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年酒,醉園鄉愁

/

馬士明

青未了|年酒,醉園鄉愁

中國是酒的故鄉。古往今來,愛酒者甚多。既有“溫酒斬華雄”的關雲長、“斗酒詩百篇”的李青蓮、“把酒問青天”的蘇子,更有“沉醉不知歸路”的易安居士、“貂裘換酒也堪豪”的鑑湖女俠,那酒的醇美也為這些文人雅士、英雄豪傑的人生增添了無限傳奇色彩。而我的關於酒的經驗,來自於魯北故鄉的體驗,特別是鄉村喝年酒的熱烈場面,沒有鄉村生活經歷的人是難以想見的。

其實,年酒的釋義是指為祝賀新年邀請親友吃的酒席,《儒林外史》《紅樓夢》中都有關於年酒的記載。在魯北,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演變,其本義變得寬泛,整個臘月、正月裡的酒都算是年酒,喝年酒業已成為一種鄉間民俗。春節前後,誰家裡沒有幾桌酒席,是很沒有面子的,那年也就過得寡淡無味。

無酒不成禮儀,這與齊魯歷史文化傳統和民俗民風有關。尚禮、好客、淳樸、豪爽的魯北人家,“先茶後酒”是待客的禮數,日子再窘迫的人家,在這方面絲毫也不馬虎。我的故鄉在馬頰河北岸,是個十餘個姓氏、千幾百人口的村子,愛這“杯中物”的不在少數,酒盅一端,人就來了精神。鄉村的酒喝得粗獷、熱烈,就像漢子們的脾性。特別是冬閒裡,因了酒的滋潤,冷寂的大街小巷就飄滿了歡聲笑語。村裡的大小酒場兒就是村人情感的發酵池,滿含著鄉情鄉誼的酒液慰藉了村人質樸如土的心靈。

村人喝酒的場面蔚為壯觀。先是謹言慎行彬彬有禮,推來讓去半天喝不下一杯酒,還找出各種理由或藉口來企圖不喝或少喝。待到開了頭兒,便有主陪或主賓發話規範一下,“第一杯幾次同幹,第二杯……”一杯下肚就都顯出真性情,互相敬酒碰杯或打輪挨個表示。好熱鬧愛弄個動靜的就提議划拳,擼胳膊挽袖子,鬥志昂揚,最是陽剛,也把酒場兒推至高潮。助興的遊戲還有“敲七”“壓指兒”“搖骰子”等,猜枚行令輸贏難卜,到最後,無論酒量大小差不多都是一個神態,面部潮紅,兩眼發直,脖筋凸跳,唾沫飛濺,甚至有的豪情勃發,拍案而起,口吐蓮花,振振有詞,大有“糞土當年萬戶侯,富貴於我如浮雲”之氣概。也有的歪在炕腳打起鼾來。被隨後找來的內當家的一邊罵著一邊拖著,歪歪晃晃地回家。一席之上醉倒的人越多,主家也就越開心,越覺臉上有光。

由於村莊密集,雞犬相聞,方圓十數里內的各村,村風或有小異,但有一項卻是大同,那就是酒風頗盛,所以關於酒的趣聞軼事頗多。歲歲年年,又逢佳節,各種聚會紛至沓來,自然離不開酒。每每把酒,便多有憶往之思。

魯北的故鄉中,一年四季也很多次的喝酒,但都沒有年酒的悠然和閒適。麥收裡,把一包啤酒用繩子繫了沉入深井中降溫,小憩的間隙,開啟一瓶幾口喝下,再返身投入勞動,沒工夫體會啤酒的麥香。秋收的日子裡,晚間的一杯酒,是為了解乏,也沒閒暇品味美酒帶給人的愜意。過了臘八就是年,人們卸下一年中的疲憊,一下就放鬆下來,今天我請客,明天你做東,酒場一下就密集起來,那普通的酒也喝出醇香。當家人精打細算的謀劃著擺個什麼檔次的酒席,把邀請的人在心裡細細篩選,安排誰做主陪主賓都要想到。有的年輕人們還搞一種“抓大頭”的拼酒形式,類似於AA,但每人承擔的金額不等。在紙片上寫上不等的數字代表金額,按人頭做幾個鬮,各人憑手氣抓鬮湊錢,根據總額計算著去小賣部置辦酒菜。

