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督軍府舊址,經修繕一新後,將於2020年12月28日首次對社會開放。這處曾在三晉歷史長河中風雲叱吒的山西政治中心,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在它還沒有對外開放前,名稱就已經變更4次之多,可見其作為三晉歷史文化地標,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尋常。

督軍府舊址保護改造開發,最早是省文物部門在兩會上提出的,要改建為晉商博物館;因其濃重的官衙背景,受到眾多學者及市民的反對,認為這裡是歷朝歷代山西府衙,已經有1000多年曆史,千年府衙更為貼切,何況與晉商曆史沒有半點瓜葛;後來,相關部門慎重研究答覆稱,暫定名為山西曆史人文博物館;直到為管理這處文物成立的新機構,啟動前期運作時,公開的正式名稱叫山西府衙博物館;但到了即將開放前,石碑上刻著新名稱,叫晉商博物院。這意味著,幾經變動終於一錘定音。

許多人詢問,這裡為什麼不叫千年府衙?最近拜讀了太原市歷史地名研究專家王繼祖撰寫的文章,才搞清了其中的一些緣由,提出了一些更權威的佐證。咱們不妨來做個簡要梳理。王繼祖出於作為太原地名專家學者的責任,提出了以下觀點:

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一是北宋修築太原城時,找不到這裡是重耳廟改建帥府的證據。

南宋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述,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平太原,降為緊州,廢舊城,徙州於榆次。今太原則又非榆次,乃三交城也。城在舊城西北三十里,亦形勝之地,本名故軍,又嘗為唐明鎮。有晉文公廟,甚盛。平太原後三年,帥潘美奏乞以為幷州。從之,於是徙晉文公廟,以廟之故址為州治。

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對唐明鎮準確定位,那麼鎮上的晉文公廟也不能確定具體位置,怎麼能斷定晉文公重耳廟改建的北宋帥府原址,就是現在的督軍府舊址位置呢?有捕風捉影之嫌。

二是北宋山西最高權力機構在長治,太原只是17個州之一,從榆次遷來。

另外,設在北宋太原城裡的帥府,僅是“幷州之治”“太原府之治”,而當時在山西一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叫河東路,等級比帥府要高,所以,設在北宋太原城裡的帥府,只是河東路屬下的二級地方單位,也就是州府,並不是掌控統治山西最高權力的府衙所在地。

北宋時期,河東路作為現在山西一帶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不在幷州也不在太原,而是在潞州,後來的隆德府。因此,把督軍府舊址叫做北宋山西最高權力府衙是錯誤的。北宋幷州與後來的太原府,是河東路所屬17個州之一,最初設在榆次,大將潘美修築太原城後,起初連設州治都不夠格,後來湊請皇帝批准後,才將幷州治所從榆次遷到新建的太原城,升級為太原府,當時只有河東路四司之一的經略安撫司設在了太原。也就是說,北宋的省級衙門在現在的長治,和太原沒有關係。

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三是金朝河東北路治所在太原,但位置無法考證。

到了北宋末期,在戰爭割地後,河東路已經不存在,太原府是金朝河東北路的治所,直到被蒙古軍攻陷,只存在了90年。金朝將佔領北宋的太原府及忻、代、憲等六州,與遼之西京道朔、應、東勝等州,合併為河東北路,將治所設在太原府陽曲縣,也就是從這時起,太原才成為一路之政治行政中心。但當年的河東北路衙署、太原府衙署,位於太原城的何處?還沒有找到史書確切記載,也沒有遺址佐證,成為待解之謎。在答案沒有找到前,就說督軍府舊址是金朝河東北路的治所,沒有依據不客觀準確。

四是元朝山西最高權力機構,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在大同。

金朝過後到了元朝,才建立了行省制度,共有11個行省。現在的山西、河北、山東等一帶叫腹裡,直屬於中書省,作為京畿要地直控在朝廷掌控,並沒有山西行省的提法。所以,把這裡叫山西行省府衙所在地,也是無稽之談。

元朝時期的山西最高權力機構叫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隸屬於中書省,不是獨立行政建置,但有相對管理許可權,下屬有路、州、縣三級建置。河東山西道下轄大同路、冀寧路(太原路)、平陽路,河東山西道的治所宣慰使司,作為山西一帶的政治權力中心,設在大同路,並不在太原。所以,太原在元朝並不是山西最高權力機構所在地。而元中書省河東山西道的肅政廉訪司,於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設治於冀寧路(太原路),治所位置就是現在的督軍府舊址,這是有關府衙出現的最早確切記載。

