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為什麼要殺掉十一位李唐王爺?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恩怨呢?

所謂“駐蹕”,不過是被軍閥強行滯留,昭宗無奈,只得留在華州。說起來,韓建在藩鎮之中實力不算強,平日聲譽也還算比較好,控制昭宗之後,韓建受封為中書令,充京畿安撫制置等使兼京兆尹。韓建對昭宗承諾:“臣為陛下修營大內,結信諸侯,一二年間,必期興復。”

韓建說要為昭宗興復社稷,不過是忽悠,他控制了唐廷,做得比李茂貞還過分,他僅趁機截留四方貢奉,大發橫財,而且還跋扈干政,屠戮宗室,乾寧四年八月,他殺掉了十一位李唐王爺!

韓建為什麼要殺掉十一位李唐王爺?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恩怨呢?

李茂貞逼宮反而形成了由韓建這樣的小藩鎮“挾天子令諸侯”的政治格局,這難道是李茂貞失策嗎?或許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處,韓建之手誅戮唐宗室諸王,最終徹底消滅了昭宗的貼己力量,而他李茂貞自己的手上又不用沾血。

此時,正與河東夾河鏖戰的另一強藩朱全忠對昭宗仍念念不忘,“請以兵赴難,天子優詔止之。又請遷都洛陽,不許”。其實並非昭宗“不許”,而是實際控制唐廷的韓建不許。當時的大唐天子仍奇貨可居,雖已名不副實,只要誰控制了昭宗,就可以假借天子之意發號施令,贏得仗順討逆的輿論優勢和戰略主動。

身陷華州的昭宗對李茂貞自然還是恨之入骨。是年八月,唐昭宗下詔以王建為鳳翔西面行營招討使,打算以此任命誘使急於擴大地盤的王建討伐李茂貞,以報逼宮之恨。王建趁機再次起兵,與李茂貞展開東川、山南之爭。

韓建為什麼要殺掉十一位李唐王爺?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恩怨呢?

昭宗又於九月削奪李茂貞的一切官爵封賞,復其姓名為宋文通,十月以宰相孫偓為鳳翔四面行營都統,前定難節度使李思諫為靜難(邠寧)節度使兼副都統,保大(鄜坊)留後李思敬為節度使,聯兵進討李茂貞。

看上去昭宗還能動員各方諸侯去討伐李茂貞,其實這中央實力還是很弱,根本不是鳳翔的對手。宰相孫偓率領的中央軍的兵力和戰鬥力自不待言,邠寧鎮已在李茂貞的實際控制之下,李思諫並未到任,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至於李思敬本就依附於李茂貞,根本不可能開戰。

雖然李茂貞佔據絕對優勢,若真要硬碰硬,李茂貞還是佔絕對優勢的,畢竟“關中王”並非浪得虛名。但是最終卻是李茂貞服軟了,透過韓建上書妥協,表示願意修復長安宮室,迎奉昭宗還京。

韓建為什麼要殺掉十一位李唐王爺?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恩怨呢?

李茂貞怕的不順是唐昭宗,他真正擔心的是河東李克用可能再度南下干涉。其實,李克用當時根本沒有精力顧及關中,他正與朱全忠陷入混戰,自顧不暇。於是,唐廷再度與李茂貞達成和解,十月“李茂貞上表請罪,願得自新,仍獻助修宮室錢”。韓建又從中相助,如此,乾寧四年正月,唐廷大軍還未出師,只得詔赦李茂貞,恢復其所賜姓名和官爵,罷鳳翔四面行營。

在這一輪的較量之中,李茂貞還是最後的贏家,他藉助韓建之手,除掉了昭宗的貼己力量—宗室諸王及天子親軍。當然,一心要興復江山社稷的昭宗肯定不會就此放棄,他與李茂貞之間的鬥爭並未結束。

乾寧四年六月,在李茂貞的要求下,唐昭宗貶西川節度使王建為南州刺史。這一人事變更算是遂了李茂貞的心意,但同時昭宗又宣佈調命,任李茂貞為劍南西川節度使,以覃王李嗣周為鳳翔節度使,並以禁軍護送覃王赴鳳翔就任。

韓建為什麼要殺掉十一位李唐王爺?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恩怨呢?

昭宗這一招實在是昏聵,以為這樣可以調虎離山,李茂貞怎會拱手將鳳翔基業讓給朝廷呢?李茂貞自然不肯奉詔,他領兵輕而易舉地將覃王所率禁軍擊潰,並將他們一行圍困於奉天。最終,在韓建的斡旋下,李茂貞解奉天之圍,覃王狼狽逃歸華州。

九月,不甘失敗的昭宗再次興兵,以彰義節度使張璉為鳳翔西北行營招討使,靜難軍節度使李思諫為鳳翔四面行營副都統,進討李茂貞。同時,朝廷再度任命王建為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削奪新命西川節度使李茂貞官爵,複姓名宋文通。

韓建為什麼要殺掉十一位李唐王爺?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恩怨呢?

唐昭宗這一次興兵比前一次更加軟弱無力,基本武力都沒有了,無疑的結果是無果而終,李思諫、王建也不可能為了朝廷去征討關中的李茂貞的。第二年,即光化元年(898年)正月,唐廷再次自己打臉,下詔恢復李茂貞的官爵及所賜姓名,罷鳳翔行營。二月,唐廷又下詔以李茂貞復為鳳翔節度使,這次重新給予李茂貞名分的認定是以昭宗為代表的唐廷對李茂貞割據事實的預設。

李茂貞和韓建又與李克用達成暫時和解,致書河東,說“大駕出幸累年,乞修和好,同獎王室,兼乞丁匠助修宮室”,並上表昭宗“請修復宮闕,奉上歸長安”。李茂貞與唐廷再次和解,也意味著他的獨立王國地位更加穩固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