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氾濫,為什麼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食物可以讓人快樂。但現在這個和平年代,食物顯得不是那麼彌足珍貴。然而,在過去的饑荒年代,人們甚至吃不到足夠的食物。令人費解的是,在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氾濫,為什麼災區的災民寧願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捕魚?更重要的是,在古代,人們的生活環境沒有今天這樣嚴重的汙染,往往有更多獲取食物的方式。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氾濫,為什麼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在發生大面積饑荒時,生活在山村裡的百姓是不太缺少食物的,他們依山傍水、山內有著很多食物可以獲取。即便遇上乾旱顆粒無收,生活在山村的村民也可以上山打獵或採摘水果來充飢。所以河裡的魚蝦不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上山打獵獲得的大量食物能夠幫助災民們渡過整個饑荒。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氾濫,為什麼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其次,山區的生活環境遠不如城市舒適,所以這裡人煙稀少。相對而言,生活在平坦地區的百姓就無法透過打獵而生了,生態環境決定著他們必須要靠田裡的莊稼維持生計。這些村民的肩上是地主的租金和政府徵收的稅,對他們來說吃一頓飽飯都是一件難事。

哪怕是在收穫的季節,百姓們也存不下很多糧食,更不要說遇上饑荒後,慘淡的收成使他們沒有辦法維持生計。最後,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啃食樹的表皮,挖食地上的草。直到可以食用的一切都被吃光後,就只能選擇一些對人體不太健康的食物,比如說觀音土。這些非正常的食物會給他們帶來不可逆的損傷,甚至是死亡。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氾濫,為什麼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然而,在災害更頻繁和嚴重的北部地區,河流稀缺。即使到了21世紀,我國仍在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緩解北方缺水問題。因此,在歷史上水資源匱乏的北方地區,一旦發生災害,受災人數將達到數萬人。

雖然江河湖泊裡有美味的魚蝦,但捕撈魚蝦是一項體力和技術兼而有之的工作。大多數的災民都面黃肌瘦,連站著的力氣都快沒有了,更不用說下水去抓魚蝦了。哪怕一些漁民擅長這項技術和手工工作,又需要多少魚和蝦來餵養成千上萬的受難者呢?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氾濫,為什麼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魚和蝦的美味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單獨吃魚和蝦是很難吃飽的。在乾旱少雨的北方,野菜往往才是人們的第一選擇。因為野菜在平原隨處可見,比較容易獲取,有經驗的人可以在兩小時內裝滿一籃子野菜。

此外,烹飪魚和蝦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魚和蝦身上有很強烈的魚腥味,所以烹飪魚蝦時需要油和鹽,在當時的情況下,油鹽是奢侈品,大多數的災民是沒有油鹽的。所以跟魚蝦相比,野菜更容易獲取也更容易烹調,甚至更加美味,自然是沒有多少人會選擇捕魚了。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氾濫,為什麼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隨著時代的進步,無論何種程度的饑荒或災難,人類都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對。因為人們有強大的後盾。一是由改良後的水稻具有很高的產量,能夠滿足中國人民的需求;二是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和我國政府強有力的救災行動可以極大減少災害的損失。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氾濫,為什麼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在古代,發生饑荒的時候人們會做出很可怕的事情。那些經歷過饑荒或對饑荒有深刻理解的人應該知道,在饑荒最嚴重的時候,人們會吃人,甚至用自己的孩子換食物。但是如果沒有選擇的餘地,誰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