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會 旅遊 | 京北有個土木堡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看完你們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關注小編在文章底部留言說說你的看法吧

週末到了,讀者朋友們,你們想看點什麼呢?請在評論區留言哦!

土木堡在河北省懷來縣東,距北京德勝門100公里。明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三日,數十萬明軍在此被蒙古瓦剌軍包圍,兩天後潰敗,英宗朱祁鎮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七夕會 旅遊 | 京北有個土木堡

“鼓衰兮力盡,矢竭兮弦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砂礫。”五百多年後的今天,站在“明代土木之變遺址”牌坊下環顧四周,已是另一副景象:北邊的高敞之地,青草萋萋,高大的風力發電機緩緩轉動;南面是繁忙的110國道,土木村就在路南;東邊一幢幢高樓正拔地而起;往西的遠處則為人煙稠密的懷來縣城。

土木村中的顯忠祠是當年的唯一遺存。這座狹長的四合院,只有一間坐北朝南的正殿和東西兩間廂房。正殿匾額上書“顯忠祠”三個大字,楹聯為:“故老尚餘哀,兵潰不堪論往事;諸公應自慰,君存何必問微軀。”階前幾塊明清石碑,字已漫漶難辨。殿內三面白牆,隱約可見墨繪的66位殉難大臣牌位。據管理祠堂的老者說,顯忠祠最早修建於土木之變後第二年,幾百年間多次重修,規模已大不如前。走進西廂房,牆上有戶部尚書王佐、太常卿戴慶祖、御史鮑輝三人的畫像,這是他們的後裔前些年來此祭奠時所留。問起那些陣亡的將士,都埋在哪裡?有無標識?老者遙指一下遠處:“都在這些地方唄!那麼多人,埋了就算不錯,都好幾百年了,哪還有標識?”

老者告訴我,土木堡原是一個弓形城堡,南北長五百米,東西千餘米。城牆原為土築磚包,高六七米左右,現只在西、南兩邊剩幾截土牆。星移斗轉,城堡成了村落,人口也增至四千多,許多房屋都建在了舊城堡之外。先前從村南經過的大路,1950年代修官廳水庫時移至村北成為110國道。村東10公里的懷來古城五分之四沒入水中,村西7公里的沙城鎮擴建成縣城。

告別老者,行駛在回京路上,土木堡仍在腦中揮之不去。車從碧波盪漾的官廳水庫經過,禁不住嘆息:如果當年這裡的水位有這麼高,明軍又何至於因掘地二丈不見水而潰敗?駛入八達嶺山區,山上的城牆時隱時現。這是土木之變後朝廷陸續修築的邊牆,現在成了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明長城。進了居庸關,埋葬明帝的十三陵位於左前方,英宗的裕陵也在其中。當年他做了一年俘虜便被放回,全靠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料透敵情,以戰促和,才使他避免了北宋徽欽二帝那樣的悲劇下場。一國之君陷敵而得復還,秦漢以後唯其一人。可是七年後他復辟登位,卻以莫須有的謀逆罪殺了于謙。做皇帝的翻臉無情,此又一例。

車進北京城,夜幕已悄然降臨,德勝門城樓在燈光的烘托下顯得格外高大。德勝,德勝,兼有“德政之勝”和“得勝回朝”之意。明清時出征討敵或班師回朝,多從此門出入。當年,隨皇帝出征的將士從此門出,卻未能入。今天,不知德勝門城樓的燈光能否像海上的航標燈那樣,引導這些異代亡靈各歸故里?(楊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