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歷史:孔有德叛軍用紅夷大炮攻陷平度,知州陳所聞殉國

在《明史•莊烈帝本紀》當中,關於“崇禎五年二月”的記載,只有約三十個字:

二月己巳朔,孔有德圍萊州,巡撫都御史徐從治固守。辛巳,孔有德陷平度。

這短短几句話,對於外地的讀者來說,可能並沒有太直觀的感受;但對於膠東半島西部的萊州、平度兩地的人們而言,約三十個字的背後,意味著一段沉痛的歷史。

膠東歷史:孔有德叛軍用紅夷大炮攻陷平度,知州陳所聞殉國

(配圖均為平度博物館的場景)

在崇禎五年的“登萊之亂”中,半島西部曾長期是主戰場,萊州府城被圍困大半年,而平度州則被叛軍攻陷過,兵火塗炭之後,死傷者眾多。

以往的介紹,對萊州保衛戰著墨較多,對平度這段歷史提到較少。萊州堅守不屈,湧現出朱萬年等一批忠勇人物,誠然值得稱讚。而平度雖然失陷,但亦不乏仁人志士。因此,本文就根據史料的記載,簡要回顧一下“平度之戰”的經過。

實際上,如果嚴格按照軍事學的標準,“萊州保衛戰”可以算是一場中等規模的戰役,而“平度之戰”就只能算是一場低烈度的戰鬥,因為作戰雙方的實力完全不對等。

當時叛軍在萊州城下受挫,就一方面繼續圍城,一方面分兵南下,目的大概是為了掠奪糧餉,切斷萊州的臂膀,做長期圍困的打算,

雖然沒有準確的人數記錄,但分兵南下攻打平度的叛軍少說也有數千,而平度守城的明軍人馬可能只是幾百的規模。

膠東歷史:孔有德叛軍用紅夷大炮攻陷平度,知州陳所聞殉國

更何況,平度只是一座州城,城牆高度、護城河的深度均不及府城萊州,並無堅固工事可以依託防守。親歷過此事的官靖共(清初進士,官姓為平度望族)後來在撰寫《州守陳公崇祀名宦序》時回憶說:“吾州以彈丸黑子之地,城無完堞,池無勺水。”

而城外的叛軍卻攜帶了當時尚比較罕見的攻堅重武器——紅夷大炮(亦寫作紅衣大炮,紅彝大炮)。《州守陳公崇祀名宦序》載:“時東牟(登州)為濱海巨鎮,有西洋所進紅彝砲,容藥石餘,無堅不克,登兵得之破招、黃。”也就是說,孔有德叛軍佔據登州之後,得到了城裡從西洋引進的紅夷大炮,依靠這種武器,很快攻陷了黃縣、招遠。平度這次也面臨了同樣的問題。

倘若在“甲申之後”,明朝地方官員遇到這種敵強我弱的情況,多半會選擇開城投降。不過,在崇禎初年,士林之生氣仍在,守節之忠臣仍多。當時負責防守平度城的知州陳所聞,並沒有投降或者逃走,而是聚集城中士紳,堅持守城。

陳所聞,就是官靖共在《州守陳公崇祀名宦序》提到的“陳公”。他是北直文安縣人,彼時剛上任不久,就遭遇到了這樣一個事關生死存亡的時刻。

在叛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陳所聞雖然很有勇氣,但也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他知道強弱懸殊、凶多吉少,自己守土之責不可推卸,但普通百姓的身家性命卻不應白白犧牲。

於是,在守城之前,他提前通知老幼之民外出避難,自己帶領一批自願留守的義士在城頭防禦。

當天的辰時,“平度之戰”正式開打,陳所聞一方雖然人數、裝備均不及叛軍,但也堅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一直到了酉時,叛軍才攻入城內。

按照官靖共的記載,城陷之際,已經負傷的陳所聞趕回知州公署,將官印交給僕人,吩咐他突圍送給上封,然後自己揮刀巷戰,力竭而死。不過,在《明史•徐從治傳》、《崇禎長編》當中,記載的都是他自殺殉國。當然了,雖然細節有所出入,但陳所聞殉難一事,是沒有疑問的。

叛軍在攻陷平度之後並沒有停留太長時間,很快棄城離去。這雖然主要是擔心分兵過多、戰線太長的緣故,但當地人的頑強抵抗,也算是原因之一。

膠東歷史:孔有德叛軍用紅夷大炮攻陷平度,知州陳所聞殉國

明軍收復平度之後,陳所聞的事蹟被上報朝廷。朝廷下令:所聞贈太僕少卿,賜祭葬、建祠、廕子。

而平度人也沒有忘記這位忠勇的知州,十多年之後,明朝雖然已經滅亡,但當地士紳仍向清朝方面請命,申請將陳所聞入祀平度州名宦祠。正是在這一申請得到批准之後,官靖共才撰寫了那篇《州守陳公崇祀名宦序》,以作紀念。(本文作者:耳左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