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陵大多被盜,為何2000多年來,漢光武劉秀原陵卻儲存完好?

漢光武帝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鎮,古稱為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和光烈皇后陰麗華的陵園,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佔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風景非常優美。

古代帝陵大多被盜,為何2000多年來,漢光武劉秀原陵卻儲存完好?

原陵風貌

對於古代帝王之陵,大多都是盜墓賊非常青睞的,原因在於其豐厚的墓葬,即使英明神武的曹操、縱橫一時的軍閥孫殿英,也都做過這種非常骯髒的事情。但是,對於並無過多玄機,也並不是太複雜的光武帝劉秀的原陵,在2000多年來卻儲存完好,為何沒有人盜墓?

劉秀在歷史上算起來是一個少有的好皇帝,他的口碑絕不低於唐太宗李世民。劉秀生前非常注重全民休養生息,他為了減輕民間的負擔,恢復了西漢“文景之治”時期的稅收制度,實行“三十稅一”政策,同時精簡機構,減少公務員數量,合併400餘縣,大量裁減官員,史載“十留其一”,並大量釋放奴婢,迅速實現了國家的繁榮穩定,是戰後的東漢經濟得到了恢復,國力增強。

古代帝陵大多被盜,為何2000多年來,漢光武劉秀原陵卻儲存完好?

劉秀畫像

公元57年,63歲的光武帝劉秀累死在了洛陽南宮批閱文書的龍案上,在位共33年。這其實就是說他是累死了,史載用詞雖然有點誇張,但劉秀實在是一個克勤克儉的好皇帝。劉秀死後葬在哪裡,這是大家一直在談論的一個話題,原因在於其陵墓選址的特殊,引來了許多傳說和疑問,也成了原陵未被盜的理由。

第一種說法,當然是與劉秀的賢明、愛民有關了,老百姓感念他,來盜墓賊也不忍心盜其墓。劉秀的原陵選在了洛陽北邙山的黃河灘塗上,即現在的洛陽市北20公里處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有“枕山蹬河”之意。雖然,其上流黃河穿山越嶺,奔騰咆哮,但下游河面卻寬闊平緩,聲息流緩,靜走大海,有種聽濤觀雲的超脫之感。

古代帝陵大多被盜,為何2000多年來,漢光武劉秀原陵卻儲存完好?

在中國的古代,黃河水患一直是中原地區的厲害,更何況東漢的國都是在洛陽。據史料記載,劉秀將自己陵墓選在河灘之上的目的,是想利用自己“龍體”來鎮壓黃河水患,造福百姓。所以,是有意將自己葬在黃河之濱。說來也奇怪,儘管黃河水患沒有解除,但劉秀的原陵卻從未被水淹過,而且是風景越來越美。

第二種說法卻是比較客觀,也是我們今天所能接受的。原陵地處河灘地帶,泥沙堆積的黃河灘塗,土質較為鬆軟,盜墓都在挖掘的過程中是不好操作的,困難非常大。根據地質成因,挖掘時會不斷出現泥沙垮塌,甚至面臨黃河水浸入等現象。因此,相對常規的陵墓來說,盜掘原陵的難度將會成倍增加。這是其陵墓能夠完好儲存的主要原因,而非什麼盜墓賊仁慈了。

但是,儘管原陵儲存完好,而且在後世也未被黃河水淹過,可當時劉秀為何要將他的陵墓選在河灘地帶呢?難道劉秀有超人的地理、地質知識,亦或能有先見之明?原陵選址問題才是最為可疑的。

關於這個問題,野史上有個記載,說劉秀本來是想在北邙山上修建陵墓,但太子劉莊偏偏是個反骨,他說向東,劉莊一定向西,總之處處跟他不對付。劉秀原打算是在北邙山建了陵墓,他擔心劉莊又會與他唱對臺戲而搗亂,把他葬在黃河灘上,所以猶豫不決,一直沒有建造陵墓,結果一拖已經7年。

劉莊畫像

在他彌留之際,劉莊到病榻前詢問陵墓選在何處,他便改口說自己命中缺水,死後就葬在黃河中便是。劉莊想到多年來,總是頂撞劉秀,心裡愧疚不已,心想著這次一定聽從他的囑託。

於是,劉莊召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了圖案精美的龍船,作為劉秀的靈柩。劉莊命人將靈柩拋入洶湧的黃河中,誰知靈柩落入水中不久,洶湧的黃河水竟向北湧去,而靈柩落地之處的河床卻顯露了出來,瞬間靈柩所在的地方便高高隆起了一座陵丘,這便成了現在的原陵所在地。

這只是個傳說,固然是不可靠的。據史料記載,劉秀是在公元50年就開始建造他的陵墓的,原本是選在北邙山與黃河之間的。不過劉秀也真是神算,眼光可謂非常之高,看似有被水淹的危險,實則並無水患,而且避免了陵墓被盜。

但是,更為可靠的記載是,劉秀生前尚儉,墓葬根本就沒有多少值錢的東西,這大概在民間也是廣為流傳,故爾無人盜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