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到琉球清代漂風難民與"對外漢語"

琉球留學生的漢語課本

琉球王國,位於臺灣島與日本九州之間的琉球群島上,面積約3600平方公里,由諸多島嶼組成。15世紀以前的琉球分為中山、山南和山北三國,1429年中山統一三國,建立琉球王國。明清時期的琉球為中國藩屬國,國王接受中國冊封,琉球進貢使向中國進貢,雙方冊封——進貢關係維持了五百餘年之久。

在中琉500多年的交往史中,琉球先後派往中國的留學生達20餘批。明清時期的留學生分為官生和自費留學生(“勤學人”)兩類。官生由琉球王府官方選派,就讀於國子監,學費及生活費均由中國政府承擔,官生所享受條件優厚。勤學人通常是自發到中國(主要是福州琉球館)學習官話、禮儀、專業知識技術,如天文地理、生產技術(製茶、制瓷、製糖、漆器製作、煙花製作、紡織、冶金、農作物栽培、制墨、製作印泥)、醫學、音樂戲曲等。琉球留學生學成歸國後,通常擔任通事官,或者教授官話、儒家典籍禮儀,或者傳授各類專業知識技能。琉球留學生對促進中琉友好交流往來,推廣中國文化在琉球的傳播,促進琉球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醫學等各領域的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而琉球留學生掌握以上各類知識技能的第一步是學好中國官話。

漂流到琉球清代漂風難民與"對外漢語"

目前學界關於琉球官話課本的研究有語言學和歷史學等多種視角。《〈琉球官話課本三種〉校注與研究》由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陳澤平教授研究、校注,陳教授在代序部分解說了琉球官話課本語言的性質和特點。陳澤平教授指出,明清時期作為社會共通語的“官話”是一模糊的概念,它是在統一帝國的行政系統運作和各地經濟往來中自然出現的社會語言現象,不似現在的普通話一樣具有明確的內涵和法律地位。陳教授從語言學的角度指出琉球官話就是清代的福州官話,處處顯示出福州方言的明確印記(陳澤平校注:《琉球官話課本三種校注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第28頁。以下引自本書的註釋將直接標註頁碼)。復旦大學王振忠教授在2009年即已以此琉球官話課本(主要是《官話問答便語》《學官話》)為依託,從社會文化史的視角概述了清代琉球人眼中的福州城市社會生活,頗具意義。誠如其所言,如果僅從語言學的角度空泛地討論琉球官話的性質,而忽略官話課本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內容,乃至原抄本上細微的文字注音,所得出的結論很可能貌似有據,實則有失偏頗。(王振忠:《清代琉球人眼中福州城市的社會生活》——以現存的琉球官話課本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4期,第108、109頁)

漂流到琉球清代漂風難民與"對外漢語"

編教材的漂風難民>以往學界關於中、日、韓等漂風難民救助機制的研究常以官方檔案為參考,寥寥數語不能盡顯漂風難民的遭難及獲救助細節。而《白姓官話》則為我們提供了中國漂風難民在琉球獲救的絕佳個案,其中的細節頗值得玩味。以下筆者將以《白姓官話》為中心,圍繞琉球官員對中國漂風難民的救助展開。

乾隆十五年(1750),山東登州府萊陽縣商人白瑞臨僱江南蘇州府常熟縣船隻,於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自山東膠州開洋,原打算到江南出售豆子,誰料駛到半洋,忽然遭遇風暴,船上大桅、杉板、船艄、篷、舵悉數被風暴吹毀,所裝載的一些貨物也都被打翻到大海里去,剩餘的貨物則被海水浸溼。

