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找虎|虎落“平陽” 最後的印支虎命途多舛

“印支虎?我多少年不研究這個了,你們要是想寫東北虎我還能幫上一點。”馮利民這樣回覆《北京青年報》,他頓了頓深吸口氣慢慢說,“印支虎後來再也沒有找到,再也沒有找到。”

15年前,馮利民在北京師範大學師從張立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西雙版納拍攝到了我國第一張野生印支虎活體照片。那時的他躊躇滿志,在接受採訪時還難掩發現虎蹤的激動,自己在拿到照片時“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印支虎,活的,野生的!”他的博士課題即是野生印支虎,在談到未來時,他脫口而出:“畢業後,就是繼續研究印支虎等野生老虎”。

15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是北京師範大學虎豹研究團隊野外工作負責人,成為虎類研究的權威,與團隊共同努力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實時監測系統。但再次提及印支虎,回憶起十餘年前西雙版納雨林的驚鴻一瞥,卻只能無奈嘆息“能有的研究也就是十多年前那些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印支虎,不思量,亦難忘。

虎年找虎|虎落“平陽” 最後的印支虎命途多舛

最後一次有據可查的直面印支虎

2002年廣西寧明縣桐棉鄉。

剛剛給學生上完課的小學教師黃俊生獨自走在回家路上,抬眼便望見一群人奔下山,尖叫聲叫嚷聲翻湧而來。

發現慌慌張張跑下山的竟是自己熟悉的村民,黃俊生連忙詢問狀況。有的人扭頭看了一眼又向前跑去,有的人體力不支大口喘著粗氣放慢步伐,最後終於有確定自己安全的村民帶著後怕與興奮,將原委告訴了黃俊生。

這三十多個村民上山採樹脂時,忽聽到巨大的咆哮聲,離自己不過百米,聲源處正是一隻上躥下跳的大老虎。黑黃相間、體型龐大的老虎嚇得山上吃草的牛群四處奔散,落荒而逃,也逼得村民連忙躲到大樹上。直到老虎離去,村民才一路狂奔下山。

廣西是難得的“一山能容二虎”之地,印支虎與華南虎均曾於此現身。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此處曾是印支虎安居的沃土。黃俊生告訴《北京青年報》,在自己小時候也曾見過老虎,村民與虎狹路相逢的例子彼時並不少見。就在黃俊生同村村民遇到老虎前不久,野生動物專家莫運明剛剛在十萬大山考察發現印支虎足印,而此次遇虎地點恰恰在十萬大山邊緣。分析後,他認為村民發現的老虎正是野生印支虎。

此次,是近些年來印支虎最後一次在眾人面前展示萬獸之王的凜凜威風。

最後一張野外拍攝的印支虎照片

2006年西雙版納尚勇子保護區熱帶雨林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西雙版納存在印支虎的訊息讓北京師範大學張立教授與其團隊無比興奮。調查小組移師西雙版納,希望能拍攝到傳說中的珍貴“大貓”。

彼時的熱帶雨林氣候潮溼悶熱,頭頂上懸著枝條,纏在樹上分不清是藤蔓還是蛇形。不經意便從頭頂樹葉墜下的蜘蛛、稍不留神就在手背咬起一排細細紅包的蚊子,還有咬人的螞蟻、螞蟥……進雨林之前,團隊成員往身上搽了一些防止蚊蟲叮咬的藥水,但依舊嚐了不少苦頭。

“在雨林裡,衣褲鞋襪總是溼的,分不清是雨水、河水,還是露水、汗水。不換衣不洗澡,一待就是幾天。”馮利民教授回憶起當年的雨林拍攝,當時團隊對於印支虎的考察主要以搜尋糞便、足印為主,根據虎蹤架設紅外線感性相機捕捉其身影。

