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蘇州古城區的純美,是許多蘇州人的“不易”支撐起來的

寶林寺前東接吳趨坊,西至周王廟弄,長300米。

寶林寺前,顧名思義是寶林寺前的一條巷子,的確如此。曾經一度恢宏的寶林寺(已毀於太平天國戰火)已經走遠了,略顯疲憊的寶林寺前仍舊佇立著守著秋月春花。它不能走,它要與周邊境況大致相同的街、巷一起為三千年的吳文化根基,兩千五百年的春秋古城守疆固土。

當今蘇州古城區的純美,是許多蘇州人的“不易”支撐起來的

許多文化人包括一些名人,都把蘇州神化了,尊稱為中國文人的後花園等等云云。其實,當今蘇州古城的純美,是許多蘇州人的“不易”在支撐著,住在那些年代久遠的“豆腐乾”大小的老屋裡那種辛苦,不是當事人極難感同身受。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蘇州市往房和城鄉建設局釋出了2021年直管公房十三號扎塊寶林寺前修繕專案談判採購公告招標公告。至少寶林寺前部分居民的居住條件有望得到改善了。

當今蘇州古城區的純美,是許多蘇州人的“不易”支撐起來的

我不是寶林寺前的住戶,但我也有個小願望,最好此次修繕工程將寶林寺前的二處古建遺存包括在內。這二處古建遺存分別是寶林寺前10號的陳宅、寶林寺前53號周宅。這二處古建築也是至今為止在寶林寺前,這條巷子裡架構較為完整的古建築。

寶林寺前10號的陳宅。

陳宅建於清末。宅內一座磚雕門樓儲存完好。門樓題額“潁水家聲”。潁水,是現今河南許昌、禹州地區。有此,可以基本確定,原宅主來自河南,至於是做官還是經商就不確定。

當今蘇州古城區的純美,是許多蘇州人的“不易”支撐起來的

題額書寫人為清末民初“書壇三大家”之一的劉文玠。

劉文玠(1881-1933),浙江黃岩人。少年刻苦習字的故事成為書法界的佳話。家貧無錢買紙,用兩方磚當紙,清早即起,蘸水寫字,一磚漬水,復易一磚,寫盡一碗清水方休。清末,劉文玠曾為清朝小吏,後任張丹庭書記官,戎馬數載。後任江北護軍使劉元潔的秘書長兼軍法處長。離開軍界後,參加江蘇縣知事考試,被人嫉妒,指為反袁亂黨被捕,從此灰心仕途,就鬻書為生。

寶林寺前53號周宅。

周宅建於清末。坐南朝北,兩路兩進,西路為正路。西路門廳面闊三間,進深六界。樓廳三開間帶兩廂,進深八界。東路僅存樓廳,而闊三間,進深六界。周宅的磚雕門樓儲存較好。

當今蘇州古城區的純美,是許多蘇州人的“不易”支撐起來的

門樓額書為蘇州人家常見的“燕翼詒謀”,年款是“光緒丙申冬日”,即1896年農曆十一月。落款是“鄒福保書”。

鄒福保在當時的蘇州來說,也是個名人。

當今蘇州古城區的純美,是許多蘇州人的“不易”支撐起來的

鄒福保生有異稟,8歲能詩,讀書,一目數行下光緒十二年會試中進士,殿試欽賜鄒福保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侍講,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引疾還鄉,回鄉後,在蘇州監督師範學堂,月俸三百元,鄒福保堅拒不受;又任學務處議長,主持籌辦自治、諮詢等局,仍然不取分文。封疆大吏專門為他上奏:鄒福保“亮節清風,三吳人望”;疏薦“耆儒碩學,優詔褒許”。

辛亥革命後,鄒福保閉門養病,不參與世事。他以讀書焚香,吟詩自遣情懷。鄒福保藏書多至十萬餘卷,是聞名遐邇的藏書家。留有著作《文鑰》、《讀書燈》等。

有人跟我講,寶林寺前有三座磚雕門樓,我只找到了二處。有人跟我說寶林寺前有著名影星劉嘉玲的童年舊居。我沒有去找,也沒有去打聽。偏偏有人硬要指給我看,彷彿這處地方會發光發亮一樣。

我想劉嘉玲對蘇州的記憶,許多的印象已經詩化了,“蘇州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欣賞到各種各樣的美,以前的建築看上去簡單,但裡面包含了很多藝術創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