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去世後,公孫策、展昭、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下落何方!

有讀者給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包拯去世後,他的軍師公孫策、御貓展昭、四大護衛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下落何方?

首先要告訴你的是,你之所以能提這樣的問題,是受了關於包拯的文學作品或影視劇的影響,可是在真正的歷史中,根本就不存在公孫策、展昭、張龍、趙虎、王朝、馬漢這幾個人物,他們是藝術作品虛構出來的,藝術作品有藝術作品創作的規律,但它不是歷史事實。

在真正的歷史中,這群人物中只有包拯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人物。

包拯去世後,公孫策、展昭、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下落何方!

在藝術作品中,包拯是一個黑臉壯漢、額頭上還長著一個月牙,滿臉肅穆不怒自威。有的還傳說他的那個月牙是小時候被馬踢的。真實的包拯並不是這樣,他就是一個白臉的文弱書生。

包拯,又叫包龍圖,是今天的安徽合肥人,出生於999年去世於1062年。

雖說包拯出生於貧苦的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莊稼漢,但他的父母有眼光有遠見。他的父母認準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下層人只有透過讀書和科舉才能改變命運,父母是砸鍋賣鐵舉債累累的供他讀書。

包拯也不負眾望,與宋仁宗天聖五年考中進士,分到建昌,就是現在的江西永修縣任知縣。包拯為了能照顧父母,請求調任到家鄉附近,沒想上級沒有批准,他於是辭官回鄉照看家人。一直到父母去世才復出做官。

他是他們那裡遠近聞名的大孝子,可這也耽誤了他官場晉升的黃金時間。

包拯去世後,公孫策、展昭、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下落何方!

復出後的包拯擔任安徽天長縣知縣,歷史上的包拯並不是以斷案而聞名的,他在任地方官時,以體恤民情為民辦事而聞名,真正做到的是“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到了地方上,他就盡力減輕老百姓的苛捐雜稅,讓貧苦百姓儘量負擔輕些。

後來他做的朝廷的監察御史,他又以剛直聞名,不管你高官還是皇親,只要有錯,他都窮追不捨彈劾到底,直到將違法之人繩之以法。

有名的就是彈劾轉運使王奎一案,王奎為軍隊徵收糧草時,廣設名目巧取豪奪,勒索的百姓苦不堪言,激起民變,王奎又出兵鎮壓殺害無辜。可王奎與朝廷宰相關係很好,宋仁宗又非常欣賞他。

一連彈劾了六次,都沒有將王奎拿下,第七次彈劾,他連宋仁宗一塊罵了,宋仁宗見天下輿情洶洶,只得將王奎拿下入獄。

包拯去世後,公孫策、展昭、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下落何方!

關於他斷案的故事,有歷史記載的只有一次。

說是有農戶告狀,說有人偷偷割了自己家的牛舌頭,不知道誰幹的。包拯說,牛沒有舌頭很快就死了,那你回去把它殺了吃了算了。這農民一聽,只得回去殺了牛。可在宋朝私自殺牛是違法的,如果有人告你,你就違法,如果沒人告也就算了,是那種民不告官不究的狀態。這農民殺牛第二天就有人告他了,包拯判定告狀的和那農民有仇,就是這告狀的割了人家的牛舌頭,一審問,果然如此,真相大白,判此人賠了人家一頭牛,還捱了衙役的幾十大棒。

由此看來,包拯之所以深受人民愛戴的主要還是因為他愛民,為民辦事,性情剛直不阿,不畏權貴。並不是藝術作品中那樣,把他斷案渲染的神乎其神。

前面說了,可是在真正的歷史中,包拯身邊根本就不存在公孫策、展昭、張龍、趙虎、王朝、馬漢這幾個人物,他們是藝術作品虛構出來的人物。那麼,在藝術作品中,包拯的這些隨從又是怎麼結局的呢?

包拯去世後,公孫策、展昭、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下落何方!

在眾多的關於包拯的文學作品或影視劇中,他們這些隨從的結局有兩種。

一種是包拯臨死前,他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太多,這些人幾乎都是有權有勢的,自己死後,這些隨從沒了自己的保護,就要遭到他們的迫害,就讓隨從們在官場失聯,隱身於江湖,這些人都是很能幹的人物,隱身江湖也過得水起風生。

第二種結局是,宋仁宗見包拯的孩子才五歲,給這五歲的孩子封了官,包拯的這些隨從繼續留在孩子的身邊,保護孩子。

當然,這兩種結局都是藝術家們的虛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