2007年5月初,馮利民與研究人員、巡護人員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內的尚勇子保護區巡山,夜晚就在山中安營紮寨,巡護員忽然在距營地幾百米處發現了老虎足印。馮利民便在足印附近的樹幹上安置紅外線感應相機,相機對準足印旁的小溪,他想老虎可能還會回此處飲水。

接下來的幾天,馮利民的心情在緊張與期待中反覆,直到一張黃黑條紋的貓科動物圖片清晰地映入眼中。他先是怔愣,而後再三盯著這張照片確認,一顆心激動地快要蹦出來。他奪門而出將訊息告訴導師張立教授,照片迅速傳遞給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雲南省林業廳,傳遞給千千萬萬虎迷。

一時之間印支虎成了我國野生動物科學研究的一大榮耀。

那時的虎迷們都以為這是我國印支虎研究的開始,稱其為“中國第一張活體野生印支虎照片”。卻未想到十餘年轉瞬即逝,這張照片的稱呼漸漸成為了“唯一”與“最後一張”。

最後一具死於非命的印支虎屍骸

2009年2月,兩個抓石蚌的村民悄悄來到西雙版納尚勇子自然保護區。

勐納縣曼納傘村村民康萬年和鄰居高祖橋走了11公里山路,進入了保護區的核心區域。除了帶著捕獲石蚌的工具外,康萬年還用布包了一杆被拆卸開的單管獵槍,在進山後立刻組裝。

兩人帶著大半袋石蚌正欲返回時,河對面突然傳來一聲低吼,一雙發光的眼睛在暗處晃動。常年捕獵的康萬年下意識扣動了獵槍的扳機,躲在草叢裡的動物伴著槍聲嚎叫著躥出草叢,順著河岸跑了30米後再沒了動靜。

時間彷彿停滯了片刻,兩人相顧無言抽了根菸壓壓驚後才敢上前檢視。入目的竟是一隻頸部中槍死亡的老虎,溫熱的鮮血從傷口順著河灘往下流淌。兩位村民不敢聲張,悄悄回到了村裡。

第二天上午10點,康萬年、高祖橋、連同妻子鄰居共同帶著刀,揹著砧板、揹簍上山尋找昨日被打死的老虎。虎肉和虎骨被村民分裝在5個筐裡,虎皮和內臟則就地挖坑掩埋在河灘邊上。

回到村裡以後,村民們架起5口大鐵鍋,全村老少洋溢在分食虎肉的刺激與興奮中。有的村民想要滋補大快朵頤,有的嫌不好吃將虎肉餵狗餵豬,整整一天,這隻老虎的肉終於被村民們解決了。

後來不久,康萬年獵殺老虎一案案發。2009年12月21日,康萬年等人被一審判決。康萬年由於獵殺珍稀動物,非法持有槍支等數罪併罰獲刑12年,罰金10萬元,賠償經濟損失48萬元;高祖橋因掩飾、隱瞞犯罪被判4年,判處罰金2萬元,楊建明等參與分吃、售賣虎肉、虎骨的人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判處罰金1萬元。

虎年找虎|虎落“平陽” 最後的印支虎命途多舛

康萬年的辯護律師傅啟斌談起這件在輿論憤怒的聲討中代理的獵殺老虎案時,他只笑笑說,“這是法律援助,我不能拒絕,這都是沒辦法的事”。

這些年來,傅啟斌律師不止代理了這一件人與野生動物衝突的案件。康萬年的親屬曾被大象踩死,其父親被黑熊抓傷,但卻只在大象踩死人的問題上獲得了600元的補償。一審判決康萬年累計賠償58萬元,遠遠超出了他的實際賠付能力,也違背了審理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酌情賠償原則,他認為此處有上訴空間。面對“打虎英雄”與“戕害國寶”的爭論,傅律師猶豫再三,最終說到“每個案子背後都是複雜的,律師的正義在於為當事人爭取”。

