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深秋,繁華落盡。山坡上,一簇簇一叢叢,火紅的柿子,如同鮮亮的筆墨,把荒蕪的山野點亮。橘紅色的果子,紅得誘人,紅得讓人生出遐思。那紅,叫人忍不住捧在手上,細細把玩,靜靜思量。

深秋的柿子,紅了枝頭,柔了歲月,暖了時光。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秋柿的紅,紅得鮮潤,不豔眼,卻溫暖人心,彷彿是給予自然一種通達的暖意。而蕭瑟季節,暖色最入人心。輕輕地咬開一顆飽滿的柿子,清甜的馨香立即撲面而來。放進嘴裡,細細品味,甘汁就止不住地往嘴裡頭鑽。充盈著味蕾,甜甜的柿肉慢慢滑動,從舌尖一直到胃,一路的甘甜,一路的清爽。直到充盈心間,這味道,是幸福的甜,這感覺,是心底的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豐厚圓碩,形似如意,又因“柿”與“事”諧音,寓意“事事如意”。

柿子歷來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人們贊之以詩,繪之以畫,傾之以情,或著之以文,十分動人。

宋代孔平仲有詩云:

林中有丹果,壓枝一何稠

為柿已軟美,嗟爾骨亦柔

風霜變顏色,雨露如膏油

大哉造化心,幹爾何綢繆

荊筐載趨市,價賤良易求

剖心無所有,如口頗相投

▲柿子油畫

世傳柿有七絕,樹多壽、葉多蔭,無鳥巢、無蟲蠹,霜葉可賞、佳果可啖,落葉肥大可以臨書。

唐代《尚書故實》裡記載,時有鄭生名虔者,酷愛書畫而無錢買紙臨摹。因慈恩寺有柿數株,落葉滿地,遂借僧房居住,終日撿紅葉學書。據說鄭虔一下儲了三間屋子的柿子葉,十分矜惜,正反面都拿來寫。元末文學家陶宗儀隱居南村時,耕植之餘,會拾柿葉來記事,記完以後,就丟入甕中。後來,這些寫在柿子葉上的文字

就編成了《南村輟耕錄》。

▲《南村輟耕錄》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老舍寫他理想的居所時說,院子裡一定要有幾株果樹。於是他就在小院就種了柿子樹,還給院子取名“丹柿小院”。一到收穫季節,全家都忙活。摘下的柿子,能裝滿一個搪瓷浴盆。到了冬天凍成冰柿子,口感比洋味冰激凌還要美味。雖說柿子味甘氣平,但柿子性寒不宜空腹多吃。柿子不僅是深秋能品嚐到甜蜜滋味,也是眼睛能看到的紅巧可愛,不妨在案頭擺放幾個,看著也很開心。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五穀不登,百姓倚柿而生”。赤紅飽滿的柿子,曾是人們的木本糧食。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幼時家境貧寒。朝不保夕的他,流浪到鳳陽皇資寺門口時,抬頭望見一棵掛果累累的柿樹。已兩日無物進肚的他,顧不得旁人側目,遂即上樹大嚼紅柿數十個。後來他登上皇帝寶座後,不忘柿樹“獻果”之恩,特意重返故地,祭拜那棵年逾百歲的柿樹,並脫下龍袍親自披上樹身,封這棵救命的柿樹為“凌霜侯”。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柿子,深秋的溫柔

秋風蕭瑟,萬物凋零,唯有柿子樹獨當天下。平凡的柿子樹總是默默地生長在曠野田間,或是農家院落裡。即便你從它身邊走過,也很少會注意到它的存在。只有在萬木蕭瑟的深秋,當一片片樹葉飄然落下,那紅豔的柿子,依然挺立在枝頭,像一盞盞吉祥的紅燈籠,照亮了秋天,也溫暖了人們的心間。年年歲歲花盛開,歲歲年年果滿枝。深秋,寒意漸濃,不如一起靜享柿柔。

注:本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與欣賞,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