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物道君語:一生中一定要有那麼一次,要去吃吃大連、看看大連、聽聽大連……

九月一到,大連的海風就立刻涼爽了起來,叫人心中一顫:又到秋季開海的好時候了!

現在大連4個月的休漁期結束,停泊在渤海灣的漁船千舟競發、滿載而歸,一大波肥碩的海鮮又能“浪”起了!

看過網上有人問,北京叫帝都,上海叫魔都,大連應該叫什麼?有大連人回答,那必須叫“浪都”!

大連有海、有浪,原來也好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在大連,“浪”其實是一個亦正亦邪的詞。說一個人“很浪”,不一定是貶斥,也可能是誇獎他時髦、有活力、有衝勁。

大連確實“浪”,傲然矗立在遼東半島尖尖,三面環海、一面靠山的地理位置就夠稀罕了;而開口就“血彪”的大連人,秉承著闖關東後代豪爽幹練的江湖氣,卻又生活在殖民時代烙印下的異國風情中;中西合璧的底子孕育出了這番“木秀於東北”的精緻,百年來昂揚著自己的步伐與調性,把時尚恢宏的氣質簡直滲透到了骨子裡。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因此,這種“浪”既是對鮮味美食的自信、對精緻生活的講究、對浪漫情調的追求,更由內而外彰顯著一種卓越進取、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它在許多人的心裡也浪起了一種蠢蠢欲動:一生中一定要有那麼一次,要去吃吃大連、看看大連、聽聽大連……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大連的“浪味”從哪裡來?只要大連海鮮一出水,你就會恍然大悟。

此刻,沉寂了一季的大連灣,正處於繁忙又歡快的時刻,漁船載回了滿筐滿籮跳動的自豪:飛蟹(梭子蟹)、蝦爬子(皮皮蝦)、海蠣子(生蠔)、鮁魚、黃花魚、鯧魚、魷魚、扇貝。。。……秋日鮮貨應有盡有!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有人說,走遍全國,海鮮必然是大連的最好“歹”(吃)。沒錯,它的秘訣就在於“老天爺賞飯吃”。

你且翻開中國地圖去看看大連,在渤海內外海的交匯處,北緯39°得天獨厚的海域,較冷的海水使得海鮮的生長週期慢,肉質更緊實,這一切便滋養出了大連海鮮獨有的“浪味”,成為大連實打實的驕傲。

食材的鮮美,給了大連人足夠的自信。又因為是闖關東後代,海鮮和魯菜得以完美結合,不管是煎炸烹煮,都講究原汁原味。那些讓人垂涎欲滴的鹹鮮可口,便有跡可循了。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記得看過一位天津網友的故事,1980年他第一次去大連時,吃到了一生難忘的海鮮:清蒸平魚(銀鯧魚)。一條平魚裝滿一個大盤子,除了鹽,似乎沒有其它任何調料。那個味道,哪怕對於在沿海長大的他,都是難忘的記憶。

確實,對食材的極致自信莫過於,大連人的海鮮幾乎都是水煮清蒸。

說“水煮”,那可真是隻拿白水煮,有的甚至連鹽都不放。因為他們深信,只有這樣才會碰撞出海味極致的“鮮”。

地道的大連人在家吃海鮮的時候最多。方法簡單,十幾秒就出鍋,掀起鍋蓋的瞬間,香味隨著蒸汽氤氳而至,全家人的味蕾早已抵擋不住鹹鮮滋味的誘惑。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而大連人正經餐宴的海鮮風味,更偏向正宗的魯菜,比如石鍋海膽豆腐、蔥燒海參等。

據說,大連老字號的師傅做蔥燒海參時,都有用蔥油熗鍋的秘訣,燉煮成膠狀的海參,會在柔滑中散發無比蔥香。只要一口入喉便能體會到,為何這道菜會是皇家御膳!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說到主食,大連人喜歡海鮮餃子:海腸、海膽、鮁魚、蝦仁,沒有什麼不能做成餃子。這是他們與海洋長期以來達成的默契,也是對海鮮料理最“浪”的心得。