十一天之後(十二月二十九日),船隻漂到琉球國大島地方,幸好遇到大島地方主事人員救助,給予其木料,幫助修理船隻。轉年二月二十日,正好有北風大作,大島地方通事喜保世給予他們十天的伙食,建議其趕緊趁北風開船回國。但沒有想到的是,船隻從琉球大島開出到晚上,北風忽然又轉為西風。通船人員想要重新收回大島,但轉念一想剛剛叨擾大島官員,心覺不便,便於二月二十一日又在琉球奇界島停靠收洋。奇界島官員將其船隻拉進港內。商人白瑞臨見這隻船損傷太多,已經不能修理,懇請奇界島官員將船隻燒掉,送他們隨琉球貢船回去。奇界島官員同通事官到船上察看後情況屬實,便聽從白瑞臨的懇請,並新建房屋,收容船上難民。此後,又給予他們蒲包草繩將幾擔發黴的豆子包好,每天供應柴米油鹽醬醋菜蔬,一應俱全。直到三月二十三日,船才造好,奇界島官員撥些役夫、車馬,將其鋪蓋、行李、黴豆送到寶島船上。直到四月初二日,遇有順風開船,初四日抵達運天港。偏偏不巧的是,此時貢船已開,白瑞臨一行難民沒辦法隨貢船回國,只得又到泊村等候十一月的琉球貢船送其到福建(120-124頁)。

白瑞臨在留守泊村等候貢船回國期間,將其經歷彙纂成一部問答官話,作為琉球人學習官話的課本。此後,琉球青年才俊鄭鳳翼赴福州求學,師從福州閩縣老儒林啟陞,將此官話問答集呈於林氏。乾隆十八年,林啟陞在白瑞臨彙纂本基礎上加以修改,遂成現今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圖書館藏寫本《白姓官話》的內容。

漂流到琉球清代漂風難民與"對外漢語"

來自琉球官員的援助>白瑞臨遭風飄到大島地方一事在《歷代寶案》中亦有記載:

據大島地方官報稱,舊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海船一隻,飄到本地。其船戶瞿張順等口稱:張順等壹拾叄名,系江南蘇州府商人。本年十一月初七日,山東開船,欲往江南蘇州府劉河貿易。行到洋中,陡遭颶風。十二日到膠州,十八日膠州開船。不意洋中忽遇暴風,失舵斷桅。

二十九日飄到大島地方,即蒙地方官修理船隻,發給米、柴、醬、菜、煙等項。十五年二月十九日,彼地開船。誰料洋中又逢大風,二十一日飄到奇界地方,衝礁打壞,登岸保命等由。

計開人數

常熟縣船戶:瞿張順;舵工張本官;水手王日新、王六官、馬八官、沈三官、王四官、阮七官;客人:白瑞臨、連文山、楊書六、顧介眉

以上共計十二名

計開貨數

一、豆一百七十五包;一、鐵釘十二包計六百九十三;一、銅鑼一面;一、箱子二個;一、鐵箍大小三十九斤;一、罈子二個;一、鋪蓋十三個;一、衣包五包;一、水線一條;一、帽盒五個;一、水桶五個;一、鉛錘一個;一、水櫃一口;一、鐵錨三口;一、笆斗二個;一、棕繩二條;一、針盤箱一個;一、銅瓢二把;一、鐵鍋二口;一、米三包。(沖繩縣立圖書館史料編纂室編:《歷代寶案》校訂本第5冊,沖繩縣教育委員會,1993年3月,第60-63頁)

白瑞臨、瞿張順等人得救之後被安置於泊村,隨船的幾擔發黴豆子被運到那霸。白瑞臨一行考慮到回家的路費就靠這幾擔豆子了,又要在此久住到十一月份才能隨貢船回國,加之豆子有些發黴,天氣又熱,豆子是有油的東西,容易發熱,於是他請求通事替他們儘快出售,免得日夜看守,裝來裝去。但是琉球法律規定自中國飄來的船隻上的物品不能在琉球私下出售發賣。

儘管琉球通事拒絕了他們,不過還是給白、瞿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若是怕豆子發熱,只能叫人天天挑去晾曬。過了重陽節,國王進貢的表文下來之後,白瑞臨、瞿張順一行便可隨貢船回國了。他們原船上的豆子、行李也一併被搬運上貢船。