青未了|年酒,醉園鄉愁

年酒年酒,越喝越有。在農村,春節前後喜慶事特多,自然的各種酒席酒場兒就多起來。兒女婚嫁的,定親看家的,喜酒要喝;老人的壽酒孩兒的滿月酒,不能不吃;三親六故返鄉或外出謀生,也要接風和餞行,豈能少了酒呢;參軍的孩子回鄉探親,也是一個好由頭。有一年期末我考了全公社第一名,祖父就擺了一個席,請了幾位七八十歲的老人,我挨個兒給他們敬酒添酒。這樣算來,幾乎天天有酒喝,甚至一天不止一場!那種天然的慢生活,也是老天賜予人們的恩典。該忙的時候就沒黑沒白的忙,閒下來的時候也就慢條斯理的享受。

正月初二開始走親戚,那可是過年的重頭戲,更是進入天天醉酒模式。姥姥家姑家姨家都要走到,所帶的禮品各般各樣,水果罐頭、麥乳精、點心屬於高檔的,普通的就是餑餑、包子等麵食,手巧的主婦做一些麻葉子油炸糕等新花樣,如果帶兩瓶酒,那就是很有分量的大禮。各家親戚都不在意禮品貴賤多少,招待的熱情卻是高漲,血脈親情陶醉在那鄉村的酒中。

鄉俗,過年走親訪友的時候,男客、女客一般分開落座。男性長輩與幾代男性坐一桌,算是主桌,從開席到結束要幾個小時。女性親屬帶著未成年的孩子們另起一桌聊些芝麻穀子家長裡短。12歲那年,祖父喊我到他的桌上去吃飯。“甘羅十二當宰相,以後不是小孩子了。”祖父囑咐我一些禮節,還要學著給長輩倒酒敬酒。我看一眼弟弟起身過去坐在炕沿上,感覺一下子長大了。現在想來,一些約定俗成的老規矩,體現了儒家長幼有序的思想,也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傳承。

剛進廠子務工的那一年春節,我與同齡的姨家表弟走姥姥家就出了洋相。年輕氣盛,感覺還有點酒量,架不住五六個表兄弟的車輪戰,最後毫無疑問的喝高了。兩人鬼哭狼嚎的唱著《冬天裡的一把火》,騎著腳踏車晃晃悠悠地在崎嶇不平的土路上畫著S,終是敗給酒力摔倒在路邊的壕溝裡,籃子裡的東西撒了一地。推開壓在身上的車子,踉踉蹌蹌站起,看著土猴般的對方大笑起來,把正在大快朵頤的一隻野狗驚得叼起一塊蛋糕倉惶跑開。那時,多見有人醉酒睡在路邊壕溝或柴垛下,並不新鮮,也無人笑話。

一晃,元宵節就到了,三天十五兩天年,在我們這,十五大得過年。晚上,參加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跑旱船、舞花棍、扭秧歌等各樣雜耍的男人和孩子一頭汗水的回到家,主婦早就準備好了“豐盛”的元宵酒。有的當家女人懶於操辦或是廚藝不佳,男人也就隨著一同雜耍的某一個搭檔去喝酒。其實那個時候,實在沒有什麼高檔菜餚,白糖紅蘿蔔絲,烤得焦香的乾紅辣椒拌白菜心,一盤豆腐皮,一碟花生米就能喝得十分盡興。如果破冰能抓到幾條凍魚,無論是燉白菜,燉豆腐,那鮮香的味道足令人回味無窮。其實,誰又在意菜餚的豐儉呢,人們喝的是一種心情,一種精氣神。

