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燒製技藝傳承人陶繼南:百年不動一磚一瓦原來是非遺傳承者

青瓦燒製技藝傳承人陶繼南:百年不動一磚一瓦原來是非遺傳承者

青磚青瓦給人以素雅、質樸、寧靜的美感。 因高溫燒成, 耐曬耐風化,冬暖夏涼。磚瓦,是一種文化載體,也是一種文化象徵。蓬安縣的青磚青瓦燒製技藝, 年代十分久遠。蓬安縣城周邊的三角灘、呂家村、拱橋村等地建有許多瓦窯,普遍燒製青磚青瓦, 供起房蓋屋所用。3月8日, 記者採訪了該縣青磚青瓦燒製技藝非遺傳承人陶繼南,得知他弘揚傳承這一門傳統技藝的人生歷程。

年少學習技藝 堅持傳承非遺

蓬安縣現儲存有文廟、武廟、 城隍廟、 玉環書院等古建築群,被稱之為“百年不動一磚一瓦原汁原味的原生態古鎮”,可見蓬安青磚青瓦製作燒製技藝的應用,早已成熟且較為普遍。

1955年,陶繼南出生在蓬安縣楊家鎮一個瓦匠世家,他的祖父、爺爺、父親都是有名的瓦匠師傅。

陶繼南說,在他十五歲時,就開始正式學習摔打泥巴,做生磚坯,多年來,在長輩們的言傳身教下,他刻苦好學,掌握了許多蓬安青磚青瓦製作技巧。

經過多年的研究, 陶繼南的技藝日臻成熟。製作的磚瓦工藝品形式和內容十分豐富。有各類青磚、板瓦、筒瓦、花翹、各種飛禽走獸等。目前,陶繼南已經成為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的瓦匠師傅。

2020年,蓬安青磚青瓦燒製技藝被列入蓬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泥土到瓦片 需要數道工序

“從黏土到青瓦,是非常複雜的過程,需要成熟的手工藝。透過多年的經驗, 掌握窯爐條件、黏土顏色等。”陶繼南告訴記者, 要成功製作出青瓦要經過數道複雜的工序。 在傳統青磚青瓦的製作過程中, 選擇有一定黏性的土, 一般以塘泥為佳。 按一定比例加入酸白泥進行調配。和泥這道工序,用人腳或牛腳踩踏兩小時左右, 增加泥土的黏性。 隨後就是製作磚瓦生坯,要搭起一座扇形的泥臺,一邊轉動瓦桶一邊用鐵製的刮片沾水上下刮平泥坯, 最後把泥坯從瓦桶上脫離下來。 撒上經過篩選的清水砂,自然晾曬風乾,掰開就成了生瓦坯。

“接下來,要把生磚瓦坯子由裡而外呈橢圓形, 整齊的擺放在窯內、 密度適中, 用泥巴封死窯門,這樣窯就裝好了。先用小火燒七至八天,再用中火燒四至五天,最後用大火燒十至十五天, 使其在窯內充分燒製, 直到其顏色火紅如赤。”陶繼南說,最後一步是下水,也稱水霧。要在短時間內,讓水經過窯頂的平臺透過這根鐵棒滲入窯中, 透過水火在窯內交融, 起到轉色的效果。 磚瓦的成色、質地要看水火交融的程度,封窯十天左右, 磚瓦呈現青黑色便可破窯門。

經過層層工序, 青瓦便製作完成,精心歷練出來的青磚青瓦,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歷史的積澱。

非遺傳承 弘揚傳統文化

蓬安青磚青瓦製作燒製技藝之所以能在蓬安縣完整地保留下來, 主要與陶氏家族熱愛磚瓦燒製技藝有關。

這些傳統的磚瓦窯和古老的燒製技藝, 目前處於瀕危狀況。 陶繼南一直秉承祖輩的教誨, 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實踐、改良,使蓬安青磚青瓦更具有傳統特色。為了更好的傳承傳統技藝,陶繼南記錄了傳統青磚青瓦製作燒製技藝流程,編寫流程圖文及影片資料,以便傳統青磚青瓦製作燒製技藝流傳。

每當空閒時,陶繼南便會到各地考察青磚青瓦古建築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工藝,不僅如此,陶繼南還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青磚青瓦燒製技藝傳授給年輕的一代。“年輕一代深知燒製傳統青磚青瓦需要很紮實的功底和豐富的經驗,努力學習燒製上乘青磚青瓦技藝。”陶繼南說,我很欣慰,他的幾個徒弟都非常用心的學習,並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實踐、改良,使蓬安青磚青瓦更具有傳統特色。

陶繼南決心弘揚工匠精神,將蓬安青磚青瓦燒製技藝文化的博大與精深延續下去, 為蓬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作出努力和貢獻。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楊真 文/圖

延伸閱讀:古建磚瓦 起源於商周

傳統磚瓦製作技藝古建磚瓦與磚雕藝術源遠流長,起源於商周,發展於唐宋,鼎盛於明清,是中國古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

我國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 建築用磚瓦就開始出現了。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 西周早期宮殿建築開始在房頂區域性用瓦, 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房頂大部分蓋瓦, 主要起到保護屋簷不被風雨侵蝕的作用。 同時又富有裝飾效果,使建築更加絢麗輝煌。 當時的瓦都是用泥條盤築拍制的, 瓦的厚薄不均, 反面有手摸痕, 表面有粗而亂的繩紋。 春秋末期和戰國時期,瓦的結構有了重要改進,就是把瓦釘和瓦身分離, 這不僅增強了瓦的固結, 而且使瓦坯的製作過程開始簡化,這樣瓦的使用就開始逐漸增多。 在中國古城市的遺址中基本都遺存了很多瓦件,其中有許多帶圖案的瓦當。各國瓦當的圖案不同, 反映出當時各國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也不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