陳曉卿為了籌備《舌尖上的中國》,曾兩次造訪小平島的“日豐園”飯店。不為別的,就為吃上一口最地道的海腸餃子,那是他“平生吃過最難忘的餃子”。

一盤Q彈飽滿、色澤薄亮的餃子端上來,鮮香撲鼻而至,趕緊夾上一個送到嘴裡,海腸脆嫩,韭菜鮮辣,就著燙嘴的熱乎勁兒,無比滿足。原來海鮮餡料比平常的肉餡,竟不知鮮美了多少倍!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此外,海濱城市的涼風月夜,怎能少得了海鮮燒烤?不需要放過多調料,就這麼簡單烤上一打海蠣子、一盤扇貝、鐵板魷魚,幾瓶啤酒“噸噸”下肚,老虎灘溫柔的海風一吹,幾個飽嗝接連打出,這才是大連人“浪裡個浪”的人生巔峰啊。

所以,大連的“浪”味,當然要鮮著吃!吃的是街巷或海濱濃濃的生活氣息,吃的是自然饋贈的最奢侈的原汁原味,吃出了大連人對本土風物的自信,也吃出大連人的一派豪氣爽快利落!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大連人祖祖輩輩生活在海邊,言行舉止便帶著許多海的氣息,日子悠悠晃晃地浪著過,卻浪出了可親可愛的特色。

因為海鮮吃的多,一開口就是滿滿的“海蠣子味”。大連話的源頭,與同屬渤海圈的膠東官話一脈相承,有著海洋文化的特性。

以前大連人80%以上是山東的“闖關東”農民後代,他們裹挾著濃重的原鄉氣息,敢闖敢幹、幽默風趣,使得後來的大連話既有土味和狠勁,又簡單明瞭。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大連人說話總是帶“血”(第二聲),表示“特別、很”的意思,比如“血便宜”“血委屈”。他們愛把“血彪”掛在嘴邊,既是說對方太傻,又帶著親切的調侃。

浪,也是最有味道的大連話。大連人愛浪,大連姑娘也是美得全國皆知。說一句“浪擺”,是姑娘們都能讀懂的誇讚。

大連有句老話講,“苞米麵(玉米)肚子,的確良褲子”,寧可犧牲口腹之慾,也要穿得光鮮體面。

這是老一輩大連人的講究,他們既繼承了山東人耿直爽朗的好品性,同時又浪得精緻時尚、摩登洋氣。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追溯到100多年前,這座由俄國人建立、而後被日本人殖民的城市,一直有著濃重的外來文化影響。

大連作家素素曾感嘆,這裡的人們見多了俄國人時髦前衛的“布拉吉”和高高束腰的呢子大氅,也見多了日本人乾淨整潔的“挽霞子”(襯衫)和闆闆正正的和服。

等到自己可以做主命運,對衣著的敏銳感早已刻畫到骨子裡,時尚體面成為大連人的集體性追求,那股倔強的自尊,既是面子,也是裡子。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大連人愛穿,正是因為他們熱愛生活,才能永遠保持著精緻的認真,慵懶而不懶惰的生活態度,把日子浪得鮮活明媚,多姿多彩。

他們有太多選擇了,走出家門就能浪。

每年春天的櫻花節、夏天的服裝節、啤酒節、徒步大會、馬拉松,聚集著這個城市的熱鬧與繁華;

作為“足球之城”,大連人秉持著全民運動的傳統,傍晚、週末隨時能在各種綠蔭球場看到踢球的人群;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因是丘陵城市,大連人乾脆不騎腳踏車,把熱愛交給雙腳,就這樣沿著最美濱海路走走停停,俯瞰碧波萬頃,用腳步丈量最傲人的海岸線,“血受”(特別爽)!

所以每每行走在這樣的大連,並不喜歡鑽進什麼景點,只是隨意漫走在城市街頭就很愜意。從星海廣場到夏家河子的海濱風情,從中山廣場到勝利橋北的洋樓林立,從百年有軌電車到旅順老街的滄桑底蘊……就這樣自自在在地浪,更能感受到日子的那種鮮活靈動。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而且在大連人的精幹努力下,雖然東北經濟普遍低迷,大連依然保持穩健的發展勢頭,連續十幾年來一直獨坐東北城市GDP首位。

