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柿子林:園子一座連一座,柿子樹株株相接,風景太迷人

原題:《難忘的家鄉柿林 | 趙紹文》

“霞光柿子掛枝頭,風吹搖曳醉晚秋。味正甘甜蜂蜜意,老翁捋須解鄉愁。”這首詩寫出了柿子的甘甜妙美及品嚐柿子後的愉悅。讀此詩我感同深受,不禁回想起先前家鄉柿林的醉人美景。

1

家鄉​柿子林:園子一座連一座,柿子樹株株相接,風景太迷人

我的家鄉在博愛縣城東的倒槐樹村,改革開放前是全縣聞名遐邇的柿鄉。後因企業用地、批劃宅基地、環境汙染、管理缺失等多種原因,柿子樹被陸續砍伐殆盡。

那個時侯,出村的田野裡,到處都是柿子樹,蒼蒼莽莽,氣勢非凡,美觀極了。俟現在,那可是難得的“柿子生態景觀園”,創個國家級五A景區穩拿。

家鄉人為了耕作和出工指向方便,為每片田地都起了名子,挨河的就叫“河沿地”;臨橋的則稱“小橋地”;離石堆近的就喊“石堆地”。記得村子南邊有兩個高冢,每個至少有二間屋子的空間大小,這片地就被叫作“冢地”。這也是一種農耕文化吧。

家鄉人把柿林稱作柿園,每片地都要有幾個柿園,每個柿園都有幾十株柿子樹。順著出村的黃泥小徑徐徐前行,放眼望去,柿子園園園相通,園內的柿子樹株株相接。這些樹大都有上百甚至數百年的樹齡。其深褐色、皴裂的主幹一人難以合抱。淡赭色的枝幹伸長自如、穿插有序,猶顯太極神韻。樹冠婆娑,如帳似蓋,大者有近百平米。

家鄉的柿子樹,猶如一部大書,讀之品之,頗具滄桑。她承載著世代鄉親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維繫著我身上沉重、絢爛的年輪,以及夢繞魂牽、難以割捨的赤子情懷。

柿子樹,被人稱作“鐵桿莊稼”。她耐乾旱、抗貧瘠,免疫力強。愈是缺雨少水的年景,其掛果愈多,產量愈高。她是天地精靈之凝結,上蒼賜愛之天使,父老鄉親稟性之化身。其不像楊柳那樣爭春奪名善展風流,厭惡桃杏花枝招展媚態輕佻,沉穩自重,默默面對命運中的災難與苦坎,堅韌地在泥濘中跋涉前行。

曾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蟲害肆虐,旱澇頻發,莊稼欠收,經濟凋敝,鄉親們缺錢少糧饑荒難耐,是柿子幫了大忙。人們把樹上掉落的青柿子撿起切成片狀,和經米糠攪拌過的爛柿子分別曬乾,將這些幹柿片子和糠柿疙瘩用火炒熟,用碾子碾成面,紅紅的俗稱“炒麵”,以此用來充飢。把成熟的硬柿子加工成“漤柿”和又軟又紅的“烘柿”,挑拉到縣城和市裡出售。一季柿子能收入三二十餘元便慨當大幸。當時是人民公社的大集體體制,割資本主義尾巴,不準私人搞營銷,必頂持有村委開具的社員自產自銷證明方可外出銷售。待換得幾個錢來,用作購買食鹽和日常家銷之用。生活上的醬油、食用油等物品是很多農家享用不起而不敢奢望的。是柿子助力鄉親們走出低谷、度過難關的。

柿子樹,可謂救命之樹、大德之樹。作為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有誰能忘記她呢?有誰敢忘了她呢?

2

家鄉​柿子林:園子一座連一座,柿子樹株株相接,風景太迷人

“萬綠叢中點嫩黃,玉潤淡雅花自芳。猶待秋高層林染,滿株紅果映寒霜。”家鄉當年的柿林美景,分外妖燒。用博愛方言表述,叫作“真囊氣”(美觀好看),那種華滋渾厚、大氣淋漓的美,令人陶醉。

