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村落】——太乙宮街道蛟峪山村

獻給即將消失的村落文化

位於太乙宮街道辦東二里,南依秦嶺北麓,北與崔家河村相鄰,屬於山區自然村。全村104戶、390多人,分為4個小組,一、三、四組在蛟峪水庫以東沿山分佈,二組在蛟峪水庫以西。耕地428畝,林地2674。1畝,其中集體林地2180。5畝,自留山面積493。6畝(村集體林面積82。5畝;一組集體林面積355。5畝,自留山128。3畝;二組集體林面積373。5畝,自留山219。5畝;三組集體林面積424。5畝,自留山80畝;四組集體林面積944。5畝,自留山65。8畝)。

村民依蛟峪溝兩邊平坦地勢而居,溝水在村口形成30畝水面的水庫。山坡樹木茂盛,以柿子、板栗、核桃等樹木居多。山、水、樹形成蛟峪山獨特的風景。

村民以外出務工為主,兼顧養殖和種植。家家家禽滿圈、房前屋後果樹成蔭。山裡的綠色家禽,雞蛋,山果,野味受到人們青睞。村內有二郎山風景區和天池寺,特別是山頂的天池寺,歷史悠久,吸引來四面八方遊客觀光和朝聖的人群。天池寺佔地10畝左右,三間老爺殿前後有六間大佛殿,東邊瓦房十餘間,已重新修建,西邊有聒耳山和塔園、廟宇,東南方有七層唐塔一座,各層都懸掛有鈴鐺。據現住寺院人發現,有時晚間塔頂放光,照得全寺明亮。

(天池寺)

以三代人傳說:天池寺內兩個魚池之間有握弓橋相連,高山綠水長年不斷,如同天池一般,“修起天池寺,吃倒翠花山”成為人們的口頭語,寺廟西邊半坡有一個石臼,也叫石窩,每天從那裡取米做飯,人多人少都夠吃,現石臼還在,可供遊者參觀。寺廟西南約五里地,有一神人居住的窯洞,稱五祖窯,地勢險要,有唐太宗李世民派敬德去天池寺放馬的馬圈。在寺廟西南方,有唐朝皇帝之子住過的地方,叫太子庵和太子洞;正南有頭道廟,更遠約十五里有二道廟,往西南角下有二郎山、紅花寺;在東北角下約五里地有二龍崗,崗上有二龍塔;寺廟下邊崔家河有普光寺。常言說:上天池,下普光。普光寺到天池寺約六七里遠的路程,全是用石條所鋪成的臺階,兩頭有石頭欄杆,傳說從天池寺倒一百個核桃滾到普光寺一個不少。

文物古蹟還有九環禪扙。據說是從印度飛到該寺,是一寺之寶,後被興教寺借去,至今未歸;有無影燈在“文化大革命”時丟失,至今沒下落;聒耳山,名稱來歷是原寺中一位和尚修道成功,每天在山上敲木魚唸佛,聒得唐王不能休息,引起敬德注意,隨聲音尋找到天池寺。敬德對和尚說:“你不要敲,聒得唐王不能休息。”雙方交換條件,和尚說“那你們給我一袈裟之地。”敬德告知唐王,唐王答應後,和尚將袈裟一輪遮住太陽界畔。北至杜曲鎮,西至五臺留村,南至秦嶺,東至大峪。不給當朝納糧,而給天池寺交糧,有萬人鍋和能放3300斤小麥的風箱。廟刻有唐朝時期的人名、大木魚和磬,如今無損存放。

目前,蛟峪山正在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計劃將整個村建成生態旅遊村,逐步提高群眾生產生活質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