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燕趙丨到北城子去~~這裡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風物燕趙丨到北城子去~~這裡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唐縣叫城子的村莊不止一個。

北城子是歷史資訊和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一個,

也是在文物考古界最著名的一個。

北城子城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有著鮮為人知的吸引力。

1

一位北京的老友,在河北省博物院參觀畢,對我說,離這麼近,沒想到這裡藏著這麼多好東西,真是燈下黑。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燈下黑,我又何嘗不是。

河北省博物院二層常設中山國專題展,入門顯眼位置展陳著五件青銅器,平山出土的中山三器之外,另兩件,一件蟠虺紋銅瓿,一件蟠虺紋獸首流嵌松石銅匜,均出自唐縣北城子。兩件器物跟著名的中山三器待遇相同,均單獨陳列,年代卻比中山三器早,其價值與重要性不言而喻。

旁邊與牆體連起的展櫃,還擺放著蟠螭紋銅鼎、蟠螭紋銅蓋豆、蟠螭紋銅匙、雷紋雙獸耳銅盤、絡繩紋銅壺、蟠虺四獸紋銅壺,六件精美器,也是唐縣北城子出土。我仔仔細細觀察,反反覆覆打量,一會兒拉開距離,一會兒又湊到跟前,如此美物,很長一段時間,我竟然是全部忽視忽略的,真是罪過罪過,我要用這種方式,也要用行動,做出深刻的反省和檢討。

風物燕趙丨到北城子去~~這裡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十餘年前,到平山訪中山王墓,查閱中山國資料,發現文獻中有三次明確提到中人:春秋晚期,晉國攻鮮虞,荀吳取中人城,此其一;其二,戰國早期,趙襄子伐中山,佔左人、中人;其三,戰國中期,趙伐中山,戰於中人。趙和中山戰於中人,司馬遷記載於《史記》,並未具體說明中人在哪裡。後世講春秋戰國,尤其講戰國中山,中人和左人是兩個重要歷史座標和地理座標。人們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中人和左人這兩個地方,在今天唐縣境內,中人城也叫中人邑或中人亭,左人城也叫左人邑或左人亭。

此前總以為中山國只跟平山、靈壽和定州有著千重萬重的關係,想不到,也從來沒有把老家唐縣跟中山國聯絡到一起。

北城子在唐縣城西北,早先隱隱約約也聽人說起那裡有個古城址,挖出過鼎啊壺啊一類的青銅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卻未上心。

它與文獻中的中人城和左人城有著怎樣的聯絡?尚不敢妄斷。它與中山國,特別與早期中山國淵源很深,則是可以肯定的。清康熙年間新修的唐縣誌,乾脆稱之為中山城,在縣北十三里嶺上,古鮮虞地也,“後燕慕容垂稱帝,中山都此,至今野人掘土城下得矢鏃甚夥。府志雲,俗以城中有山,因復謂之為廣唐城”。

記述簡略,常使人生霧裡看花之感。但,現實如何證明之,目前所做的工作似乎遠遠不夠,還不能張口就說出一個所以然。

2

到北城子去,到中山城去,到廣唐城去,此時這想法尤為強烈,旋即在心上呼嘯,噴薄而出。

三十年前,曾經有過兩次走近北城子的機會。兩次都是騎車,一大早從距縣城十五里的家中出發。一次是春天到青虛山踏春,一次是秋天進山買磨盤柿準備歡度中秋節,目的都與訪古無關。

三百年前,先哲修縣誌,把一卷古蹟志單獨拎出來,寫下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志古蹟者何?不忘古也。其不忘古者何也?前人之鼎璫、瓦礫、斷碣、殘碑埋沒於荒煙野蔓者,好古之士猶愛而寶之,況墟墓陵寢,其遺蹟至今在焉,忍棄不錄乎?若關梁建自前代,實都南之要害也。因備列之,以俟夫弔古者。

風物燕趙丨到北城子去~~這裡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很喜歡這段話,我讀了很受教育,也很感動。上楊莊嶺的時候,不由得又記起來。進山,當年最難走的一段路是上楊莊嶺,大慢坡,有幾里長。如今有了車,這段路變輕鬆多了,就兩腳油門的事。

