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的分析冷靜客觀,為何姜維不肯接受,原因並不簡單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五回,發生在姜維北伐中原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姜維、譙周和廖化。原文如下:

廖化的分析冷靜客觀,為何姜維不肯接受,原因並不簡單

後主覽表,猶豫未決。譙周出班奏曰:“臣夜觀天文,見西蜀分野,將星暗而不明。今大將軍又欲出師,此行甚是不利。陛下可降詔止之。”後主曰:“且看此行若何。果然有失,卻當阻之。”譙周再三苦諫不從,乃歸家嘆息不已,遂推病不出。

廖化的分析冷靜客觀,為何姜維不肯接受,原因並不簡單

卻說姜維臨興兵,乃問廖化曰:“吾今出師,誓欲恢復中原,當先取何處?”化曰:“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將軍強欲行難為之事,此化所以未敢專也。”維勃然大怒曰:“昔丞相六出祁山,亦為國也。吾今八次伐魏,豈為一己之私哉?今當先取洮陽。如有逆吾者必斬!”遂留廖化守漢中,自同諸將提兵三十萬,徑取洮陽而來。早有川口人報入祁山寨中。

廖化的分析冷靜客觀,為何姜維不肯接受,原因並不簡單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時值姜維第八次北伐結束後不久,姜維下令搶修棧道,整頓軍糧兵器,又在漢中水路調撥船隻,同時又上書後主劉禪,要求再度進行北伐。大臣譙周堅決反對,但後主劉禪猶豫再三,最終還是同意了姜維的請求。就在起兵之前,姜維詢問老將廖化應該首先向何處發動攻擊,廖化反而對姜維連年征戰的行為提出勸諫,結果引發姜維的不滿。姜維隨即率部北伐,直取洮陽,而將反對出兵的廖化留在了漢中。

廖化的分析冷靜客觀,為何姜維不肯接受,原因並不簡單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廖化口中的“等閒之輩”,意為無足輕重的尋常人。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廖化的分析冷靜客觀,為何姜維不肯接受,原因並不簡單

諸葛亮病逝後,蜀漢的北伐重任就落在了姜維的身上,這一點是歷史事實。經過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姜維的北伐並非如小說所描述的那樣多達九次,但連年征戰卻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此時的蜀漢帝國已日益衰落,國力大不如前,姜維的北伐不僅未能取得成功,反而引發了不少內部矛盾,同時也激起了部分大臣的不滿,老將廖化便是其中的一位。

廖化的分析冷靜客觀,為何姜維不肯接受,原因並不簡單

據《三國志?廖化傳》注引《漢晉春秋》記載,姜維最後一次北伐過程中,廖化的確提出過反對意見。當時廖化是這樣表態的:“兵不戢,必自焚。”廖化此語道出了姜維的弱點:自己的能力不如對手,實力也弱於對手,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急於建功,怎麼會有成功的希望。而事實也確如廖化所預料的那樣,姜維的此次北伐又是無功而返。而就在這次北伐結束後的第二年,曹魏就發動了滅蜀之戰,蜀漢帝國在短短數月內邊宣告亡國,這也體現出蜀漢與曹魏綜合國力的巨大差異。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