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上的西落坡村與馬致遠故居遺蹟

P1 京西古道上一處叫

西落坡村大寨

的遺蹟,據說這裡曾是

京西古道

古道重要的歇息處。

P2

京西古道上

過往行人在此飲茶休息、閒坐遠眺山谷勝景,極是怡神。可惜的是茶亭已無亭,惟餘殘垣斷壁、檁柱骨立——聽

說前幾年還有人住的。

門頭溝

西落坡村大寨

P3 據《北京門頭溝村落文化志》記載:“碉樓的北側是大寨。大寨呈長方彤,南、北長350米,東、西寬50 米,南高北低,坡度在10度以上。大寨的最高處有一個四合院,院子很大,寬敞明亮。房子新,舊兼有,南房後面還有碾房、古磨、石臼,並設有後門,看來是專門加工糧食的地方。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大寨

P4 大寨的四面圍牆圍牆寬1。8米,離約3。5米,形制比長城的牆窄,比一般民間大牆寬好多,據老人講,在高牆的上面有1。2米高、30釐米寬的堞牆,。此設定是專門藏匿兵丁的。大寨之內是用來圈養馬匹的。也就是說一旦發現情況,上面的兵丁能立刻上馬出擊。據老人講,中原人稱元朝士兵為“韃子”,自古人們就叫大寨為“韃寨”。在大寨的地下還建有地道和暗堡,真可謂能攻善守、設施齊全。現在看來,與馬各莊村北的馬圈、將軍坨古戰場及其村內的古地道一起,應該是一套相對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京西

古道上的上的軍事遺址——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大寨

P5 據《北京市門頭溝區軍事志》記載:

“落坡大寨 建於西落坡村兩條山谷之間的高地上,地勢異常險要。大寨呈長方彤,南、北長350米,東、西寬50 米,南高北低,坡度在10°以上。大寨的最高處是1個寬大的四合院,南院房後面還有碾房、古磨、石臼等加工糧食的工具,並設有後門。大寨四面圍牆用石頭壘砌,外側高約7米,內側高約3。5米,圍牆寬1。8米,形制比長城的牆窄,比一般民間大牆寬好多。 寨牆的上面有1。2米高、30公分寬的堞牆,用於藏匿兵丁,大寨之內是用來圈養馬匹的。發現情況,兵丁可策馬出擊。山寨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寨牆內外有地道相通,地上地下的防護連成一體、上下呼應。”

京西

古道上的上

的軍事遺址——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大寨

P6 據《京西軍事遺址》

記載

“王平鎮西落坡村有個古山寨通常稱為“大寨”。建於兩條山澗之中的高地上。東西兩條山澗現在仍有水流淌。大寨呈長方彤,南、北長350米,東、西寬50 米,南高北低,坡度在10度以上。大寨的最高處有一個四合院,院子很大,寬敞明亮。房子新舊兼有,南房後面還有碾房、古磨、石臼,並設有後門,看來是專門加工糧食的地方。

京西

古道上的上的軍事遺址——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大寨

P7 在高牆的上面有1。2米高、0。3米寬的女兒牆,牆上可以行人,西面有一段長有10餘米的牆儲存較為完整。據說此山寨大牆是專門藏匿兵丁的,大寨之內是用來圈養馬匹的。也就是說一理髮現情況,上面的兵丁能立刻上馬出擊。寨裡寨外有地道貫通。中原人稱元朝士兵為“韃子”,自古人們就叫大寨為“韃寨”大寨是“韃寨”的諧音。現在看來,與馬各莊村北的馬圈、將軍坨古戰場及其村內的古地道一起,應該是一套相對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京西

古道上的上的軍事遺址——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大寨

P8(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大寨 )

P9(京西

古道上的上的軍事遺址——

門頭溝

韭園村的西落坡村

P11 (這是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做小買賣人

P12 韭園的西落坡村有

一處叫馬致遠故居的遺蹟,據說這裡曾是古道重要的

馬致遠住

處。

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 ,大都(今

北京

)人, 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

關漢卿

鄭光祖

白樸

並稱“

元曲四大家

”,作品《

天淨

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馬致遠故居遺蹟)

P13 馬致遠

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但未能實現。 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病逝於

泰定元年

(1321年)以後,死後葬於祖塋。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馬致遠故居遺蹟)

P13 馬致遠的故居在史書或傳記上從來沒有記載,卻是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當地人口口相傳至今。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正

是對此處景觀的真實寫照。詠詩思人,

馬致遠

令人景仰。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馬致遠故居遺蹟)

P14 這是有一個坐西朝東的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門前有小橋流水,門前有座的影背牆;上現在寫著“馬致遠故居”。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馬致遠故居遺蹟)

P15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短短的五句詩,看來明淨淺顯,平淡無奇,實際則是作者經過周密的觀察和體味,再進一步提煉熔鑄而成。作者下筆有神、惜墨如金,字斟句酌,可見寫作之精心。

門頭溝

韭園村的西落坡村

馬致遠故居遺蹟)

P16 馬致遠的散曲在元代也是名家,今有輯本《東籬樂府》。“全元散曲”收其小令一百一十五首,套數十六首,殘套數七首。他的散曲的內容比較狹窄,同其他散曲作者一樣,描寫的範圍不外嘆世、風情、寫景而已。

門頭溝

韭園村的西落坡村

馬致遠故居遺蹟)

P17 散曲是元代流行的一種抒情詩的樣式,形式略同於長短句的詞,但更為俚俗和靈活,可以加進襯字。散曲和詞都源出中唐時期的民間長短句歌辭。這種長短句到了文人之手,便成為一種新體詩————詞,在兩宋時期高度發展,宋詞和唐詩先後輝映。晚唐以來,經過長期醞釀,到了宋金對立時期,又吸收了民間曲調和部分外來曲調,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這就是當時流行的北方散曲,也稱北曲。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馬致遠故居遺蹟)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P20

門頭溝

韭園的西落坡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