初春,當滿眼的綠色潮汐般地湧來,瀰漫天地之間時,柿子樹卻保持著難得的矜持,仍是本色素妝,不嬌飾,不爭寵,不趕時髦,不事張揚。待桃李花謝繽紛落盡,她才冒出貓耳朵似的黃綠色嫩芽。遠遠望去如霧鎖春山、靄蘊祥園,一派生機。那些綻放其間的柿花兒,方方正正,小巧玲瓏,銀戒指似的,像星星閃閃爍爍,猶眼晴含情脈脈。放蜂人在柿林邊擺了一長溜的蜂箱子,不計其數的蜜蜂錚錚嗡嗡,在柿子樹的枝梢間飛來飛去,忙忙碌碌釆著柿花蜜。掉落在地上的柿花,晶瑩剔透,潔白如玉,似一地碎銀,賞心悅目。小朋友們從麥田裡掐一根長長的翠綠色麥杆,把柿花穿成一串,愉快地把玩著。女孩子紮成項鍊戴在頸上,男孩子做成花環罩在頭頂,風姿綽約,彰顯著農家子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俟夏季,柿子樹羽豐翼滿,一園一園的翁蔥鬱勃,如碧波海浪層迭交錯。手掌大的葉子油光閃亮、密密匝匝,投下濃郁的陰涼。陽光從樹的罅隙中照下來,流光溢彩;涼風從身上吹過去,令人心神怡然,柿園真可謂天然氧吧。那種涼爽、清新、暢快,是現代空調屋難以比擬的。

柿樹多壽葉多陰,樹無鳥巢無蠹根。夏日酷暑,不論是田間勞作的小憩,還是中午的吃飯、歇晌,鄉親們都習慣在柿樹下納涼解困、聚堆噴空。大人小孩或席地而坐,或鋪一條高粱秸皮席子躺在上面,或仰臥在柳圈椅子上,話“三國”,道“水滸”,聆聽長者們談古論今,講村子裡的舊聞新趣,消解天日,自得其樂。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柿子步入成熟期,先是由青變黃,又由黃變紅。人們把又紅又軟、熟透的柿子叫作烘柿。俗話說:“七月十五水茬烘,八月十五老來烘。”所謂“水茬烘”,指的是這月份的雨水相對較多,那些被蟲蛀過的青柿子,下一場雨就會變紅變軟,看上去像是熟了,其實是一種帶病夭折的柿子。這種烘柿子因生長期不足皮厚肉薄,口感滋味較差,人們多用其做柿子醋。所謂“老來烘”,則指的是生長期滿,已經成熟可以摘食的烘柿子。其實過了重陽節,掛在樹上的烘柿才最有滋味。

大集體年代的柿子樹,生產隊以自留樹的形式以人口多少分給社員各戶,每戶少則二三株,多則十多株。收柿子時,各家老少全出動,有舉著青蔥般的竹夾子,站在地上採擷的;有倚在樹的杈股間,將身邊稠密的柿子用手摘滿籮筐往下卸的;有坐在樹下摘去果枝上的樹葉,往筐子裡擺放柿子的。人們肩挑車拉籃子扛,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時至深秋,柿林紅葉欲燃,粲果閃爍,季節把柿樹雕刻成火的形象,每一株柿樹就是一盞大火把,光鮮照人。一陣蕭瑟的秋風吹來,殷紅的柿葉從樹上飄落,像翩翩起舞的蝴蝶親偎大地,未免使人產生一種難掩的惆悵。但那掛滿枝頭紅彤彤的柿果,如繁星空明,又給人帶來堅實的希望。

待寒流襲來以至數九寒天,柿子樹以其壯實的身軀展示著自我,珊瑚般的枝椏鐵骨崢嶸,舉起千萬隻手臂擁抱著太陽。她們在風雪中放喉,在曠野中灑脫,演繹著一曲激情四射、奮發向上的生命之歌!

3

家鄉​柿子林:園子一座連一座,柿子樹株株相接,風景太迷人

“望斷秋風粲樹紛,摘時捏揀判柔分。有緣吸口瓊漿汁,饞了神仙醉老君。”柿子,是上蒼賜於人的聖果。品嚐柿子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審美。

吃柿子,最新鮮、最甜蜜的當數從樹上剛摘下來的“烘柿”。在柿子樹的向陽杪頭,家鄉人稱之為“飄梢”,總有一些柿子嶄露頭角,彤紅彤紅的先期成熟。站在樹的外圍向上望去,紅燈籠似的閃著光亮。定睛再看,細嫩俊俏,綿軟欲滴,引人垂涎。這樣的柿子被人稱為“金不登”。這種說法有二層含意:一是讚美柿子的顏值及甜蜜,二是指這樣的柿子,人在樹上直接用手很難摘到,想摘到只有藉助工具,徒手冒險去摘有風險,不建議登採。

