不在乎體”T恤

二、玩梗有風險,下場需謹慎

既然在當下,“梗”已經深入各類品牌的營銷基因,那麼品牌在玩梗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首先就是要緊跟熱點,保證玩梗營銷的及時性。

如上文所說,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和便利性促成了公眾發言主動性增強,當發聲口變多,各方的聲音自然也紛至沓來。微博、抖音、小紅書……無論是用於社交還是分享生活,只要是具有公共性質的社會平臺,都有發酵擴散熱梗的潛在可能性。再加上Z世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無限豐富的創意腦洞,往往是昨天流行的梗還沒完全消化,今天又冒出了一個全新的熱詞。

因此,品牌在玩梗時,一定要同步把握熱點風向並適時作出應對,時刻保持敏感,才能借熱梗博得大範圍關注。否則,當品牌耗費了大量心力策劃創意出街後,卻錯過了熱梗的流量巔峰期,難免會導致“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最後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

其次,品牌玩梗並非簡單將熱點話題混合雜糅,熱點與品牌的契合度也是玩梗營銷時需要慎重考慮的一點。

這不僅要求品牌在選擇熱梗時注意其與品牌本身的適配性,還需要在二次創作過程中充分放大熱梗中能夠最有效服務於品牌的特徵,使二者達到緊密的貼合。否則當消費者看慣了不同品牌影片拼接式的熱梗串聯或毫無創新的單一諧音梗,就很有可能會產生審美疲勞,從而對該類營銷逐漸喪失興趣。

例如年初王小滷雞爪與和平精英合作推出的搞笑系列短片,以現實場景還原玩家遊戲世界,並將遊戲梗與王小滷的產品賣點巧妙結合,就營造了一種出其不意卻與品牌賣點密切關聯的效果,使雙方品牌藉助聯名達成了雙贏。

而反觀部分以品牌為主題的脫口秀廣告,雖然也結合了熱梗,但有些看上去與品牌並不相關,品牌植入也不夠自然,給人一種“生拉硬拽”的尷尬感。或許初期這種脫口秀的形式看上去新鮮,但時間久了,內容和形式的單調就會拉低廣告的質感,也難以吸引更多使用者。

第三點是玩梗營銷要適度,避免品牌翻車。

一般來說,玩梗翻車往往與低俗擦邊、不尊重消費者等不正當的價值導向相關聯。例如上個月衛龍就因包裝廣告語印有“約嗎”、“強硬”等詞彙,被消費者質疑打低俗擦邊球;去年茶顏悅色在包裝上印製的湖南方言“撿簍子”也因含有侮辱女性的嫌疑引發大規模網友抨擊。

低俗擦邊在近年來的品牌翻車案例中並不少見,而玩梗營銷甚至可以說是重災區。許多品牌或許會因為玩梗追求幽默而忽略了部分詞語可能對使用者造成的不尊重,這一方面源自於品牌價值觀的歪曲,另一方面在於沒有把握好玩梗的“度”。

因此,品牌在玩梗營銷時,不能只注重流量和創意,更要找準品牌宣傳的基調,避免“精準踩雷”,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

三、結語

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曾說:在未來社會,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並有機會出名15分鐘。

現在看來,流傳廣泛且通常來說壽命較短的熱梗亦是如此。從這一層面來說,梗就像搭載著大眾共同記憶的行動硬碟,不斷被存入新資訊,又同時有舊資訊被讀取。新舊交替迴圈,也象徵著大眾公共議題的演變。

正如最近復古風潮來襲,王心凌、快男超女、劉畊宏重回大眾視野,“愛你”、“你是我的神”等十年前的流行梗又被網友從記憶的匣子中翻開反覆咀嚼出新。或許玩梗營銷的下一站,品牌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單純借梗蹭熱度,而是在流行梗的表象下從深層次傳遞人生百味。

作者:TOP君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TopMarketing 授權釋出,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