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化處理淤泥,武漢黃陂後湖年底衝刺50萬立方米清淤目標

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琴

影片剪輯 李曉琴

通訊員 朱娜 黃曉旭

綠色圍擋高高豎起、實名制通道專人值守、車輛進出高壓沖洗、淤泥處理全自動化、尾水達標統一排放……

在武漢市黃陂區後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現場,武漢市政的精兵強將深入貫徹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實踐要求,在落實安全生產與文明施工中打出“組合拳”,連續四個月被評為武漢市建設工地文明施工“流動紅旗”專案,樹起水環境治理標杆。

全自動化處理淤泥,武漢黃陂後湖年底衝刺50萬立方米清淤目標

綠色施工

降低對周邊環境影響

黃陂區後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二期)治理範圍主要為約14。5千米的南岸線,西起佳海都市工業園,東止灄口中學。

12月9日,極目新聞記者在該專案1號固化場看到,湖底清淤採取環保絞吸船,將湖底淤泥以泥漿形式運輸至固化場的調節池,經三級沉澱後,將淤泥輸送至儲存罐中加入藥劑攪拌,再透過管道泵送至壓濾機,製成泥餅外運,尾水經一體化處理達標後排放。

全自動化處理淤泥,武漢黃陂後湖年底衝刺50萬立方米清淤目標

“整個過程中,除了在調節池沉澱,其他環節泥漿處理都是全封閉式的。”施工方武漢市市政機施工公司專案總工熊俊豪介紹,“全封閉+自動化”處理的工廠模式,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兼顧了綠色施工要求。為此,專案投入100多萬元用於文明環保施工工藝裝置的升級和運用。

熊俊豪告訴記者,清淤施工不僅僅是絞吸船開進去把淤泥吸出來就完成了,這個過程中如何減少清淤對水質的影響,也是他們的重要研究課題。為此,專案團隊積極與高校合作,學習沿海城市治水經驗,在後湖進行現場圍隔試驗,對水體等進行檢測,優選出符合後湖的藥劑配比、投放方式,快速消除清淤對水質的影響。

智慧平臺

實現全過程監管

各個工區施工環保絞吸船工作狀態如何、壓濾機廠房生產現場如何、南岸線水質有何變化……這一系列問題,在專案部搭建的智慧工地系統平臺上都可以找到答案。

專案負責人夏博介紹,利用集團智慧工地系統平臺,實現了專案展示、影片監控指揮、實名制監控資訊採集等功能,並在此基礎上,增加專案特色資料。例如,透過對清淤船智慧化改造,不僅可實時影片監測清淤船整體情況,還可透過船身定位系統,分析清淤位置和移動軌跡路線;運用海洋測繪清淤軟體,實時監測清淤船刀頭位置和清淤面積;為更精準瞭解湖泊底泥情況,專案引入水下聲吶無人測量船定期測量,實時反應清淤實際方量。

“我們還在平臺上搭建了水質環境監測系統,可透過實時資料瞭解後湖水質情況。”夏博介紹,目前佳海示範區與岱黃示範區均已實現同步監測,進一步助力專案水生態修復工程的開展。

黨建引領

讓民心工程落到實處

每一處細節,每一次提升,都承載著該專案團隊的決心——讓這19。15平方千米範圍的水域水質達到Ⅲ類管理目標,將民心工程建設落到實處,真正讓老百姓滿意。

據悉,專案開工前,面對專案的複雜性和環境改善形勢的嚴峻性,承建方武漢盤龍水務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經過反覆論證、斟酌、溝通、協調,排除各種困難,最終推動該專案順利啟動。

今年5月正式開工後,承建方與施工方積極貫徹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實踐要求,開啟“黨建+專案”模式,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辦實事、解難題、促發展的實際行動中。

全自動化處理淤泥,武漢黃陂後湖年底衝刺50萬立方米清淤目標

專案部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示範崗作用,保障專案建設順利推進,並於今年7月到10月連續4次獲評武漢市建設工地文明施工市、區“流動紅旗”單位。

目前,專案部正在全力衝刺年底完成清淤50萬立方米的目標。與此同時,2號固化場也將於年內建成,屆時將極大提升剩下約50萬立方米淤泥的清淤速度。未來將結合水生態修復工程,形成後湖穩定的水生態空間,打造岸線治理樣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