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看看關中平原的地形就知道了!

為何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看看關中平原的地形就知道了!

諸葛亮像

在廣闊的中原大地上,有這樣一塊風水寶地,它是西周的立國之地、是秦國的興國之地、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夙願……

沒錯,這就是位於現代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甚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

那麼,關中平原的地理優勢到底體現在何處呢,今天我就帶領大家重新瞭解一下關中平原的前世今生!

為何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看看關中平原的地形就知道了!

關中平原

在商周時期,由於中原文明還處於黃河流域,控制勢力範圍並不大。但是,就是在當時中原文明領土有限的情況下,卻發現了關中這塊寶地。

按照當時中原文明的控制範圍,關中平原就直接佔據了近3成多的文明區域。同時,因為這裡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加之平原地形的輔助加成和土壤肥沃,適合大規模糧食作物種植,從而使這裡變成屬於當時的“天府之國”。

為何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看看關中平原的地形就知道了!

那麼,當時的關中平原究竟安不安全,容易遭到外來入侵嗎?其實,這個問題是具有時效性的,因為隨著文明領土的不斷開發,勢必會有新的“天府之國”進行替代。

不過,單從地理形勢來講,崤山以西的關中地區憑藉各大山脈(其中便有秦嶺)確實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盆地地貌,進而將關中平原置於盆地中央,如同四川盆地將成都平原置於中央一樣。

為何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看看關中平原的地形就知道了!

秦嶺

由此,環繞盆地的各大山脈就組成了一道天險,使關中平原所在的盆地成為了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進而防止關中平原遭受兵火侵略。

其實,在古代以人力以及各種畜力為主要動力的時代,想要進攻關中平原也是非常艱難的,從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就可以看出,每一條入關通道都充滿了挑戰,無法讓大軍進行快速的奔襲作戰,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為何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看看關中平原的地形就知道了!

退一萬步來講,即使到了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軍隊想要繼續西進,憑藉強大的地面步兵和空中優勢也無法順利拿下四川盆地、關中平原這些戰略後方。

所以說,地形往往影響一個城市或者區域的歷史走向!

同時,既然主題是講關中平原,自然不能不提護衛關中平原的四大要塞。其中,最為著名便是橫亙在黃河南岸、保護崤山道的函谷關(這裡講的函谷關屬於秦函谷關)。

為何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看看關中平原的地形就知道了!

函谷關

如果說,外面的軍隊攻佔了函谷關。那麼,他們便可以憑藉崤山道長驅直入到關中平原。同時,函谷關也是從關中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突破黃河南岸後就可進入直達洛陽的通道。

公元前241年,六國聯軍便從這裡欲進攻佔據關中平原的秦國。但是,秦國軍隊卻憑藉函谷關這道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血流漂櫓”,以至於後期六國軍隊再也無國力合縱抗秦。

接下來,便是位居關中平原西南方向的大散關,而其中的一條通道便直達漢中地區,大散關也成為遊離在漢中和關中的一道關隘樞紐,川蜀地區的軍隊要想進入關中平原,就必須經過大散關,進而進入平原地區。

為何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看看關中平原的地形就知道了!

蕭關

其次便是位居關中平原東南的武關和西北的蕭關,四個關隘組成了防禦關中平原的四大要塞。簡單來說,如果將四個要塞的防禦系統佈置得當,關中平原的安全將得到有效保障。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佔據四個要塞,關中平原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地形終究沒有完美的,只是在於守勢或者攻勢的一方尋求新的受力點,才能有效地利用地形帶來的作戰和其他優勢。

其實,在關中平原的西北方向,也就是蕭關一帶,其正前方有一大片緩衝平原開闊地,也就是現在的固原平原。如果說,關中平原的政權在佔據蕭關的同時,又恰好佔據固原平原,才能有效防禦西北方向的敵人。

為何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看看關中平原的地形就知道了!

八百里秦川

不過,在西周時期,固原平原一帶卻變成了犬戎的勢力範圍。他們憑藉固原這塊軍事橋頭堡,經常南下進攻西周腹地,而西周最終也確實是在這樣的攻勢下滅亡的。

所以說,“得關中者得天下”這句話顯然具有時代限制,隨著中原文明區域的擴大,其他平原地區也成為了極好的興國之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