白瑞臨一行遭遇如此坎坷,經此風暴,僅剩下幾擔豆子也被海水浸溼發黴了,又不允許出售,即便隨貢船回到福建,福建離蘇州府還有一千多里,到山東登州還有一千多里,又身無分文,路途遙遠,想到此,自然內心十分鬱悶。於是,琉球通事寬慰他們:“錢財原是人賺的。俗語說道‘留得青山在,何怕沒柴燒’,兄們大家都得平安,日後到家,這些東西都賺得來的,愁他做什麼?”巧的是,在白瑞臨、瞿張順留守琉球等待貢船期間,有一艘載著27人來自福建廈門的難船漂到了琉球馬齒山(132-133頁)。這艘難船同樣於乾隆十四年先漂到琉球外島太平山,隨後乘西南風漂到馬齒山。船上有一位江南蘇州府吳江縣姓潘的人(139頁),也有山東和浙江人,船上的人來自中國不同地方,船主是江南蘇州府常熟縣張氏(143頁)。這艘難船可謂與白瑞臨一行同命相憐,為緩解白瑞臨等人的孤單情緒,琉球通事將這船難民安置在白瑞臨住處的西側,在此起蓋房屋。這樣一來,兩艘難船難民互為鄰居,可說話解悶,互相照顧(134頁)。

為了給難民解悶,五月初四日,琉球通事還邀請他們出去看龍舟,吃酒席,又到廟裡玩耍(139頁)。琉球的龍舟是四月二十八日下水,五月初六日上岸,共有三隻龍舟,那霸港兩隻,泊村一隻,活動持續大概八九天(130頁)。此外,琉球通事還趁天氣涼快時帶領他們出去到白瑞臨居留點西邊的廟裡、山上、沿海一帶走走玩玩,散心解悶,並囑咐一人陪同,另有一人拿一壺茶跟著,以備渴時之需(147-148,151-153頁),可見琉球通事對其照顧得頗為仔細。

琉球天氣炎熱,夜裡蚊子又多,為此,琉球官員特意做些蚊帳給白瑞臨一行使用,併發給他們夏天的衣服穿(138頁)。白瑞臨等人所居住的房子裡不通風,光線昏暗,於是向通事申請希望在房屋前頭房簷下邊開兩個窗戶,以便通風,也能使房間亮堂一點。琉球通事回覆“這樣也好,只是日頭照進來,也有些不便。不如外邊靠著房子蓋一個涼篷,裡頭房簷下開個窗戶。家裡一來有風,二來也沒有日頭照進來。這樣不更好麼?”(145頁)琉球通事考慮之周全可見一斑。琉球通事一個月一換,輪班值守,負責照應難民平日的日常起居所需物資和日常需求。不過,外島上的通事並不替換,只有看守難民的人三五天更換一次,可能是外島上的通事只有兩位(137頁)。琉球通事的種類繁多,職能各不相同,有看管照顧中國漂風難民的通事,有護送難民過海的通事,有在福州琉球館裡料理事情的存留通事,有跟隨大老爺進京進貢的大通事(137-138頁)。照顧中國漂風難民的通事可謂是盡心盡力,十分負責,同難民相處的日子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曾經看守白瑞臨一行的阮通事與難民有這樣一番對話:“兄們到這裡,敝國的甘蔗蕃薯大約還沒吃著。今日弟們備有幾斛送你各位先生嚐嚐,不要棄嫌”,難民回答:“多謝盛情!遭難到這裡來,承各位先生不棄,早晚看顧,教導世事人情。一則消解愁悶,把我想家的心腸都減去一大半;二則各位先生所講的話,都是大道明言,把我冒昧心腸,也覺得了然,心裡不勝感激。今日又承抬愛,送下這樣東西。弟在這裡,並沒有一點東西回敬。若是不收,又恐怕見怪;若是收了,自己又見慚愧。心裡其實不安。”琉球通事又回覆:“說那(哪)裡話,弟們生長海邊,淺見寡聞,並沒有明師益友,廣我見識。你兄們都是大邦人物,禮義之,言動舉止那(哪)一件不是給人可學的?弟本愛天天來領教,因家事掛累,不得前來受教,心中自覺茫然不安。今日有得,特意來到這裡請教。兄們反說領我們的教,這話又從那(哪)裡說起呢?送那一點的小可,不過是弟們家裡栽的,何消掛意?兄們又是被風打來的,沒有東西那(哪)個不知道。知己朋友不要拘那禮數,弟們一點芹心,望兄收下,不消做這樣客套。弟還有一言告稟:這一回的盛情,沒有個不收的道理。從命以後,再不要這樣費心,委實我過意不去。”(153-154頁)由此可見,琉球通事與中國漂風難民的交往不止於官方往來,而逐漸發展為私人間的情誼。

