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八小時工作制,才是完整的五一節

工業時代之前,已有八小時工作制的說法。

1593年即我國萬曆年間,西班牙菲利普二世,已經提到了八小時工作制,還挺細緻:

上午四小時,下午四小時。

工業時代後,工廠主想發財都發了瘋。上行下效,層層加壓。

據羅萬·卡希爾先生說法,工業時代到來後,1850年代,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的熟練工,平均每週工作58小時:

週一到五,每天十小時,週六八小時——這還是熟練工的待遇。

其他工人,技藝沒那麼熟練的,每天12到14小時。

1876年,新南威爾士煤礦組織透過決議,為了保護孩子們:13到18歲的孩子每週只能工作50。5小時。13歲以下兒童不讓下礦。

“只能”。

可以想象一下,這決議透過之前,是什麼慘狀。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早在1791年,美國費城工人曾經集體不幹,提出訴求:

每天工作十小時!

到1835年,費城工人搞了北美第一次總大罷,訴求是“6點到6點”——早上6點幹到晚上6點,幹十小時,放兩小時吃飯!

這還是十小時。

有個叫羅伯特·歐文的先生,我們課本里估計都學過,在1817年提出口號:

“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閒,八小時休息!”

在英國,1833年開始,禁止9歲以下兒童參與紡織工業。

還規定:9到14歲的小孩每天工作不得超過10小時,14到18歲的,不得超過12小時。

這玩意看著夠缺德了,但在當時,廠主還不樂意呢!

能多榨點多榨點,憑啥讓你休息呢?

大概到1853年,這些待遇才慢慢推行開。

到1856年,澳大利亞開始在泥瓦匠行業裡推行8小時工作制。

怎麼那麼好心呢?

答:工人們決定了,不幹泥瓦匠了。澳大利亞急了慌了:竭澤而漁,殺雞取卵,魚和雞都沒了!

所有讓步,都是因為急了慌了。

1864年,第一國際正式提出八小時工作制的訴求。

1886年,芝加哥發生了著名的“乾草市場事件”。

當時美國工人,每週平均工作大概60小時。

1884年10月,工人提出訴求:要求確定

1886年5月1日為確立八小時工作制

的標準日期。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帶頭不幹,唱起了《八小時》之歌:

“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自由分配”。

5月3日,開了槍,兩名工人死亡——另一說有六人死亡——5月4日,工人在乾草市場廣場抗議。

1886年

5月1日

5月4日

,這兩個日子,從此意義重大了。

又三年後,巴黎那邊提議,自1889年起,

每年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

:盛大地追求合法權益。

這就是我們所知的5月1日了:最初目的,是為了

八小時工作制

當然,並不是提出訴求了,就能獲得的。

一個行業一個行業,都在努力爭取著。

比如,歐洲打一戰時,美國市場需求旺盛。企業主想加班加點多掙點,工會要求鐵路行業不得超過工時。

1917年高院裁定法案合憲。鐵路行業從此八小時了。

此後,經過漫長的訴求與鬥爭,1915年,烏拉圭宣佈了八小時工作制,但那只是南美。

1917年,俄羅斯消失,前蘇建立,上臺第四天,就宣佈了八小時工作制。

接著是德國:1918年王朝倒臺後,八小時工作制寫入法律。

值得一提的是:蘇德的八小時制度,都伴隨著君王倒臺。

1919年4月23日,法國參議院通過了八小時工作制:不是參議院忽然發了善心,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克里蒙梭他們,很忌憚可能到來的全國總罷:算了算了,還是八小時吧。

大概歐洲在1919年前後,陸陸續續地,通過了八小時工作制。

比利時是1924年,芬蘭是1923年。

美國那邊,每週44小時乃至40小時工作嚴格規定下來,是1940年的事了:當然也不是他們發善心,是大家慢慢鬥爭來的結果。

所以咯:

五一節,最初不是旅遊節,也不是消費節。

而是為了爭取

八小時工作制

這個基本訴求,為了慶祝這個訴求獲得勝利。

二十七年前,我們的勞動法明說了:

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作制度。

二十六年前修改細緻到: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40小時。

真好啊!

如今又逢五一假期。

想想一百六十年前悉尼的工人每週工作58小時,想想一百三十年前北美工人每週平均工作60小時。

再想到如今普通勞動者,都正享受著八小時工作制:

憶苦思甜,這才會覺得生活格外美好,勞動節貨真價實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