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五是明朝擴建太原城,山西布政使司落戶,成為最高權力機構。

明朝開國廢棄了元朝的中書省,建置山西行中書省,行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在日常中仍慣用行省。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地方高官權力過大,對地方實行三司分權,設定都指揮使司(都司)、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分別掌管地方軍事、行政、監察刑法的權力,以布政使司作為最高地方政權的名稱,在三司中地位實力最高。

隨著朱元璋賜三子朱棡為晉王,在太原建造宏大王宮,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山西布政使司的辦公屬地,新建在元朝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的舊址。在明朝之前的宋、金、元朝代,在這個舊址上沒有出現過類似省級的最高行政衙署。

目前現有史料顯示,督軍府舊址作為山西省級最高權力機構,是從公元1376年明朝山西布政使司的設立開始的;從北宋(公元982年)修築太原城時算起,距今1000多年的千年府衙的說法,經過質疑是不靠譜的。

六明清巡撫衙門,接力延續山西最高權力機構。

朱元璋建立三司體制,是為了避免地方權力過於集中,威脅到朝廷的統治,其弊端是各自為政難以統籌協調,後來的皇帝就因此設立了又一個機構,叫巡撫,雖然等級權力高,但屬於皇帝臨時差遣,沒有固定衙署場所。到了明宣宗時期,才將巡撫確定了下來,有了固定辦公場所,起初統管兩個以上行省,後來改為一個行省委任一個巡撫,成為全省的最高長官,地位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總攬一省軍政大權。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山西布政使司縮減佔地,自然把最好地方騰出來,拱手討好給了上級,蓋起了山西巡撫衙門,其位置在太原府治所的東面、鼓樓的北面,與元代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在同一地址,負責巡撫山西、河南二省,全稱叫山西河南巡撫都察院。

清朝延續明朝建制,這裡仍是山西最高權力機構所在地。

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七是民國時期,歷經軍政府、都督府、督軍府、綏靖公署。

1911年10月29日辛亥太原義舉,姚以價率起義新軍攻佔巡撫署,推舉閻錫山為山西軍政府首腦都督,在清朝巡撫衙門上,掛山西軍政府的牌匾。

半個多月後,清政府任命張錫鑾為山西巡撫發兵討伐,閻錫山逃之夭夭,山西巡撫死灰復燃,此後“南北議和”,次年袁世凱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府都督,1916年北洋政府段祺瑞任命閻錫山為山西督軍。

後來,1930年中原大戰閻錫山輸光家底下野,山西為張學良奉軍控制;1932年太原綏靖公署掛牌,替代了山西督軍府,閻錫山討好蔣介石當上了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總管山西、綏遠兩省軍政;1937年至1945年,在抗戰淪陷時期,這裡是偽山西省行政公署、偽山西省政府所在地;1945年,閻錫山再次上馬太原綏靖公署主任。

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八是新中國成立後,從山西政治中心到向社會開放

1949年太原解放,山西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合署辦公;1987年,省委遷入迎澤大街新址辦公;2017年,省政府遷入長風街新址辦公,開啟保護修繕改造;2020年12月28日,晉商博物院面向社會開放。

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專家學者王繼祖考證認為,從元朝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明朝山西布政使司和山西河南巡撫都察院、清朝山西巡撫都察院,到辛亥革命民國時期的山西軍政府、山西都督府、山西督軍府,才是這裡的前世今生。作為省級行政機構迄今已有731年曆史、作為省級最高權力行政機構迄今有652年曆史,這樣的政治歷史文化場所在國內非常罕見,縱觀其核心價值,應學習北京將明清兩代皇家紫禁城取名故宮的理念,場館名叫這裡督軍府並不切確,眼下是按明清兩朝的建築佈局,復建關帝廟、酇侯祠、內署院、御書樓等建築,應稱謂明清撫署更為確切。儘管千年府衙雖然大氣,但需要更新的考證來豐富它的歷史和內涵,我們需要還原歷史的真相,而不是沒有根據的臆斷聯想,拍腦袋說胡話要不得。(山西資訊/張啟亮)

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