楊莊嶺的位置,清光緒年間的縣誌稱在縣西北十二里鑼鼓山側。這裡是淺山區,屬丘陵地帶。嶺東,是南城子,上了嶺,是東楊莊,向東穿過東楊莊,即北城子。進村裡,我有些轉向,我知道我已經來到古城址的裡面。古城牆,是地上僅存的唯一可見的古城址標誌物。邊走邊打聽。村民指點說,老城牆在村外,新修的水泥路,可開車上去,這邊上去,打另一邊繞出來。

沿不太寬的水泥路向前,一直都是上坡。坡的另一面是斷崖。路在斷崖前向左折回。殘餘的古城牆如一條黃色巨蟒橫臥於坡頂右側,像在酣睡,又像在不動聲色地靜觀世間變化。

白花花的太陽吊在霧霾中。我還在轉向。我只有透過時間和天上的太陽,準確判斷方向。

古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200米,東西寬約1000米,城牆基寬9米,殘高1~7米……我努力地把此前獲得的相關資料和在現實中看到的情景結合起來。我聽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村民取土,發現過土坑豎穴墓,出土了鼎、豆、壺、盤以及劍、戈等青銅器和車馬器,還發現了一座殉馬坑。在村西又發現兩座並排的墓葬是稍後的事,出土的銅器也有鼎、豆、壺、盤,還有匜、甗。

過去了幾十年的事了,當地已經沒有人說得清當年的事,更少有人知道當年出土的那些文物的下落。

又想起陳列在河北省博物院的那八件精美的青銅器,彷彿見證了滄海桑田一般。

3

那天到北城子去,過東楊莊,正趕上東楊莊廟會。

拍了些廟會照片,連同拍的北城子城址照片,發出來。河北大學的考古專家李文龍先生見了,有些動情。若干年前,他來過這裡考察,似乎還不止一次。那時他還戰鬥在考古第一線。但北城子城址的考古,因經費問題,或者說機緣未到,始終沒有進行。

更遑論完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這方人文豐厚的土地,除學界認定很可能關乎中山國早期歷史外,當地人則傳說,更早的時候堯在此建過唐侯國。究竟有過怎樣的歷史,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不透過切實的考古成果,怕是沒人說得清。

風物燕趙丨到北城子去~~這裡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另外還有一些故事,時隱時現於文獻中,也引人遐思,發問——

東晉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慕容垂稱燕王,都中山,兩年後又在中山稱帝。唐朝房玄齡等人撰《晉書·慕容垂載記》,記他在中山稱帝這一歷史事實,地理上同樣並未具體明確。慕容垂果真於北城子建過都城嗎?

明萬曆增修保定府志,唐縣中山城條目收錄三首唐詩。三首詩均為詩作者在中山城寫的嗎?

“驅馬出遼陽,萬里轉旂常。對敵六奇舉,臨戎八陣張。斬鯨澄碧海,卷霧掃扶桑。昔去蘭縈翠,今來桂染芳。雲芝浮碎葉,冰鏡上朝光。回首長安道,方歡宴柏梁。”——此為李世民的《宴中山》。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冬天,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次年三月到定州。秋天回師。十一月過易州境,到定州,經幷州回京。雖不知其來與回是否同一路線,但他到唐縣,舉行宴會不是沒有可能。

風物燕趙丨到北城子去~~這裡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飛雲旋碧海,解網宥青丘。養賢停八駿,觀風駐五牛。張樂臨堯野,揚麾歷舜州。中山獻仙酤,趙媛發清謳。塞門朱雁入,郊藪紫麟遊。一舉氛霓靜,千齡德化流。”——許敬宗這首《奉和宴中山應制》詩,似也是證明。

就可讀性而言,杜荀鶴的《中山臨上人院觀牡丹寄諸從弟》則更為人樂道:閒來吟繞牡丹叢,花豔人生事略同。半雨半風三月內,多愁多病百年中。開當韶景何妨好,落向僧家即是空。一境別無唯此有,忍教醒坐對支公。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清高宗弘曆經唐縣上五臺山,101歲的老民劉永壽迎駕。“睥睨中山古郡城,徵鞭暖拂杪秋晴。趨迎道左吾之子,萬億人中汝是兄。聲亮耳聰鍾氣粹,蒼眉黃髮稱耆英。應緣獨得羅喬術,靈壽無須此地行”——年輕氣盛的弘曆為什麼對中山城“睥睨”?他也到過中山城?

劉學斤撰文

原文標題《到北城子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