大連的日子確實浪,站在浪潮的前端,他們始終活得有勁兒,活得有奔頭,敢為天下先。

他們的自信和浪擺,那就是既愛自己,也愛這個城市。對於地地道道的大連人而言,自然是千好萬好,管哪都沒大連好!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沈從文在上世紀60年代曾到過大連,用他的話說,大連人就連擺地攤也衣冠整齊,百貨公司櫃檯的女子打扮得“嬌滴滴”的,即使上海也少有;剛開始他認為大連不如青島明朗開闊,後來卻發現它不僅時尚大氣,更兼具青島的精緻。

如今我們可能很難體會到,為何沈從文會拿上海、青島和大連做比較?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如果說,上海十里洋場打造出的海派時尚,是上海人的一種腔調;青島的自由奔放和民國文人滋養的底蘊,成就了它的豪邁胸襟;那麼集北國雄偉與南國秀麗於一身的大連,在西歐風、東洋雨的浸潤下,早已融合成了中西合璧的一種浪漫情調。

要想體會到這種滲透進城市血統的文化魅力,無論什麼季節來到這裡,你都要記得帶上所有的感官,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統統開啟,讓自己成為一朵有節奏的浪花,隨著大連的情調起伏搖曳……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與張愛玲並譽為“南玲北梅”的梅娘,兒時曾在1933年隨父親來過大連,多年後,她依然覺得,“我走過祖國不同的海港,大連卻總是裹著最絢麗的色彩在我的記憶中出現。”

確實,大連的色調並不太像傳統的北方城市,它不會直白和平淡,反而是由著自己的性子變換顏色。

春四月的櫻花怒放在旅順時,它是粉撲撲的;盛夏的南山路遍地洋槐開花,會把它變成滿眼的綠和團團的白;如今入了秋,法國梧桐綴滿片片金黃,走在寬敞古樸的高爾基路,想到田漢和郭沫若也曾在這樣的浪漫底下徘徊,心裡更多了幾分熏熏然。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而其間永恆不變的,是樹木斑駁掩映下各類異域建築的色調。歐式、俄式、日式各各都有,卻都呈現出黃牆尖頂、紅磚綠瓦的絢麗活潑。那種繁複卻和諧的迷人魅力,讓人的心情格外爽朗、開闊。

大連多的是這樣顏色鮮明、恢弘精緻的建築,它們往往都是中西合璧的精華,打破單調的中規中矩,散發著獨屬於大連的“夠浪夠自由”的思想和情調。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而洋槐花開時,飄蕩在城市和建築上空的味道“總是香幽幽的”,那是大連人的共同記憶。它被中國的梅娘捕捉到了,也被日本的清岡卓行深深懷戀著。

清岡卓行1922年在大連的南山路出生併成長,20多年後回到日本,寫下了《洋槐樹下的大連》一書,反覆呢喃著,記憶裡大連的滿城洋槐,總有醉人的芬芳,是“逸樂中回想起來的清澈夢境”。

很多時候,味道往往比眼見更能瞬間擊中心靈、並久久激盪著我們的靈魂。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何況這些色彩、這些味道,並不是沉悶無聲地呆滯著。它們時常被各種各樣的聲音震盪、撩撥,海風聲,電車叮叮聲,“趕海”人的笑聲……就這樣被衝飄到好遠好遠,那份幻夢的氣息,就更迷離了。

大連的情調,便是這樣捉摸不到的氤氳的東西,它不具象,卻更雋永。

沐浴在世紀風雨中,大連始終搖搖晃晃地浪著。這是這座城獨特的人文基調,也是他們的生活秩序和內心堅守,最終成就了這顆文藝、豁達、開放、包容的北方明珠。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或許只有踏上大連的土地,經歷過這樣一番“浪跡萍蹤”的尋找,我們才能體會到,為何在清岡卓行的心目中,“大連作為貿易自由港的國際化氛圍,以及明亮和清爽的風土,是任何其他地方都無法比擬的。”

而大連人所做的,也僅僅是像黃永玉的這段話那麼簡單:“明確的愛,直接的厭惡,真誠的喜歡。站在太陽下的坦蕩,大聲無愧地表達自己。”

這種愛,或許又是私人化的,帶著強烈的情感屬性,流淌在大連每一個隱秘的角落。有幸我曾愛過那麼一回,並從此割捨不下,這就足夠了。

因為大連,就是這麼浪啊!你,要來浪一次嗎?

為什麼說大連人很"浪"!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