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角塘紅門樓牌坊:題額“秀挹東山” 見證鄉民願景

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徵,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詩經·陳風》雲:“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衡門,可謂牌坊的雛形,後發展成為漢族特色建築文化之一——牌坊,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它除了承載著人文資訊,還是建築精品,建築一座牌坊,往往是匠心獨運的結晶。

凌角塘紅門樓牌坊:題額“秀挹東山” 見證鄉民願景

凌角塘紅門樓牌坊。

古代龍門,不管是在縣城還是鄉村,牌坊這種建築形式比較常見,用以表彰功勳、科第、德政、忠孝、節義等。如今時過境遷,它們依舊在鄉野一角,散發幽香,凌角塘紅門樓清代牌坊便是其中一座。紅門樓牌坊青磚砌築、龍船正脊硬山頂,有著與清代民居相似的清新風格。考究牌坊的題額,可以知道牌坊所在地鄉民的心理願景。紅門樓牌坊題額“秀挹東山”,突顯了一村秀麗。古代橫幅標語鮮見,人們善於利用建築以及匾額醇化鄉風民風,牌坊以及題額文字,可謂古代的橫幅標語,其功能教化,自然是顯見的。

紅門樓牌坊立於村入口,成為一村地標,既有空間段落分隔作用,也有鎮風水、提振鄉風之用。 作為古建築的一種類別,它們本身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青磚甕瓦而建,工料考究,建築精良,形狀美觀,飛簷下面有各種花卉、人物、動物等圖案,精雕細琢,栩栩如生,顯示當時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

各類風俗,也在牌坊下上演。古往今來,牌坊是鄉民離鄉踏出村落的第一站,又是遊子歸鄉踏入故園的一道門檻,讓人魂牽夢繞。在每年春節前夕,鄉民都要在牌坊上張貼春聯,以顯示它們還活著。比如,每年春節前夕,紅門樓牌坊都要貼上“富貴如春福滿堂、丁財兩進圍昌盛”的對聯,為古老的牌坊穿上了“新衣服”。村民說,舊時村裡操辦各種紅事、喜事都要經牌坊進入祠堂,故村得名“紅門樓村”,牌坊也得名“紅門樓牌坊”。

紅門樓牌坊無疑具有濃郁地域建築特色,是歷史留給當地一筆珍貴遺產。

(文章轉載自惠州日報,封面圖源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