還有一種年酒,做新女婿的最打怵。年後,新女婿要來老泰山家拜年,這是鄉間很隆重的一件事,叫做“待女婿”。一個女婿半拉兒,那酒席也很豐盛,主家找來村裡德高望重的人相陪,就有同輩或晚輩的半大小子主動熱酒端菜倒茶水。新女婿有幾分拘謹的脫鞋上到火炕上,點心果盤撤下,四冷四熱一個大件上了桌,那女婿面前卻沒有筷子勺子。或是席間需要方便一下,下炕找不到鞋子。新女婿心裡明白著呢,這是妻弟妻侄們鬧新姑爺的把戲。這就要看嬌客的“本事”了,口才好的,幽默而得體的就能化解。臉皮薄的一下就窘了,臉上也有了幾分不自在。最後都是拿出適當數額的一些錢來,給落(lao)忙的人們去買條捲菸回來分享,以示感謝。

家父戒酒後,就把十幾瓶酒放在偏屋的陰涼處,來了客人也是喝我和弟弟新買回去的酒,那些三幾元的酒怎能上桌呢。多年過去,在一個年底收拾偏屋才把那些陳酒找出來。開啟一瓶,就有一種異香瀰漫開來。先是放在鼻端嗅聞,再用舌尖沾一點,咂摸一下,然後喝下半盅,讓酒在舌端存留幾秒後,緩緩嚥下,果然醇厚香濃。曾經不過幾元錢的味道寡淡的御苑醇、大山特麴酒經過二十幾年的陳化,居然從醜小鴨變身白天鵝。看來,經年日久,光陰真的能改變很多東西,包括人和物。怎不令人感慨自然之造化、歲月之神奇!那年春節待客就用上這些陳酒。據說當時市場上這兩種酒已炒到幾百元一瓶。

青未了|年酒,醉園鄉愁

村子立村於明永樂二年,祖父曾對我說起過村史,給我講過“鄉飲酒禮”的舊事。大約是嘉道年間,村中一長者以其年高德劭被推為“鄉飲耆賓”,並有縣學贈鐫刻“耆賓”二字的老榆木牌匾懸掛在家族祠堂正門的上方,供若神主,成為那個家族的集體榮耀。每年的正月吉日,由地方官吏主持“鄉飲酒禮”。宴會當天,各路耆賓端坐在儒學講堂,主持官吏大唱讚歌,並依次飲酒,互相禮拜,以這種獨特的尊老儀式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此後,該家族延請塾師教化子弟,多有功成名就者。也就帶動影響了整個村子,家家都重視子弟讀書教育,我村也成為縣內有名的崇文尚武文化村。普通農家院走出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李華教授,特別是近二十年來,更有多人考入211、985高校。那塊“耆賓”老榆木牌匾在“破四舊”中被革命闖將們砸毀。“真可惜啊!那兩個蒼勁敦厚的楷書大字。”我想,村裡年酒的興盛和流行也許就是從“鄉飲酒禮”開始的呢!

年前回家,一進村子就能感受到春節的熱火氛圍,映入眼簾的更多了一些人文元素,寬闊的柏油大街兩側的房屋牆壁上,彩繪著鄉村振興脫貧奔小康的生動畫面。文化大院內村民們自排自演一些節目小品,農家書屋裡一個老者在指導幾個學生寫春聯。“酒多誤事,村裡人們很少有飆酒的啦。”一個發小說,“現在的場合上,一般白酒紅酒啤酒隨意,沒有人強力勸酒,更多的是交流子女教育和討論致富經。”過去那種“年酒往死裡喝”的風習已然改變,這才是文化村該有的樣子!

故鄉何事又重來?一晃,三十餘年倏忽而過,屬於祖父一輩人的農耕文明也在經歷著巨大變革。“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世世代代,是酒香演繹著雋永的鄉土頌歌。層出不窮的關於年酒的故事,深情講述著魯北人的人情世故,承載著故鄉人最樸素的祈願,表達著最真實的情懷。銘刻於心的鄉音,淳樸的風土人情,都能引發我亙久的懷思。故鄉,還能為我營造一個精神家園和靈魂棲息地,我是多麼的幸運!

那故鄉的年酒,作為一場儀式,也賦予醉美鄉愁最新的詮釋。

(圖片源自網路)

【作者簡介】

:馬士明,山東省無棣縣人,濱州市作協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傳統文化(儒學)教師。愛好閱讀和驢行,嘗試用筆記錄所見所聞所思和凡俗的日常。作品入選《齊魯文學作品年展(散文卷)》,有作品發表在《渤海》《山東文學》。

壹點號當代散文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