此外,琉球派通事對漂風難民輪番值守並在其住處周圍打窩鋪(哨所),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們的人身財產安全:“不要去外頭亂走,牆頭上也不要望外頭張望。這裡百姓不曉得什麼禮數,恐怕得罪你們。給國王知道,我們就不便了。這裡地方,毒蛇很多,若是給他咬了,立刻就死,有藥也不會救得來。各位小心要緊。”至於設立哨所的原因,“因為這裡不通買賣,恐怕有匪類的人來這裡作怪,又恐怕歹人偷東西,所以打這個窩鋪,撥人日夜看守,輪流防備”(174頁)。由此可見,琉球方面考慮得頗妥善。

漂流到琉球清代漂風難民與"對外漢語"

醫療救治與殯儀料理>在這艘難船上,有一位叫“朱三官”的船民,體質偏弱,在漂風途中受了風寒,又擔驚受怕,得了癆病。在運天港的時候,當地主事者就派下醫生看脈吃藥,但未奏效。到了泊村之後,當地主事官員又派下兩位醫生天天看脈吃藥。但是因為朱三官病的比較嚴重,需要慢慢調養。琉球通事鄭世道託付同船者寬慰他,要他放寬心,不要再思念家鄉,以免加重病情(126、127頁)。此後,琉球通事還三番五次問候朱三官的病情和飲食起居,並交代朱三官愛吃什麼告訴他,他去稟報上級,再來送給朱三官吃(129頁)。這諸多細密的關懷自然令漂風難民心裡倍感溫暖。朱三官的病雖有醫生盡心診治和同船一行的悉心照料,但病情仍不見好轉,通事便安排道,“今日醫生說,朱三官的病,吃好多藥了,並沒有見效。大約因這裡人多,日夜吵鬧,不得清靜,才不見效。這也未可定。想要另蓋一間小房子,叫他在裡頭住著養病,好不好呢?”於是在白瑞臨一行住處東面起蓋一間新房作為朱三官專心養病的病房。隨後,朱三官又讓白瑞臨同通事提出想要嘗試使用人參治療,希望通事能與上級官員和醫生商量(147頁)。然而,朱三官的病情終無好轉,醫生說他的病症就算是中國的醫生也難醫好。給朱三官看病的醫生有兩位,一位年輕的醫生是泊村的,另一位年老的是首裡府國王派來的,這兩位醫生已經是琉球醫術最好的醫生了(149頁)。朱三官的病情既未好轉,白氏一行同通事開始準備朱三官的後事。通事們十分掛念朱三官,在其生命的最後時刻,通事安排同船人員隨時候著:“我館裡還有事情要去料理,等有閒的時節再來敘敘。你們須(需)要時時刻刻看守朱三官,他的病勢很重,若是危急了,就差水夫來也好,叫看門的人來也好。快快報給我知道,我好趕來看他”,“呵,曉得了,不送了”,“朱三官的衣裳都在那裡,拿出來預備好好的。若有不虞的事,那時候手忙腳亂耽誤了他終身之事”。這段對話後不久,朱三官就病沒了,通事急忙讓白瑞臨一行寫一張報故的呈子,呈報老爺,奏明國王,備辦棺材、衣服,料理殯殮埋葬等後事。隨後,國王發下祭禮,差官祭奠,但因朱三官是沒有功名和官職的“白身”人,按照禮規,不得受國王的祭。儘管白氏一行幾番推辭,當差官員還是出席了朱三官的出殯儀式,並且通事們還到朱三官的墳前備辦香燭祭弔他。從琉球國王、當值主事官員、通事對待病人朱三官的態度可知,當時的琉球對中國漂流難民盡己所能給予了心理上、物資上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援助,反映了這一時期琉球對中國商人較為周全的安置救助撫卹機制。