美柿如此多嬌,引無數少年競折腰。“走,咱們一塊去柿園吃烘柿去。”這是家鄉人在柿子成熟時節見面的口頭禪。特別是那些孩子們,初生之犢不怕虎,不知天高他厚,也不憑藉竹夾杆等任何摘柿工具,像猿猴一樣三下二下就爬到了樹的至高處。儘管高處不勝寒,但他們還是決意要追到那枚難以企及的“柿仙(金不登)”,為此也就再所不惜了。上攀樹枝下踩股杈,小心翼翼地向“柿仙”靠攏。下邊的小夥伴們喊:“不敢再往前走了!”上邊說:“沒事,我有輕功!”胳膊短手挨不著,就折一樹鉤往前探,小心翼翼地把“柿仙”連同枝葉拉扯過來,然後再想辦法把果摘下。看著到手的美柿,心裡高興得像朵花兒一樣燦爛。這樣的顛峰吃柿子風險太大。也有不少人未追到“柿仙”,吃不上“金不登”,自己就先“不登”了,從樹上掉下來,因此摔斷胳膊折斷腿的不乏其人。其時,大人們在收工之時,孩子們在放學後和星期天,都會去自家的自留樹上摘一些烘柿,放在家裡隨時食用。

吃柿子的方式很多,也有為追求“口感”,吃去澀後的脆柿子的。家鄉的柿子有八月黃、火罐、水柿、圍脖、軟棗等幾個品種,其中尤以八月黃居多。人們逃選一些個大、飽滿、橙黃的八月黃硬柿子,放在陶製的盆罐裡,加些溫水以漫過柿子為宜,蓋上蓋子,煨在煤火邊。俟二個晝夜,柿子的澀味即可去掉。這樣做成的柿子俗稱“漤柿”,吃起來棒棒的爽脆可口,特招年輕人喜歡。

柿子在帶給人們美味、飽食、健康的同時,也給人以聰慧、活力和強健。那個時候,小朋友們跑在野外如麋鹿,爬到樹上似猿猱,赤腳露蹄不穿鞋,抓魚摸蟹掏鳥蛋,村子裡近千株的柿子樹,沒有未攀爬過的。正是這些經歷,成就了他們的好體魄和大膽敢闖的精神特質。這種素質,是不少現在的孩子所難以具備的。

4

家鄉​柿子林:園子一座連一座,柿子樹株株相接,風景太迷人

賣柿子是柿農的一項重要經濟活動。柿子的收入,是農戶一年生活不可或缺的資金來項。

每年農曆八月後半月,鄉親們便開始張羅收穫和銷售柿子。因家裡用錢急,再加上上市早,柿子售價相對較高,多數人家都想把柿子趕早賣掉。做柿餅費工誤時,還得有好天氣幫忙,很少有人加工柿餅的。他們多是把已經成熟、黃裡透著淺青的硬柿子去澀、催紅、催軟,變成“烘柿”,然後再到市場變現。這個過程叫烘“烘柿”。這是家鄉人的一個發明。

在我記憶中,烘“烘柿”有用梨子烘的,就是把硬柿子放在陶缸裡,梨子按和柿子一定的重量比,分層放在柿子中間,用泥巴封好缸口,十天後柿子即被梨的氣味烘透去澀,變軟變紅。這種方法因買梨代價高,催紅時間長,後被火烘法所取代。

“火烘法”,即在地上挖一個像甕子一樣的土窯,大約容二百多斤柿子的空間。在窯的旁邊挖一小方池,池的長、寬、深度分別為30、20、25公分許。用一小孔打通小池和土窯。然後,輕輕地把硬柿子放進窯裡,封好窯口。取家鄉麥場裡麥秸草,放在小池裡點燃燒火,並用力將火透過小孔扇到窯子裡。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至少要燒五分鐘,燒過後用一石板把小池封好,以免熱氣洩失。經過五六天,柿子就被煙火去澀烘軟變紅。出窯的柿子潤紅皮薄,上面蒙了一層透明面膜,分外新鮮、搶眼。人們把他們齊整地碼在竹簍和竹篩子裡,院子裡散發著烘柿濃郁的甜香味兒。

家鄉距焦作市區十五公里,鄉親們多數習慣用架子車拉著和腳踏車帶著柿子到市區銷售。是時,村子裡異常熱鬧,夜裡三、四點鐘,街巷裡就有不少走動的腳步聲和“起床了”、“出發了”等相互告知、照應的說話聲。接著,一輛輛車子碾過凹凸不平的衚衕小街,“咕咚咚”、“咕咚咚”地走出村外,消失在漆黑的夜幕中。

通往焦作市區的道路雖屬省道,但仍是沙石土路。路上,不時可以聽到“叮鈴—、叮鈴—”的鈴當聲,接著便依稀看到幾輛大牲畜拉著的馬車從身邊緩緩駛過,車杆上都掛著一盞光線微弱的馬燈。向東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焦作礦區一大片閃閃爍爍、明亮的燈光,由此得到些許短暫的視覺享受。

