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程敏政,在名臣雲集的明代並不出名,後世即便提起也多和弘治十二年的科舉舞弊案相關聯,因為他是那屆禮部會試的主考官,而唐伯虎的仕途也斷送於此。其實相對於唐伯虎後來的頹廢,程敏政仕途的戛然而止更讓人覺得可惜,因為在這場舞弊案發生之前,程敏政剛剛官至禮部右侍郎兼掌詹事府,並且進入內閣“實習”,用不了多久便能正式入閣,參預朝廷核心機務。於是乎,大明多了一位顧影自憐的才子,也隕落了一顆剛剛升起的政治新星。

程敏政一生有兩次致仕的經歷,且都在他官運亨通之際突逢變故,都來得如此莫名其妙,毫無徵兆。以前我覺得這是時運不濟,但隨著對他了解的深入,我才慢慢明白這根本就是性格決定命運。程敏政的無奈,就源於他性情的“疏直”,說白了就是太大大咧咧了。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程敏政

程敏政是典型的官二代,父親程信是從南京兵部尚書的位子上退下來的。南京兵部,不同於南京其他六部的清閒,是真正有實權的衙門,可以轄制南直隸區域的武備力量。所以程家當時即便在京師,也是很有影響力的。

程敏政很小的時候,就被作為“神童”舉薦到翰林院讀書。這是正統年間明英宗弄的一個“少年班”,朝廷給這些“天才”少年們發放生活補助,提供食宿,給予最豪華的師資配置。說白了,也就是一大群官宦子弟中的佼佼者被集中起來著重培養。程敏政當時的老師都是誰?李賢,劉詡,彭時,呂原等人。什麼概念?這些人幾乎後來都入閣做了大學士,好幾個還成為了內閣首輔。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故宮

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程敏政,是真正的“天之驕子”,科舉一途自然通暢無礙。所以程敏政的人生軌跡是很容易預估的:先是進士及第,然後入翰林院,再開始各種編書工作,接著資歷熬到了就進入皇帝或者太子的侍讀團隊,慢慢進入六部等核心衙門,最後入閣。

我儘量規避流水賬式的闡述,說點能體現程敏政性格特點的細節,說說他第一次的致仕情況。

成化二十三年,明憲宗朱見深駕崩,太子朱佑樘即位登基,改年弘治,即明孝宗。這一年,程敏政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而在這之前,程敏政已經在東宮隨侍孝宗多年了。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明孝宗

弘治元年,京畿地區的天氣非常奇怪,連續陰天。按照我們現代人的觀念,不就是沒太陽嗎,自然現象,沒什麼好糾結的。

但古人不這麼想,因為這種持續的不晴不雨的天氣,在講究天人感應的封建王朝,被視為“災象”,是上天在警示執政者。

覺得古人小題大作了?這種“久陰不雨”的不詳之兆是一字一句地被寫進書裡的,比如《尚書》、《漢書》、《三國志》等都曾有過記載。隨之延伸出來的就是有人要謀反,賢臣不得重用,大災將至等各種解讀。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故宮

那這種天氣是怎麼和程敏政扯上關係的?因為一封彈劾奏疏。一個御史彈劾程敏政生活作風不端,個人品性低劣。而這些違背儒家經義的行為,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很可能就是“久陰不雨”的直接原因。

這封奏疏當時是針對異常天象提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程敏政只是眾多的“躺槍者”之一。但偏偏孝宗看了這封奏疏後,馬上就下詔勒令程敏政致仕。

這封彈劾奏疏也很有意思,罪名安得有些誇張。說程敏政通姦叔嫂,還生下了一個女兒;說程敏政搶走了弟弟的蔭恩官職,逼死了弟弟;說程敏政和妓女廝混,還教妓女們讀書。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明代官員

有人考證過這些罪名,有的是子虛烏有,有的是確有其事。

首先和妓女廝混這點,肯定是有的。但這個妓女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妓女,應該是教坊司的藝伎。明代士大夫們與藝伎發生點什麼事情,非常正常,但問題就出在教藝伎們讀書。

我們知道,教坊司的姑娘們,很多都是犯官的女眷充入的。所以和她們行風花雪月之事可以,但要是正兒八經地去談心,把她們當“人”看,便會受到周圍同僚的異樣目光。很顯然,程敏政心很大,做事也有些隨心所欲,估計是酒喝多了,直接和教坊司的藝伎談論起詩詞學問。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仕女

要知道,教坊司裡不乏有涵養接受過系統教育的女子,程敏政此舉,很可能被旁人看作是在“同情”這些女子。同情犯官女眷?程敏政你什麼意思?你的意思是朝廷對於這些犯官的處罰不公?唉,男人一到風月場所就沒自制力,特別是再灌幾杯黃白之物,更是不知所以。這點我想自古以來,都是一樣的吧。