乾隆十七年(1752),福建巡撫將此事上奏朝廷,得到乾隆帝的獎賞:“琉球國貢使在洋遭風,業經收回本島。該國王將原船修葺,並將閩縣遭風船戶蔣長興等,常熟縣商民瞿張順等留養二年,給與口糧,隨船護送來閩等語,中山王尚敬素稱恭順,今貢船遭風勘為軫念,又將內地遭風商民留養附送至閩,甚屬可嘉,著於進貢常例外,加賜該國王蟒段、閃段、錦段各二端,採段、素段各四端,以示嘉獎。其在船官伴水梢人等,該撫分別賞齎,欽此。”(官修《大清會典則例》卷九十四·禮部·朝貢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順風相送

當然,琉球方面對中國難民給予如此救助規格的背後原因是琉球在明清兩代的中琉貿易中獲得的利益遠遠超過中國。琉球是資源小國,其貢品多來自日本和東南亞各地,假朝貢之名行轉口貿易之實,經濟上高度依賴對明朝的朝貢(李金明:《試述明代外朝貢貿易的內容與實質》,《海交史研究》,1988(1),172-181頁)。中國與琉球五百多年的交流史中,受益最多的一方是琉球,自與中國開啟交流往來後,琉球學習中國的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典章制度、服飾器具、醫術、教育、宮廷禮儀,深受中國文化薰陶,逐步成為一個具有典章制度的王國。

以往“厚往薄來”的朝貢體系從經濟學的角度常飽受詬病,而從維護漂風難民個體的生命財產安全形度而言,“厚往薄來”的朝貢體系或許為中國漂風難民的救助撫卹披上了機制性保護的外衣。此外,《白姓官話》中還涉及琉球進貢、接貢的例行開船時間、風侯、路線等(160-161,163-164頁)。沖繩《名獲親方程順則中國調查》(名獲市教育委員會1993年編)記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康熙六十年(1721)的38年間,程順則(1663-1734)曾五次任進貢使。琉球進貢使團的去程路線為:從琉球那霸出發,水路經福州;溯閩江至南平,上浦城;轉陸路逾仙霞嶺,至江山清湖,轉水路至杭州;從杭州轉運河,至淮陰;淮陰轉陸路至北京。返程路線為:從北京改陸路至濟寧,濟寧轉運河至杭州;杭州轉水路至江山清湖,改陸路至浦城;浦城改水路至福州,水路回琉球那霸。據清政府冊封使團的記載,冊封使去程路線大致為從福州閩江口五虎門,或梅花千戶所,或是海定千戶所放洋,過東引或東沙(馬祖群島)後,即以小琉球山,雞籠嶼,花瓶嶼,彭加山,黃尾嶼,赤嶼,姑米山,馬齒山等諸島嶼一線,而入那霸港。由於明清兩代的帆船航行,必須藉助風力,因此要選對季風的風向和和洋流。自福州往那霸要利用夏季五,六月間的西南風、東南風或南風,配合西南往東北風向海流。那霸至福州返程,則要利用十月、十一月間的東北風、西北風或北風。航行的針路指標是去程時航路的北邊一線,朝向浙江溫州海岸的南杞山、鳳尾山、台山、裡麻山(霜山)等島嶼,再沿溫州海岸南下至閩江口。航行日數參差不一,自福州去程,多者航行二十三天(使節全魁),少者四天即到那霸(使節汪輯);返程在十天至十五天之間(徐玉虎:《清朝冊封琉球國王航海線路之考實》,《政大歷史學報》,1987年,115-148頁)。

漂流到琉球清代漂風難民與"對外漢語"

漂流到琉球清代漂風難民與"對外漢語"

漂流到琉球清代漂風難民與"對外漢語"

漂流到琉球清代漂風難民與"對外漢語"

漂流到琉球清代漂風難民與"對外漢語"

漂流到琉球清代漂風難民與"對外漢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