在市區穿街走巷,不時可以聽到鄉親們“賣柿子—、賣柿子—”的吆喝聲,和看到他們來去匆匆的身影。每天,村子裡到市裡賣柿子的車子至少也有二三十輛。一天下來,一輛車子能售出二百斤柿子,進帳三二十元,可謂一大幸事。

為讓柿子賣個好價錢,鄉親們費盡心機和周折,有的以火車貨運的方式,把柿子運到遠的一些城市去銷售,跑長治、洛陽、鄭州的都有。但這也是幾多歡喜幾多愁,關鍵是看運氣和腳步了。

過去的事情難忘懷。一晃半個世紀過去了,那些清冷的的夜晚,叮噹的的鈴聲,迷人的礦燈,穿越時空,仍不時地敲擊我心靈的窗戶,使人難以平靜。

5

家鄉​柿子林:園子一座連一座,柿子樹株株相接,風景太迷人

當年,城裡人路過我的家鄉時,往往會說:“喝你們幾個柿子行嗎?”村裡人會告訴他們:“隨便吃,只是上樹要小心,別掉下來。”小朋友們對此倍感驚訝:“他們怎麼把吃柿子說成喝呢?”殊不知,這些人真的是喝柿子,即把裡面的果汁喝掉,把柿皮扔下。其實柿子最甜蜜、最耐嚼且最有滋味的還是它的皮子。

上樹吃柿子也有學問。柿子分三六九等,會選擇,你能吃到極品柿子。否則就差了口福。顏值最高、最可口的當數那些“金不登”了。這在前邊已經敘過,不再贅述。

其次是“面甕”,額值也不低,堪可與“金不登”相媲美,只是沒有其那麼俊俏、靈秀。“面甕”體態豐盈,身披大紅,面頤飽滿且有些白色小細紋,食之肉厚甘醇。如果把“金不蹬”比作楚楚動人的凌波仙子,那“面甕”就是風度翩翩的大家閨秀,或曰美柿中“領導者”。

其三是“鐵皮”。鐵皮烘柿,指的是在生長期間因受外傷而落下面痂的柿子。痂子多佔其表面小半。“人不可貌相”,你可不要小瞧這樣的烘柿,其實它的痂皮、果汁吃起來格外甘甜,愈咀嚼愈有味道。

其四是“老鴰掉”。說起“老鴰掉”,不禁想起當年經常看到的一種奇特景象。成千上萬只俗稱“寒鴉”的鳥兒,重陽節過後,黑壓壓一大片。“呀—呀—”的聲音如滔喧浪鳴,從西北的山西省那邊飛過來,向東南面鄰縣武陟的方向飛去。是因為太行山的清寒而下山覓食,還是候鳥遷徙不得而知。小朋友們看到此景,都會放下手中的玩物,驚歎地跳起來,大聲地呼喊著:“寒鴉寒鴉上武陟,叨些花生讓我吃。”這是因為武陟縣大片的沙土地種植花生較多,家鄉人口口相傳形成的童謠。這是一幅多麼生動有趣的呼鴉圖啊!孩子們寄希望於鳥兒覓食,回來給自己捎一些好吃的食物,也正是那個時侯農村生活清苦的寫照。這些鳥兒飛到我的家鄉,往往也會倏地踅下來,喳喳呀呀呀地落到柿子樹上,啄食成熟的和準成熟的柿子。待它們飛走後,樹上的烘柿子大多千瘡百孔、爛爛嚓嚓。那些被叨傷的柿子傷口結痂痊癒,就成了“老鴰掉”。被稱為“老鴰掉”的烘柿子果肉很少,大都是被果膠凝結的柿皮,但這樣的柿子吃起來口感勁遒、甘甜如飴、津津有味。

其五是“平不塌”。這指的是很一般的烘柿。有前幾種柿子在,人們是不吃“平不塌”的,因其外觀、甜度、味道略遜一籌,不太討人待見。

其六是“死皮烘”。這樣的烘柿,更少有人吃。其就像早產兒一樣未發育完全,個頭不大,表皮生硬,且有稜角,“死皮烘”大多是自生自滅。

柿子就像人生,雖然共同生長在一株樹上,但命運卻迥異有別,人氣指數差別也大。但話又說回來,十個指頭有長短,它們各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命際遇。靚柿盈眼,遭人啖之;稗柿隱枝,一生平安。所以,難評優劣。

