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冬日田園,你見過這樣的鮑家屯嗎?

如果你想象不出

冬日田園該有的樣子

便來鮑家屯走一走吧

冬日難得的暖陽出現

你便可以看到很多村民

坐在榕樹前

聊著家常熱鬧極了

鮑家屯是明朝駐軍軍官督司鮑福寶奉命駐紮處所,600多年前他奉朱元璋之命到此戍邊,沒想到就在此地聚居繁衍至今,其先進的水利工程、完整的古村落規劃、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至今沒有找到合適的解釋。

鮑家屯有哪些地方不能錯過呢?一起來看看吧!

碉樓

鮑家屯高高的碉樓,戰時是瞭望塔,太平盛世的現在是拍攝村貌最佳攝影點,瞭望視窗跟射擊孔透過來微光,照在木頭地板上,那沒經過任何處理的木頭古舊灰暗似乎在暗示著滄桑。碉樓向下看去,“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牆。”全然是屯堡老人們隨口哄孩子歌謠的樣子。石頭,在屯堡中有著多重身份,屯堡人家房屋採用石塊、石板堆砌而成,房頂採用的是大塊不規則形狀的石板而不是窯燒瓦片,這是出於安全性的考量,遇到敵人來襲村民可直接上房頂掀開石板進行還擊,石頭有名曰“活石”。

鳳陽漢裝

屯堡裡,常有穿著“鳳陽漢裝”的村民。鳳陽漢裝是六百年來,屯堡人對文化最為虔誠的體現。直至今日,屯堡婦女們仍保留著明代漢族婦女們的穿著習慣,當“屯堡娘娘”從你面前經過,就如同那六百年前遷徙萬里而來的江南婦女,又一次從你身旁慢慢踱步而過。

絲頭繫腰

絲頭繫腰是屯堡服飾上腰間圍的黑色絲頭腰帶。通常寬約倆寸,長大概有1。2至1。4米,可隨人的身高來調整其長度,其按一定規範的系扎方法系扎於腰間,自然下垂,穿著行走時,隨風左右飄擺,是屯堡服飾別具一格的重要體現。

鮑家屯水碾房是始建於600多年前的水利灌溉系統,兼有灌溉、供水、防洪、健身、安全、水力加工和生態保護等多種功用,被譽為“黔中小都江堰”。延續了六百年的鮑家屯明代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完好地保持了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絕無刀劈斧砍的痕跡,尤其是小青山腳下的回龍壩採用在水利工程較少見的S形壩,不但降低了洪水的衝擊力及洪澇災害的損失,還極具美感。

鮑家拳

正因為明朝洪武年間遠征的原因,遠征的軍官士兵便屯居於安順,並世代在此地繁衍生息,而鮑家拳也在此地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如果要追溯歷史,鮑家拳產生於唐朝以前,其歷史要比著名的“少林拳”還要悠久。根據《徽州府志》記載,晉太康年間,護車中尉鮑伸隸鎮守長安,將鮑家拳由北方帶到歙縣。洪武二年鮑家屯鮑姓始祖鮑福寶奉朱元璋之命,率軍徵南,又將鮑家拳由安徽歙縣帶到貴州安順。

最初的鮑家拳運用於實戰之中,是重要的暗殺手段之一,也因此有史記記載,身懷鮑家拳絕技的探子在明洪武四年曾到安順進行秘密刺探,為後期大軍南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時代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長期和平環境和社會安定,加之現代新式武器的不斷髮展,武術在戰爭中的地位、作用大為降低,練鮑家武術的人越來越少,大多數地區鮑家武術已經失傳。但在山西長子縣鮑店和鮑莊、貴州安順鮑家屯、江西萬載、浙江平陽縣肖江鎮、山東牟平等地,仍有鮑家武術不斷傳承。

地戲

屯堡地戲是一種戴面具的戲劇表演,是儺戲的遺存。漢代時期,中國出現了軍儺,在唐宋之後傳播到了江南一帶,並且開始世俗化。明朝初期,皖南一帶軍儺盛行,當明朝大軍進入貴州後,也將這種軍儺帶到了貴州,形成了地戲,鮑家屯演出的地戲就有《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等,和戰爭緊密聯絡。另外,鮑家屯的地戲還和鮑家拳緊密聯絡在一起。

“衣冠簡樸古風存”是對古代鮑家屯風俗的最好詮釋!除了服裝、建築和地戲之外,這裡還有唱山歌、抬汪公等特別的文化風俗,但是這些文化習俗都得在特定的日子去才能看到。如果你去的時候沒有,逛逛鮑家屯也是不錯的選擇。

【來源:安順文化旅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