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心目中的聖地尼泊爾,究竟是什麼樣子?

文丨張溥傑

小資心目中的聖地尼泊爾,究竟是什麼樣子?

尼泊爾,一個除了攀登喜馬拉雅山時能想到之外,幾乎沒什麼存在感的國家,近些年開始在中國的小資青年中流傳開來。

至於原因,大抵和巨賈名媛們推崇仁波切有關。當本國數萬的仁波切還不夠用時,洋和尚就顯得高階多了。

在不少小資眼中,尼泊爾是一個潔淨、幸福的國家,儘管生活水平不高,但他們依然保持著人性的純真與善良,有些人甚至視其為聖地,每年前往進行所謂的“朝聖”以洗滌自己汙濁不堪的心靈。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麼?我們不妨扒一扒。

並不“簡單”的歷史

小資心目中的聖地尼泊爾,究竟是什麼樣子?

尼泊爾位於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之間,國名即取此意,在尼泊爾語中意思是“中間的國家”。

整個國家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喜馬拉雅山南麓。國土面積狹長但並不算小,14。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臺灣島的4倍;人口2900萬,放眼世界也能數得上。

說起家裡的礦,金屬非金屬都有,天然氣石油俱全,而且有些資源儲量不菲。按理來說,面對兩個大國,資源豐富,自然條件還算不錯,不至於在世界上沒啥存在感。但這個現象的確存在,就頗值得玩味了。

有賴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尼泊爾地區在公元前6世紀就開始有人定居於此,我們熟知的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這裡誕生。

但是在到17世紀的漫長曆史中,一直都沒有翔實的歷史記載。直到1742年,這種局面才被廓爾喀王國第10代君主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所扭轉。

每個地方都會出現一個力王狂瀾敢叫日月換新天的之人,他也許會遲到,但永不會缺席。

在他勵精圖治下,王國逐漸強大。1769年率廓爾喀軍隊於徵服谷地三國,開始沙阿王朝的統治。從此,尼泊爾逐步趨向統一,也開始有年代準確、史料翔實的歷史。

統一後不久,廓爾喀試圖向清政府叫板,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而成為了清朝藩屬國。

然而好景不長,19世紀伊始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將將矛頭指向了尼泊爾。在此之前尼泊爾因為壟斷了英屬印度與中國的商路賺得盆滿缽滿。而東印度公司此舉,正是要試圖擺脫中間商賺差價。

杯葛了十幾年,1814年東印度公司只好向尼泊爾正式宣戰。作為藩屬國,尼泊爾自然而然想到了向清政府求救。

但是清政府不想管這些爛攤子,想要的只是如期朝貢,至於英印如何橫行,都可以不聞不問。這也不能全怪清政府,也有尼泊爾不會說話的原因,在求救的時候,尼泊爾有一句話是“假如打不過,那就沒法如期進貢了”。

這算是踩到了清政府的腳,嘉慶指示要嚴加防範尼泊爾,而不是侵略者英屬印度。由此一來,尼泊爾只好聽天由命了。

雞蛋如何碰得過石頭,農業文明如何能戰勝工業文明。尼泊爾一步步淪為了英國的半殖民地。

1846年在英國的教唆下,廓爾喀(尼泊爾)將軍忠格·巴哈杜爾·拉納趁著宮廷紛爭之時篡奪了軍政大權及首相職位。

從此首相一職在拉納家族世襲了一百多年,王室形同木偶。

1923年英國表面上承認尼泊爾獨立,實際仍然掌控。二戰時期間,拉納家族又抱上了美國的大腿。直到1950年11月尼泊爾爆發反對拉納家族的武裝鬥爭,才算結束了這一局面。

不容否認的是,在拉納家族和英美勾結的時期,尼泊爾整體社會還是有不少變化的。就拿忠格·巴哈杜爾來說,他曾經前往英國,回國後助手在司法、軍事、交通、土地、宗教、人口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

尼泊爾學者對其不吝讚美說,忠格·巴哈杜爾是英雄又是改革家,與中印兩大鄰邦建立友好關係,使尼泊爾躋身於國際視野,儘管他是個權謀者。

由此來看,眼界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多麼大。

1924年尼泊爾開始著手廢除奴隸制,可以說在人類文明上躍進了一大步,儘管種姓觀念仍然深入人心。

1950年尼泊爾工商業已經發展了起來,水電交通等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已經非常完備,社會各個方面趨向於文明。

落後的原因

小資心目中的聖地尼泊爾,究竟是什麼樣子?

從歷史上來看,尼泊爾從來就不是部分小資所想的那樣簡單純粹。

權貴們會爭權奪利,普羅大眾也都渴望著美好的生活。

但是自從1950年拉納家族被推翻以後政局動盪,長期內戰。加之地理限制、地震頻發等原因,尼泊爾發展較為緩慢。

另外,尼泊爾憲法規定印度教為國教,國內85%的人口信奉此教。而在此興起的佛教,信徒只佔到總人口的10%。印度教有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階層觀念,也是桎梏著整個社會的發展不容忽視的因素。

在此期間,尼泊爾經濟不開放,合作僅限於和自己挨邊的中印兩國。1990年以來,政府有意實施市場化經濟政策,推動國內經貿自由化,但依然是戴著鐐銬跳舞,大部分仍屬政府規劃。

時至今日,尼泊爾仍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貧困國家之一,8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

高山白雪,風光旖旎使尼泊爾有著東方瑞士的美譽,政府也有意發展觀光業。如果說身心乏累去尼泊爾一覽大自然饋贈的美景倒是不錯的選擇。

貧窮不等同於幸福

貧窮從來就不值得讚美。臆想出來人家的幸福指數很高,把別人的貧窮當成幸福、淳樸,其實心底還是有種非自覺的優越感在。

就像現在很多人整天欣羨田園牧歌的農村生活一樣,在農村生過過的人都知道,這純粹就是葉公好龍式的喜歡和嚮往。

不說一天到晚繁重的農活,不說雞屎豬糞散發出的種種味道。單是旱廁一項,就可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夏天臭氣難聞,蚊蠅成堆。冬天北風蕭蕭,屁股涼涼,還得時不時往外出糞。住不兩天估計就尥蹶子了。

有人也許會說,可以去農村蓋個小別墅啊,把現代的生活方式帶過去,乾淨衛生的馬桶,功能齊全的廚具,冬暖夏涼的空調。可那還和你心嚮往之的普通民居一樣嗎?還跟你感動不已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一樣嗎?

城市或者說現代文明,才真正改變人類生活。出行便利,井然有序,吃喝玩樂都能盡情滿足。

站在當地人的角度,他們也想有大城市的經濟環境,有更好的環境去生活,而不是固守傳統,安貧樂道。

都市生活的人偶爾出去散散心無從苛責,但如果真是魔怔了,為落後而感動,甚至膜拜,那則是非蠢則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