以上所謂,只是“八月黃”柿子的一些特點。家鄉另外幾個品種的烘柿子也各具特色。水柿子吃起來猶如果凍,美滋極了。“火罐”柿子,烘透了真是一罐糖水,涼甜沁人。“軟棗”樹是柿子樹的嫁接母樹,因其結的果實大如冬棗而得名。村子裡這樣的樹難有幾株。人們習慣把一嘟嚕一嘟嚕成熟的軟棗柿兒帶枝折下來,然後去掉葉子把它們捆成把,掛在屋簷下,待經霜直至隆冬時節,其顏色變得紫黛,柿果變軟時,摘下嚐鮮,其味道美不可言。

柿林牽著我的夢,柿子親過我的臉,柿花小巧令人羨,柿葉化泥滋春豔,可以說,這些都是我的最愛。

6

家鄉​柿子林:園子一座連一座,柿子樹株株相接,風景太迷人

柿園可謂是孩子們的樂園。

下午放學後,孩子們習慣把書包往家裡一扔,像小鹿一樣跑了出去,三五結伴,去野外的柿園玩耍。秋天的田野裡,天高雲淡,“人”字形的雁陣從空中飛過,“依—咕—”、“依—咕—”的雁鳴聲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孩子們站在田埂上,仰著頭痴痴地看著,直至那些小點點在雲天消失作罷。他們好像不忍心秋意就這樣匆匆離去,幾分惆悵在秋風中徜徉著。

此時,園子裡的柿子葉全紅了,紅得滿腔熱血,紅得一地赤誠,紅得感人肺腑。一場西北風過後,地面上鋪了一層厚厚的紅毯子。孩子們這下可著了迷,折一根細長的柿枝,把殷紅油亮的葉子碼著紮起來,頗有成就感地提著秋天的禮物,帶回家裡給大人看:“媽媽,你看我從地裡撿來的金元寶多好呀!”本想會受到表揚,沒想到卻遭到大人們的一頓臭罵:“叫你去拾柴禾,你不聽話,今天不要吃飯,就吃你的元寶吧!”孩子們的童趣和大人們的憂怨撞了個正著。

此外,攤柿餅也是孩子們好玩的一個遊戲。他們帶著小鏟子、火柴、殘碗底出來,在道路旁或田埂上壘火著灶。先是用小鏟子挖個小圓坑作火爐,在其側面開一吹火道。然後把撿來的草莖和幹柿枝放在爐裡點燃,並用嘴向爐裡吹風。待爐裡的火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把碗底反過來作鍋釜,盛上柿肉柿汁放在火爐上炙燉,等碗底的餅料冒氣、沸動、稠滯時,柿餅——這一純天然的野餐即大功告成。這吋,每個人都要嚐嚐鮮,有用兩根小柿枝夾著吃的,有用柿葉鏟著吃的,好不痛快!再看孩子們的模樣,腮幫上抹著炭黑,嘴巴上沾著柿紅,真成了一個小花臉。其時,人們去地幹活,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們野炊後留下的一攤子狼藉。

仲春時節,柿園青綠,細細的春風拂面不寒,這正是孩子們掰柴禾的好時節。他們帶著繩子來到柿園,上到樹上小眼睛東瞅瞅西看看,哪個枝幹未發芽,便是他們要找的“獵物”。先是用手掰掰扒扒吃吃勁,能掰掉扒掉的就“咔嚓”一聲讓它隨即落地。掰扒不掉的就用繩子一頭拴住梢頭,另一頭扔到地上,然後迅急下到樹下猛拉,拉不折的就學老公公拔蘿蔔的樣子相互幫忙,這樣收穫的都是些“大傢伙”。成績顯著的回到家裡會受到大人們的獎勵,到頓吃飯熟紅薯由二塊變為三塊,窩窩頭由一個增至二個。在田野裡玩累了,耍膩了,就坐在樹杈上休息一會兒,或者在樹下以柿子作棋子比比棋藝,或者到樹上玩一種叫“摸柿猴”的遊戲等等。柿林,帶給孩子們的樂趣太多了。

如今的家鄉,已聞不到半星柿香。柿子園開發成了工業園,當年的孩子已成翁嫗,其孩子的孩子們,對家鄉當年的柿林美景可謂知之甚少,甚或一片空白。我真想在他們心靈的空地上多植幾株柿子樹,讓他們看看聖潔的柿花漫天飛舞,金色的柿果燦爛輝煌。徹底斬斷霧霾妖魔,去擁抱那盪漾在家鄉柿林中的嫋嫋柿香。

作者簡介

趙紹文、50後,網名“山水之間”,從事機關工作多年,對文學、書畫根植深情。退休之後,南山種豆,北嶺採風,溪沙浣夢,著有《耕夢》速寫採風集一書,所寫散文、隨筆、小說散見多家報刊及網路平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