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ICB:王慧賢老師--正念靜觀教練的推動先鋒

港大ICB:王慧賢老師--正念靜觀教練的推動先鋒

王慧賢老師(Ms。 Priscilla Wong)是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HKU SPACE Institute of China Business,簡稱:港大ICB)企業教練與領導力發展Corporate Coaching an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CCLD)課程客席講師、資深人力資源顧問及企業教練、正念靜觀教練培訓師。

王老師的專業資格包括:國際教練協會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ICF)認證Professional Certified Coach(PCC)專業企業教練、國際企業正念靜觀Corporate Based Mindfulness Training(CBMT)認證高階培訓導師、美國教練大學(CoachU)教練輔導師、 Institute of Executive Coaching and Leadership(IECL)專業教練輔導師、北京職慧公益教育機構的教練輔導師。

曾經參加過王老師教練課程的學生,對她豐富教練經驗都心悅誠服,尤其印象深刻的是王老師凌厲又風趣的教課風格、一針見血的點撥、清晰的思維、樂於與同學們分享每一點滴的耐心和強有力的感染力!

但最令筆者好奇的地方是王老師近年熱心推廣“正念靜觀Mindfulness”這套培育專注力、覺察力的古老卻潮流的培訓方法。

王老師把正念靜觀視為一種生活態度,她恬淡地,默默地應用於教練輔導和管理課程上,讓同學們感受到這嶄新的教練元素,並得到高度認同;把潤物細無聲這句話發揮得淋漓盡致。王老師身心受益於這套好“功法”,令她在家庭、事業、教練管理學、或教練輔導上得到極大進步和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她也曾懷疑過這個古老傳統的方式是否能被接納,但自己從這套功法中實在得到太大的益處,便抱著不評判的一顆初心去看待它,積極推廣希望更多教練像她一樣能得益。

成功的改變,走進正念靜觀之路

1994年,因王老師的丈夫被委任往北京成為一家跨國性企業中國區的總裁,隨後王老師放棄在香港亞太區人力資源的高管崗位,跟隨丈夫移居北京。並在1999年創辦一所人力資源招聘顧問公司並掌管執行顧問兼總經理一職達16年,更在2005年獲得CCH 人力資源行業終身成就獎,和多次被邀到北京大學,北師大等商學院演講。

也是同在2005年,王老師第一次接觸過“教練”式輔導和管理方法後,感受它對企業發展的幫助和對員工或個人的思維的開放,觸動她開始了教練學習之旅。從上海IECL教練學院的基本教練培訓,到澳洲IECL總部完成高階教練課程;從香港參加美國教練大學CoachU的教練督導課,到西安與成都完成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心教練培訓等。王老師認為這些都是在培育教練技術與技能。但當進入真實教練個案中,需要的更多走“心”的元素。隨後她更報讀了北京師範大學的應用心理課、完成了薩提亞家庭治療、NLP心理治療、系統家庭治療、本性治療、哈科米身體治療、舞動治療等課程。訪問到這,筆者已驚訝於王老師好學不倦的態度,但又好奇她如何在家庭、工作、學習之間找到平衡? 那她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正念靜觀之路?

王老師表示在開始教練學習之前,超繁忙的工作使她沒法得到生活平衡,沒有充分關注到人生最重要的人——她的丈夫和兩個女兒,家庭關係越來越疏離,這簡直與她的人生目標背道而馳,但她還以為工作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其實定錯目標。她感謝教練輔導猶如一面鏡子,從被教練者身上看到如果繼續這樣做,結果還是這樣。若希望達到不同的結果,就得“改變”。 在人生目標從新定位的情況下,她得到改變的力量。知道什麼需要放下,珍惜更有價值的生命。

湊巧的是當時突然有位多年沒見的好朋友到訪家中,這位朋友現在已經是正念靜觀道上的大師,跟她分享正念靜觀之路,解釋企業高管如她每天圍繞在思考、解釋、概括、觀念……。這些都是阻礙真正地經驗生活道路上的絆腳石。如果能用完全開放的眼睛、心靈和耳朵來“傾聽”,將會聽到非語言的資訊,就如教練過程中,教練邀請被教練者多說一些,試圖與對方的內心世界聯結,但首先要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敞開才能在同頻道上接軌。能容許走進自己內心世界更多與寧靜祥和的內心連線時,將會看到更清晰更實在的力量。這恰恰也回答了筆者的第二個問題,瞭解王老師是如何開始走進正念靜觀之路。

