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陵就擺在那裡,為什麼600年來卻無人能盜?

朱元璋的明孝陵坐落於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紫金山自古以來就有“虎踞龍盤”之說,明孝陵建築規模宏偉、氣度非凡,佈局獨特,作為明朝帝陵之首的明孝陵,也直接影響了明清兩朝皇帝陵的建築格局,後來的帝王陵基本都是仿照它的規制和模式進行修建。明孝陵應該是儲存得最為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在2003年6月,明孝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所以明孝陵儲存的日常完好,與加強保護和管理嚴格有關,當然,也有一些機緣巧合的原因。

朱元璋陵就擺在那裡,為什麼600年來卻無人能盜?

明孝陵的修建及各種傳說

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和劉基、徐達、湯和等人在巡視時,在鐘山腳下玩珠峰一帶,看上了獨龍阜這塊寶地。明朝張岱在《陶庵夢憶。鐘山》中說:“鐘山上有云氣,浮浮冉冉,紅紫相間,人言王氣,龍蛻寢焉。明太祖與大臣們提出個選一個陵址藏在袖口,開啟以後,結果是英雄所見略同,選擇的都是獨龍阜作為明太祖的萬年吉地。”

在朱元璋選定了獨龍阜作為其陵寢之地後,這個區域就成為了禁地,不允許其他人在那裡待了。但是,早在800年前的梁朝時,高僧寶誌在圓寂後,梁武帝蕭衍按照其遺言將其安葬在獨龍阜,梁武帝的女兒永定公主捐資為寶誌和尚建造了一座五層墓塔,第二年,梁武帝又在墓塔前為寶誌建造了一座開善寺,讓人們供奉香火紀念高僧寶誌。

隨著朝代的更迭,到了元末明初,開善寺更名為蔣山寺,在朱元璋選定獨龍阜修建陵寢後,將蔣山寺遷到鐘山之陽的紫霞洞南邊,在新寺還沒有建成的時候,有風水先生在踏勘獨龍阜時,認為,新寺與皇陵靠得太近,有礙“氣脈”,朱元璋就讓丞相李善長再為寺院重新選擇一處寺址,於是,蔣山寺再次東移到今天的靈谷寺所在地。

朱元璋陵就擺在那裡,為什麼600年來卻無人能盜?

據說,在拆除寶公塔和挖出寶誌高僧的遺骨時,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寶誌高僧的真身完好如初,他如參禪打坐一般,屈膝盤坐在兩隻對合的缸內,容貌如生。在參與施工計程車兵想將他抬起來時,卻始終紋絲不動。朱元璋聽後大為驚奇,他親自到寶公塔卜筮,以求神靈明示。朱元璋求得一簽:“世間萬物各有主,一釐一毫君莫取。英雄豪傑自天生,也須步步循規矩。”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來是遷移寶公塔“得罪”了神靈,於是,朱元璋在塔前許諾建一座更大的寺院,並賜莊田三百六十頃,以奉香火。這樣,才算請走了高僧的真身。朱元璋也兌現諾言,為寶誌和尚修建了寺院和墓塔,將寺院賜名為“靈谷禪寺”,並親自題寫了“天下第一禪林”懸掛在寺門之上。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的陵寢正式開始動工興建,動用了十萬兵丁,還從各地徵調了大批的工匠和民夫以及獄囚。在修建陵墓神道時,要經過三國時孫權的墓地,有人建議將孫權墓遷走,朱元璋說:“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於是,孫權的墓得以保留。

朱元璋陵就擺在那裡,為什麼600年來卻無人能盜?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朱元璋的馬皇后因病去世,由於孝陵還在建設中,在停靈一個半月後,馬皇后先葬入了孝陵。第二個葬入明孝陵陵區的是太子朱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標奉命到陝西巡視,在返回京城後不久疾病纏身,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去世,朱元璋將其安葬在孝陵陵區,也稱為孝東陵。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在應天皇宮駕崩,在停靈七天後就安葬於孝陵,其停靈時間之短,在帝王的葬禮中是非常罕見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臨死前,害怕孤單寂寞,竟然下令重啟了前朝早已禁絕的“活人殉葬”,要其40名嬪妃為他殉葬,也開啟了明代慘無人道的惡行,直到明英宗時,才下令再次禁止了用活人殉葬的制度。

