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的悲劇:擁有1300年的歷史,卻在60多年前徹底"消失"了

在我國的古典意象中,橋是一個最常見且最詩意的存在。“春樓不閉葳蕤鎖,綠水回通宛轉橋”是婉約旖旎的橋;“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是愁思纏綿的橋;“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是氣勢磅礴的橋;“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是成就愛情的橋……各種各樣的橋,或給人以愁思,或給人以希望,帶領著人們延伸腳下的長路,品味起起伏伏的百態人生。

《說文解字》一書中說道:橋,水梁也。在《新華字典》裡,橋指的是“架在水道上或空中利於通行的建築物。”

古代的人們在灞橋邊折柳送別,如今的人們在大江上橫架飛龍,一座座形態各異的橋,聯通了兩岸的景緻,實現了人們的心願。有了橋的存在,無論寒冬或是炎夏,穿行在時光長廊裡的遊人終於得以延伸旅程,奔向遠方、趕赴未來。

趙州橋的悲劇:擁有1300年的歷史,卻在60多年前徹底"消失"了

故此,無論從現實用途上,還是在精神意象裡,橋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趙州橋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教科書中有一篇文章便是專門說它的,它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洨河的上方。最早修建年份是在隋朝,《安濟橋銘》記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位李春可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第一位橋樑專家,而趙州橋是他一生最偉大的傑作,也是他的汗水和心血凝結而成。李春在趙州橋上使用的敞肩圓弧拱形式,比西方整整早了六百多年。

趙州橋的悲劇:擁有1300年的歷史,卻在60多年前徹底"消失"了

從建成開始,它便成為了中國南北交通的要衝,向來有坦途箭直千人過,驛使馳驅萬國通的美譽。從建成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的歲月,它成為了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遠、跨度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在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這千餘年的時間裡,趙州橋經歷了八次以上的地震、八次以上的戰爭。數千年的人們或是車輛從它身上壓過,風刀霜劍、冰雪雨水在它身上衝蝕。

但它始終立在那裡,雄姿不減當年,能經歷這麼多年要得益於李春合理的設計。可如果真要說,它或許早在六十多年前便已消失了,那是源於一次維修。其實這千餘年的歲月,它能夠在雨水沖刷下屹立不倒跟數次的維修也有關係。第一次修繕是在唐貞元八年(792年)七月,這一年,它已經兩百歲。大水將橋北面熊策的金剛牆沖壞,橋臺下沉,小拱有崩裂的跡象。

趙州橋的悲劇:擁有1300年的歷史,卻在60多年前徹底"消失"了

最終唐朝人用補石重砌的方法恢復了原狀,使得它與兩百年前無二。接著在宋治平三年(1066年)修了一次,時間越久,需要修繕的次數便逐漸增多。光是明一朝便修繕了三次,但動工程度都不大,也多是加固。一直到1952年,這次的修繕不同於以往,它徹徹底底的被換了個乾淨,變成了一座用鋼筋混泥土修成的“趙州橋”。

1933年,梁思成便對趙州橋進行過詳細考察,還寫出《趙州大石橋即安濟橋》一文。此時他已經發現趙州橋不穩固的問題,但當時迫於戰亂,並沒有辦法對其修復。1952年,梁思成才重新提出修繕,而這一次將給趙州橋換血。首先是全面的測量和修正,從結構到外表,幾乎全部換新。為了安全起見,還多加了一些東西,比如說二層防水亞麻布和三層瀝青,為的是防止漏水腐蝕的現象發生。

趙州橋的悲劇:擁有1300年的歷史,卻在60多年前徹底"消失"了

所有的欄板和望術都是按照早期樣式新制的,它還是趙州橋,但它不是它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老石頭都沒了,只有極少的一部分還存在,單論這部分也算是有千年的歷史。可這一部分也大多是在內部,從整體來說,人們現在看見的不過是當初那座新修的橋。大概只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見過當年的趙州橋,那個歷史痕跡尚未被改動的趙州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