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隨著時代的發展,改革開放這40年來,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經典老物件,記載了一段歷史,如今很多老物件逐漸淡出了我們生活,退出了歷史舞臺,成了一代人的記憶,現在成了收藏愛好者的首選了,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五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1、篦子。這個現在一些農村還很常見。過年包餃子的時候,把包好的餃子放到這上面,即使放上一夜,一點都不會粘。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2、豬食槽。農村家裡養豬的應該都知道他,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養豬,家家戶戶都有豬食槽,現在農村養豬的少了,這個也就用的少了,就算有養豬的,也不用這樣的了太笨重了,不好移動,而且現在都是農場規模化養豬,更是用不到這個了。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3、轆轤和井。現在很難再見到了,農村現在都是機井,往裡放上水泵,自動抽水。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4、石碾子。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5、蒜臼子。是用來搗蒜瓣子的用具;吃餃子的時候,剝幾瓣大蒜,放上鹽和味精,用力的搗碎,然後把它弄出來放在小盤裡,倒上些醬油拌勻,用餃子蘸著吃,那可是難得的美味;直到現在,農村的每戶人家還有它的存在,這可比用刀剁碎的蒜蓉美味的多了。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6、葫蘆水瓢。不管是從水井裡還是水缸裡,都需要用到的舀水工具,現在農村大部分的鐵鍋都在用,所以水瓢也還在用;東北水質好,從小到大都喝生水也從不拉肚子,在外面瘋跑一身汗,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水舀子蒯一瓢涼水灌著喝,喝得山響,特別解渴。看這家人乾不乾淨,看水舀子蹭得亮不亮就知道了。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7、風箱。那時候沒電,沒鼓風機,煽風點火,全靠它了。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8、針線框,做針線活必不可少。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9、納鞋底專用的“錐子”,我們小時候漂亮的繡花鞋都是媽媽用它一針一線納出來的,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認識它。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10,一種缺口的簸箕,一般用雙手把住兩邊,然後上下顛簸,能把糧食中的糟粕篩除去,你知道怎麼操作嗎?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11、襪撐子。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12、鞋樣子。過去,農村穿不起買的新鞋,只能自己動手做,這個鞋樣子就好比是工廠裡的圖紙,老人們用它比量著,就能夠做出一雙合腳的鞋。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13、頂針。做手工活時,為了防止針尾扎手的一個小工具,非常實用。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14、煤油燈。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應該對它不陌生,那時沒有電,只能靠它照亮。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15、摺尺。這個可不常見了,過去木匠的心愛之物,因為那時候沒有捲尺。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16,梳子。用來處理頭上蝨子的。過去人們沒地方洗澡,所以身上就生蝨子,又癢又難清除,爺爺這時就會用篦子梳頭髮,現在人都經常洗澡,不再生蝨子,這老物件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17、火柴槍。這個東西威力可不小呢,在腳踏車鏈條的孔裡裝上火柴棍,居然能夠把玻璃打穿,就因為這個,不少孩子沒少挨老人打。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18,搖籃。有多少孩子是在這溫暖又安全的竹編搖籃里長大的!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19、冬天護手就靠它了。這個老物件恐怕一般人不認識,有知道的嗎?

即將消失的26個經典老物件,認識5個以上,說明你真的老了. . . .

要說起農村還有什麼老物件,真的是一言難盡,箇中滋味也只有在農村長大的人才有體會,這些老物件都有了科技含量高的替代品,所以也就漸漸消失了。讓我們收起來這些珍貴的照片,雖然很多物件都不再使用了,但是能夠勾起我們深深的回憶……學會憶苦,才會思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