明孝陵的修建,在經過洪武、建文、永樂三代才全面竣工。之所以叫“孝陵”,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來自馬皇后的諡號“孝慈皇后”,也有人認為是來源於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的“以孝治天下”,至今沒有定論,但是,我認為,其實兩個原因都是一個意思。

朱元璋陵就擺在那裡,為什麼600年來卻無人能盜?

嚴格的保護使明孝陵得以儲存完好

在朱元璋葬入孝陵後,建文帝就特設了“孝陵衛”,大約有5600餘人,也就是孝陵的守墓軍隊,專門保護、管理和維修孝陵,主要負責孝陵的保衛工作,可見明朝政府對孝陵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僅如此,在《大明律》等法律中,還有明確的規定,對損害皇陵將進行非常嚴格的懲罰。比如,在距離皇牆20裡範圍內,不允許開山取石、燒窯、開路、葬墳等;對擅入孝陵陵門者棍擊一百,有毀陵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並株連其族人、親屬、鄉鄰等。

有重兵看守,又有嚴厲的律法,當然沒有人敢於盜掘孝陵了。雖然,在後來,孝陵衛的人數有所削減,但仍然是作為相對獨立的陵寢保衛機構,不許裁撤,並保證充足的供養,而且,衛所職官允許子孫世襲,也確保了守衛人員的穩定。所以,在明朝時,明孝陵保護的是非常好的。

孝陵在明朝儲存得非常完好,在改朝換代後,又怎麼保護呢?在清朝建立以後,清政府為了贏得漢族人的擁護,鞏固其統治的需要,也對明朝的皇陵進行了保護。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的統帥多鐸在南下江陵的時候,就親自到孝陵進行拜謁,並在不久又派太監2人,陵戶40人在孝陵看護。

朱元璋陵就擺在那裡,為什麼600年來卻無人能盜?

在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南巡的時候,曾多次到孝陵進行拜謁,康熙皇帝還曾為孝陵立碑進行保護,禁止在孝陵區域砍柴放牧,可見清朝政府對孝陵的管理還是非常重視的。有了朝廷的重視,即使有人想盜掘孝陵,也不敢付諸行動了。

在清朝末年,由於戰亂四起,特別是太平天國時期,清政府與太平軍在南京附近多年激戰,對孝陵的地面建築造成了不小的損壞,後來,擔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荃曾主持對孝陵進行了整修。在宣統元年(1909年)江寧知府還曾在孝陵樹了一塊保護孝陵的告示牌,上面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書寫,意思是禁止任何損壞孝陵建築的行為,這塊碑應該是專門給八國聯軍看的。

在民國成立後,南京成為臨時首府,孝陵距南京近在咫尺,所以,也沒有人敢在首府附近對明皇陵進行盜掘。不久,孫中山在到鐘山狩獵的時候,認為其山勢壯觀,非常喜歡,就對胡漢民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1929年6月,在孫中山葬入中山陵後,明孝陵也一併劃入中山陵園區進行保護,這也是明孝陵儲存完好的原因之一。

明孝陵之所以在長達600年的時間裡得以儲存完好,一個原因是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都非常重視它的保護和管理;另外,即便是在戰亂年代,也因為孝陵距南京較近,盜墓者也不敢進行大規模的盜掘;再一個,由於明孝陵地形和地質的原因,使孝陵的地宮非常堅固,這也使一些盜墓者知難而退。正是這些原因和機緣巧合,才使明孝陵得以在經歷數百年後,依然儲存的如此完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