其次,說程敏政奪了弟弟的官位。這點也是真的,但這是程家內部的事情,不好放在臺面上說。

這件事本身也不復雜。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明代官員

程敏政有三個弟弟。兩個弟弟在成化十四年前便已去世,父親程信是在成化十五年病逝,所以這個奪弟官位說的是弟弟程敏德。按照明代傳統,蔭恩的官職是降四品承襲的。父親程信是正二品南京兵部尚書,程家後人便可以蔭敘一人,承正六品。成化十五年的時候,程敏政已經在官場漸漸展露頭角了,程家這一輩數程敏政最有出息。正六品的蔭恩,程敏政顯然是不需要了。一般來說,這個蔭恩自然給弟弟程敏德。古代官宦家族,自然是越多人入仕越好。但程敏政卻在給父親丁憂期間,親自跑到京師活動,給自己兒子爭取到了這個正六品的蔭恩,把弟弟程敏德撇開了。知道當時程敏政的兒子幾歲嗎?六歲。弟弟幾歲?弟弟只比程敏政小三歲,而弟弟程敏德至死都只是一個從七品的小官。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明代官員

你說這件事有對錯嗎?清官難斷家務事,這個我們不去評價,但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發現程敏政的一個特點:做事毫不避嫌,行事我行我素,欠缺對客觀環境的評估。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程敏政這麼做吃相太難看了,而且是在父喪期間,很容易被有人心抓住了把柄。

最後這個“通姦叔嫂”,是罪名最大的,卻也是子虛烏有的。這個不多說了,因為有人考證過,考證過程也比較繁瑣。但我相信一點,程敏政要真的能做出這種破壞人倫的事情,那他也不可能入得了李賢的法眼。因為李賢最後是把自己的長女嫁給了程敏政。李賢是什麼人?天順中後期大明朝堂的群臣第一話事人,他看人要看不準,這麼多年是白混了。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李賢

就是這封非常模稜兩可,似有實無的彈劾奏疏,讓孝宗在第一時間放棄了程敏政。其實我是理解孝宗的,新君剛剛登基不久,便出現如此“異象”,心裡是不好受的。這個時候有人挖出程敏政的短處,偏偏自己剛剛才升了程敏政的官,這就等於是有人在逼孝宗表態:你是要做一個“客觀公正”的明君,在體制的玩法內治國呢?還是想學你父親憲宗“偏聽偏用”,任人為近,在史書裡留下不光彩的一面?

其實孝宗和程敏政都知道,這件被包裝在“久陰不雨”之下的奏疏,實則是一次政治博弈,亦是一次群臣在新君繼位時的內部黨爭,程敏政的火箭式提拔,終於還是犯忌了,而他平素的大大咧咧,不管不顧,也終於釀出了苦果。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明孝宗

孝宗沒有父親的魄力,只能被迫做出政治表態;程敏政也沒有岳父李賢的政治成熟,只是單純地被動接受。試想,要是在“異象”發生之初,人心還未變亂之前,程敏政能夠學著無數前輩們提出主動致仕,主動幫著皇帝去“攬責任”,用一招以退為進,也許程敏政和孝宗都不會陷入如此被動的地步。

很多人說程敏政這次致仕,心態是放得極好的,頗為灑脫。神經大條可能是真的,但要說灑脫我是不信的,你就看他在給六歲兒子謀官職時的那股執著勁,便知道他自己對於仕途看得有多重了。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明代皇帝出巡

弘治元年,程敏政致仕,弘治五年,昭雪復官。從弘治五年到弘治十二年,程敏政的仕途依然通順。隨著皇帝的越發信任,隨著程敏政自己人脈圈子的越來越廣,他似乎已經可以看見山峰在向他招手。只是,他依舊還是那個大大咧咧的程敏政。弘治十二年科舉舞弊案發生後,很多人對案件做了覆盤,發現程敏政其實有很多地方可以規避風險。

他明知道唐伯虎、徐經屢屢到府邸拜訪,動機並不純良,但依然與其把酒言歡,談笑風生;他明知道自己作為詹事府官員大機率可能被選為這屆會試主考官,卻依舊按照自己的習慣提前向唐、徐二人透露了自己的出題意向;他明知道唐、徐二人在京師行事高調,毫不遮掩,卻仍大方地收下了各種“潤筆費”,一同欣賞二人帶來的歌舞表演;在案發後他明知道孝宗和內閣首輔李東陽有心保他,但他依舊被動地等著,只是單純地相信這火燒不到自己……

唐伯虎科舉的主考官程敏政,因“疏直”而仕途戛然而止!

明代官員

可政治鬥爭這東西,向來只有勝敗之分,絕無中間餘地可以容人。當程敏政從骯髒的詔獄出來後,當他再次被孝宗勒令致仕以平息輿論的時候,他的心態終於崩潰了。出獄僅僅四日,程敏政便暴斃而亡。

到這個時候,我想沒人會相信程敏政是灑脫之人了吧。

自是汝才難用世,豈真吾相不當侯?須知少日拏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

孝宗給了他能給予的最大補救,追封他為禮部尚書,也算是為程敏政日後的清白做了定性。可程敏政呢?他終究沒有正式入閣,沒有成為內閣閣臣,沒有做到內閣首輔,沒有機會像自己的岳父那樣站在山巔向整個帝國行使自己的政治意志。他終究是棋差一著,輸在了政治鬥爭中,也輸在了自己的性情上。

我為程敏政惋惜,也望諸君日後可以為鑑。

轉自@夏笑梅魚樂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