康萬年今已刑滿釋放,重新回到村中務農,只是當人提起老虎時他會下意識緊張,村裡人也默契地對虎三緘其口。

最後一隻僅有蹤跡的“隱身”印支虎

2007年馮利民教授拍攝的印支虎照片與康萬年殺虎地點一致,“中國最後一隻印支虎”被槍殺吃掉的說法不脛而走。

時任尚勇子自然保護區管理所所長王利繁認為,多年的痕跡追蹤確定,尚勇子自然保護區內至少有兩隻印支虎存在。馮利民博士也堅稱“雲南印支虎不可能就此滅絕”,但專家們的說法卻並不能讓虎迷們信服。

2009年6月距離大臭水村幾十公里外的大廣鄉辦廠村村民尋牛事件,為最後一隻印支虎的爭論帶來轉機。

村民李文春20頭牛中的一頭3歲母牛怎麼找也找不到了,將近一萬塊的牛對村民來說不是小數目。於是李文春一大早約上董家明、胡正才幾個朋友,七人帶著護身刀具上山搜尋。沿著經常放牛的山中來回尋找,卻在山路旁的草叢中發現一堆白骨。牛頭骨旁赫然就是李文春親手為自家牛繫上的鈴鐺。

“牛是不是被老虎吃了?”巡護隊隊員來到現場勘探,卻因足跡已經模糊,雨水沖刷掉氣味而不能確定,初步認定為印支虎。

本以為又是白忙一場,孰料峰迴路轉,8月4日巡護隊員竟在密林深處發現了圓圓地印在潮溼泥土上的新鮮腳印。大家立即給腳印做石膏拓片,經過專家分析,確定為一隻成年印支虎。此時,壓在眾多虎迷心上的一塊巨石卸下,西雙版納還有印支虎。

但新的迷茫與空虛又浮上心頭,印支虎到底在哪裡啊?

2012年雲南芒市,來自雲南8個自然保護區的40多名調查員齊聚於此為大規模的“搜虎”接受培訓。

在“雲南省印支虎調查暨貓科動物保護與監測技術培訓班”中,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專家向他們講授了野生動物調查監測技術、社會調查資料蒐集、紅外照相機使用方法等內容。這一年,在國家林業局和雲南省林業廳自然保護處的支援和推動下,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印支虎種群及棲息地監測和調查方面開展緊密合作。

由北京林業大學的時坤教授帶隊開展“中國印支虎種群棲息地調查”,針對西雙版納、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等印支虎分佈熱點地區,以及黃連山、銅壁關、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等印支虎的歷史分佈區進行調查。眾人希望能夠透過此次調查確定印支虎的數量、主要分佈地點、利用哪些基地、食物鏈是否完整、受人類活動影響如何等情況。希望根據印支虎分佈、活動規律及生活習性,對未來西雙版納區域印支虎保護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培訓班之後,各個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監測相繼啟動。“搜虎隊”百般努力與嘗試下,終於發現了驚喜。班老新寨那榮山一帶主持佈設的紅外線照相機拍攝到了金錢豹,這是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在野外拍攝到的第一張金錢豹照片。

如今的保護區,禁槍禁獵力度不斷加大,各個子保護區內每天都有巡護員、森林公安進行著保護野生動物的工作。當地也積極探索各種途徑減少野生動物造成的危害:採取主動防範工程;扶持受野生動物侵害較重的村寨發展種植業;向農戶提供補助資金;開展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改造,透過資金扶持幫助群眾發展清潔能源建設減少群眾因燒柴需要而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還推廣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村民從保險中得到的補償逐年增加,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也隨之增強。儘可能不讓“康萬年”事件重演。

跨境保護不斷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加強,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為棲息於這一區域的野生動物提供了安全的遷徙走廊。

尋找印支虎,就好像尋親家庭在尋找走失的孩子,即便周圍有人說“他(它)已經不在了”,但仍然會熱切盼望著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現。

只是印支虎卻銷聲匿跡,始終沒有回來。

實習生 劉曌元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子淵

編輯/葉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