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上唐高祖李淵為何要將都城從長安遷移到其他地方?【魚魚】

624年,唐高祖李淵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要不要將都城從長安遷移到其他地方去?

讓李淵面臨這個選擇的,是因為突厥連年侵擾唐朝邊疆,燒殺劫掠,給中原民眾帶來深重的災難。有人就向李淵提出建議,遷都長安,躲避突厥兵鋒。眾大臣都贊成這個建議,李淵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尋找遷都的地點,準備遷都。

就在這時候,秦王李世民站出來,說了一番話:“夷狄自古為中國患,未聞周、漢為遷也。願假數年,

請取可汗以報。”意思是,夷狄自古就是中國的邊患,從沒聽說周朝、漢朝為躲避夷狄而遷都。請給我數年時間,一定擒獲俘虜頡利可汗,獻到長安。

李淵經過慎重考慮,接受了李世民的意見。

那時候,誰都覺得李世民誇了一個海口。對於中原人士來說,突厥幾乎就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突厥是一個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禍害中原100年。他們崛起於南北朝時期,在隋朝時分化為東突厥和西突厥,開始南下侵擾。為了抵禦突厥,隋文帝被迫在邊境地區修建長城。然而,這似乎並沒有什麼用。突厥騎兵來去如風,如入無人之地,甚至還在雁門將隋煬帝圍困了近一個月。及至唐朝初期,突厥更加強勢,僅東突厥就擁有“控弦之士”達百萬之多。東突厥頡利可汗連年南下,掠奪大量人口和財富。

626年,頡利可汗更是率領20萬大軍南下,屯兵於距離長安城只有40裡的渭水便橋之北,給了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一個下馬威。李世民迫不得已,與頡利可汗簽訂“渭水之盟”,送了許多金帛財物,才讓頡利可汗退兵。

這件事被李世民引以為恥,多年以後還念念不忘。

痛定思痛,李世民加強戰備。一邊穩定政局,恢復經濟,增強國力;一邊培養能征善戰的騎兵部隊。李世民太渴望取得勝利了,為此,他甚至允許士兵在顯德殿內練習武藝。與此同時,李世民還在恆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內蒙古烏審旗)等地設立軍事基地,作為進攻突厥的起點和跳板。

然後,李世民就耐心等待進攻東突厥的時機。628年,時機終於來了。

那一年,東突厥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這給脆弱的東突厥經濟形成滅頂之災。東突厥內部又出現分裂,矛盾重重。629年11月,李世民接受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派遣李靖率領10多萬人,兵分六路進擊東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期的一名傳奇名將,用兵出神入化。630年正月,李靖冒著凜冽的朔風,率領3000精銳騎兵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直搗東突厥老巢,在在定襄大敗東突厥軍隊。頡利可汗倉皇出逃。另一名唐朝名將李勣乘勝追擊,在白道(今內蒙呼和浩特北)再次擊敗東突厥軍隊。頡利可汗處於山窮水盡的境地,請求投降。

李靖知道頡利可汗的真實意圖,是想贏得時間,捲土重來。因此他將計就計,一面派人談判,一面繼續追擊。頡利可汗在西逃途中被李道宗擒獲。東突厥玩完了。

唐朝軍隊將頡利可汗押送到長安。時隔6年以後,李世民兌現了自己對父親李淵的承諾。

收拾了東突厥,現在輪到西突厥了。

西突厥比東突厥稍弱,不過也很強盛,“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對唐朝時期的絲綢之路形成嚴重的威脅。為了打通絲綢之路,李世民逐一收拾了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等小的部落。鑑於此,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投順了唐朝,受封左驍衛將軍。

李世民死後,阿史那賀魯自立為可汗,統一西突厥各部,脫離並反攻唐朝,進攻位於天山北麓的庭州。唐高宗李治繼承了父親李世民的事業,堅決打擊西突厥,毫不手軟。透過數年戰爭,將西突厥各部及其同盟收拾得服服帖帖。

657年,唐朝軍隊在名將蘇定方的率領下,兵分南北兩路,打響了進攻西突厥的最後一戰。時值寒冬季節,天降大雪,深達二尺。但是唐朝軍隊士氣高昂,冒著嚴寒追擊敵人,將阿史那賀魯打得全軍覆沒,一敗塗地。阿史那賀魯走投無路,逃往石國(今烏茲別克東部城市塔什干),被當地人擒獲,送給唐朝軍隊。

至此,西突厥宣告滅亡。

【參考資料:《新唐書》《唐與突厥的戰爭》《突厥》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