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如何抵禦嚴寒屬於老祖先的智慧

引言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自古以來,吃飽穿暖都是天大的事,而古代在兩件事情上都做得不太好,有錢人家還好一點,基本能保持溫飽,而貧窮人家連最基本的溫飽都無法維持。

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時局又比較亂,問題必將更加嚴重,就比如安史之亂後,杜甫來到了巴蜀地區,由於沒錢時局又亂,他就只能住在茅草屋,結果茅草屋上的茅草,還被小孩子偷拿了一部分,這讓他無比的感慨。

一方面杜甫感嘆自己居然淪落到了這樣的境地,另一方面他也在擔憂,沒有了這些茅草,自己該如何度過寒冷的秋冬天。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如何抵禦嚴寒屬於老祖先的智慧

杜甫的故事就非常有代表性,他作為一位飽讀詩書的讀書人,在古代怎麼都算得上是中產,可居然要擔心溫飽問題。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吃飽肚子很重要,讓自己保持溫暖也同樣重要,那麼問題就來了,如今主要用棉花來保暖,比如用棉布做衣服,用棉絮做被子,

可是在明朝之前,根本就沒有棉被,那古人如是如何抵禦寒冷的?專家對此表示:這是老祖宗的智慧所在。

下面就為大家帶來古人冬天如何禦寒的講述。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如何抵禦嚴寒屬於老祖先的智慧

在明朝之前,棉花真的只是一種花,一些人家還會將棉花當作觀賞植物來種植。後來朱元璋成立明朝後,下面人告訴他棉花有多麼的好,

再加上那時的紡織技術已經得到了突破,於是他就以皇帝的身份下令,在全國各地區推行種植棉花,因此大家就過上了穿棉衣、蓋棉被的生活。

而在明朝之前,大家的禦寒方式就有些不同了,總的來說採取的有三種方式。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如何抵禦嚴寒屬於老祖先的智慧

一、燒火禦寒

當火焰熊熊燃燒時,會帶來很高的溫度,於是大家就開始使用生火來取暖,這種方式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實行了,後來到了古代,這種方式又有了突破。

在最開始的時候,取暖方式非常的簡單,那就是點上一把篝火,大家圍在一起取暖,而到了後來,大家在自己的屋子裡點火爐取暖。

直到如今,在一些較為寒冷的地區,依舊儲存著這樣的方式,比如壁爐,又比如炕。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如何抵禦嚴寒屬於老祖先的智慧

除了使用木材直接燃燒外,古人還會使用炭來取暖,這一點在教科書上的《賣炭翁》中就有所體現。

古人會去山上砍伐木材,然後燒製木炭,大家到了冬天時,就會將這些木炭點燃,木炭由於其特殊的化學性質,能長久的保持溫暖,這就有效的解決了保暖問題。

直到如今,還有很多不發達的地區,依舊保持了使用木炭來取暖的方式,由此可見,這種方式還是非常有用的。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如何抵禦嚴寒屬於老祖先的智慧

二、使用動物皮毛禦寒

人可以透過很多方式來禦寒,但動物不行,它們想要度過寒冷的冬天只能靠自己,於是在漫長的時間裡,很多動物進化出了一身厚實的皮毛。

動物能夠靠皮毛禦寒,人自然也是可以的,於是每年都不知有多少動物被扒皮,這正是因為人們需要它身上的皮毛。

到了後來,一些動物的皮毛還脫離了取暖的功效,轉而變成了社交功效,比如一些人會花大量的錢去購買一些皮毛衣物。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如何抵禦嚴寒屬於老祖先的智慧

除了直接用皮毛外,古人還會使用雞絨、鴨絨來取暖,大家會將這些絨毛塞進衣服裡,然後就可以有效的保持溫度。這種方式在如今也有很多,比如大家穿的羽絨服,基本使用的是鴨絨作為填充材料。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做法,古人養的雞鴨除了會拿來吃之外,還會用來做衣服。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如何抵禦嚴寒屬於老祖先的智慧

三、穿麻衣或者木棉衣

明朝之前雖然沒有棉花,但是有木棉,大家會使用這種材料來製作衣服,直到如今,因為木棉的確有著很多優點,依舊有著很多由木棉製作的衣服。

除了木棉之外,麻衣在古代也非常多,不過由於麻衣的保暖性不好,

古人需要穿很多件才能夠溫暖,這一點在一些服裝比較考究的歷史電視劇中就有體現,古人身上穿了一層又一層的麻衣。

結語:

透過最基礎的衣服,大家都能知道如今的時代有多麼美好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現代人之所以不用再過古人那樣的生活,根本原因還是科學得到了突破,如果科學沒有突破,可能我們還得過祖先那樣的生活,只能依靠皮毛、木炭等方式來取暖,空調、地暖這種東西想都不敢想。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的發展科學,既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也為了子孫後代考慮。參考資料: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賣炭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