隨後她在北京參加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醫學院研發的正念靜觀減壓課程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牛津大學正念靜觀中心研發的正念靜觀認知治療課程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和國際企業正念靜觀課程Corporate Based Mindfulness Training(CBMT)等,更成為CBMT認證的高階培訓導師。

王老師表示現下的正念導師很多,但能成為麻省理工學院醫學院認證的MBSR導師要花上起碼七年的時間才能獲得認證,在完成培訓導師課程後,才可開始公開授課,爭取經驗,同時還要不停的自我修習,並需要把授課課程的錄影送到麻省醫學院正念中心考核合格後,才能得到認證資格。她本人修習正念靜觀三年,謙虛地表示自己還沒達到認可的資格,認證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經驗。她選擇相對而言更符合她個人經歷的“企業正念靜觀CBMT”課程是因為在她擁有28年的國際企業管理經驗中(包括10年的教練經驗)她更瞭解企業高管的需求。 沒有相當的企業經驗人士相對比較難融入企業管理人員的高度思維模式的想法。

正念靜觀vs 教練輔導

王老師分享她多年的教練經驗中,每每聽到被教練者述說他們如何成功的帶領企業上市,或如何在變革管理中成功定位等,聽到的是“想當年”是“回憶”。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一次獨特的經驗,沒有一次成功經驗是相同的。但管理人員往往把一次的成功經驗套用在相同的問題上,相同的經驗,相同的流程,就鞏固了一個相同的工作軌跡,自動化的應對模式就更鞏固了。一旦環境出現變化,人們常常還是停留在過去工作模式中運作,難以改變。但遺憾的是自己都並不知道自己已被困在這自動化模式中。通常成功的企業領導者,容易偏向“我覺得”、“我認為”、“我說是”……等自我的語調中。

王老師的教練客戶不乏成功出名人士,有些因為曾經成功過,都非常“對”,並且多都是知識分子。他們書讀多了經驗多了,就容易自以為是,聽不到別人的意見。他們越感覺自己“對”越有道理,越有道理便越去爭贏,越贏越容不下別人不同意見,越多不同的意見就令他們越爭道理。如此往復迴圈的結果是越爭越累,越累越生氣,這樣往往贏了理,輸了情,得到自己的滿足卻失掉了自己的人脈。最後是人累心更累!

做人這麼累,就是因為他們是這麼“對”。 其實過去的市場經驗已告訴我們:

今天的對可能是明天的錯

明天的錯也可能是後天的對

世上最不變是變化本身!

做人為何這麼“累”去爭“對”。如果明知道今天的“對”會變成明天的“錯”,為何去爭“對”而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得這麼不和諧呢?

教練輔導方法是可以幫助他們梳理想法,激發他們的自身的潛能去面對不同意見和有效地應對。 若有效地引用正念靜觀的核心機制如覺知、聆聽、感受、身心平衡等在教練中,讓他們安於當下,不用受過去的模式束博,免於認知評判的侷限,容許與內心的寧靜廣闊空間連線,而非與內在的混亂或者胡思亂想的想法關聯,就讓他們更清晰感受有千萬的可能性,豁然開朗的奇妙時刻!教練也就輕鬆多了。

正念靜觀vs教練的挑戰

王老師從多年的教練督導(Mentor Coach)經驗中,看到不少教練容易掉進了“不知不覺”的陷阱中,如教練輔導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解決問題和給予建議的平臺、努力去找尋被教練者的信任點和努力去找尋最正確的提問、不停在工具和理論中轉圈、被專家化而不自覺地去評判等。

另一種教練陷阱是“當知後覺”,如教練過程中,看到被教練者掉進陷阱中應如何應對,而看到自己的教練過程中掉進陷阱時又在當下無法自拔?當然最糟糕的是自己都看不見自己已掉進陷阱中!正念靜觀是培育教練的當知當覺的覺察能力,避免陷入以上的陷阱中。

王老師用感恩的心態表達自己有幸把正念靜觀與教練輔導整合在一起運用,是非常幸運的人。 她期待將來有更多的正念教練產生,現在她能做的是為教練界提供更多的機會介紹這套方法,讓教練們有初步認識正念靜觀的方法,和其多項元素如:關注當下、信任、不爭、初心、平等心、慈悲、容許、接納、放下、耐心、喜悅等等。

王老師說成功必須要努力,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感動於她在推動正念教練的努力,衷心預祝她播放正念靜觀的種子能早日在港大ICB的教練課程開花結果!

港大ICB:王慧賢老師--正念靜觀教練的推動先鋒

王慧賢老師在港大ICB上海OHRM 班分享專注力經濟

港大ICB:王慧賢老師--正念靜觀教練的推動先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