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獻陵門可羅雀,李世民昭陵遊人如織,李世民抹不去的歷史汙點

半杯清茶,一部歷史,笑看往事風雲,坐觀天下大事。

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長眠於三秦大地。唐高祖李淵的獻陵,每天門可羅雀,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每天遊人如織。唐高祖李淵的獻陵,遠望就是一個普通的封土堆。周圍是一望無際的莊稼地,沒有氣勢恢宏的石刻。這跟大唐帝國的盛名相比,一代開國君主的陵墓,實在寒磣。似乎人們已經淡忘了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英雄了。

李淵獻陵門可羅雀,李世民昭陵遊人如織,李世民抹不去的歷史汙點

再看李世民的昭陵,遠望就高聳突兀,松柏深深。雖然周圍也是一望無際的莊稼地。但筆直的大道,寬闊的廣場,巍峨的牌坊,栩栩如生的昭陵六駿,雕樑畫棟, 氣勢恢宏,美不勝收。至唐以來風水家皆認為,這是最好的風水帝陵。

李淵獻陵門可羅雀,李世民昭陵遊人如織,李世民抹不去的歷史汙點

唐高祖李淵是大唐的開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二代君主,兩人死後的墓葬規制為何相去甚遠?而現在,兩個墓地每天的遊人也大不相同。李淵獻陵遊人稀少,李世民昭陵卻熙熙攘攘。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這與李淵的遺囑和李世民一生繞不過去的歷史汙點有關。

李淵獻陵門可羅雀,李世民昭陵遊人如織,李世民抹不去的歷史汙點

李世民在大唐建立過程中的確光芒四射,功蓋寰宇,他有足夠的資本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終於以不光彩的手段當上了皇帝。李淵呢,則心灰意冷,終於想明白了,祥位給了李世民,自己享清福去了。晚年生育能力開掛,還給唐太宗李世民添了一二十位小兄弟,小妹妹。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還求什麼呢?李淵臨死前,要求薄葬。死後,唐太宗薄葬了這位開國皇帝老爹。而今大家看到的獻陵,當然觀賞性不如唐太宗昭陵了。因為唐太宗死後,人們不再提倡薄葬,故唐太宗的墓氣勢恢宏。李淵真是一位英雄蓋世,體恤民情的好開國皇帝。

李淵獻陵門可羅雀,李世民昭陵遊人如織,李世民抹不去的歷史汙點

縱觀歷史書籍,李淵父子誰才是太原起兵的始作俑者,誰才是大唐建國的絕對領袖,歷史學家爭論不休。其實,大唐建國的絕對領袖應該是李淵。但歷史上所有的功勞,基本都記在了李世民的頭上。新舊唐書,是這麼記載的。當朝史官褚遂良的記載也是這樣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新舊唐書是五代和宋代人著的,年代久遠,是在前人記錄基礎上的完善,不可能完全信。而當朝史官,褚遂良的記載也不足信。因為史書記載,李世民對自己玄武門之變的不光彩很不自信,所以要求當朝史官褚遂良把歷史記載給他看。按歷朝歷代的規定,當朝皇帝是不能看當朝史官對當朝歷史的記載的。試想褚遂良也是人,如果按實記錄,恐怕身家性命不保,漢代司馬遷便是前車之鑑。可想見褚緒良等人,面對壓力,肯定會對當時的歷史作美化,誇大李世民的功勞,以迎合唐太宗的口味和虛榮。唯有大唐書記員溫大雅的記載,把太原起兵的功勞記在了李淵頭上,是李淵主動起兵,李世民只是推波助瀾。溫大雅,李淵的秘書長。太原起兵整個過程的參與者和記錄者,他的話可能更確信。威脅當朝史官,檢視當朝歷史,唐太宗有點不地道。

李淵獻陵門可羅雀,李世民昭陵遊人如織,李世民抹不去的歷史汙點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是統治者書寫的。唐太宗一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堪稱千古一帝。玄武門之變的不光彩,被他的歷史高光掩蓋。大唐的史官在他的政治高光之下,也不敢犯顏直筆。玄武門之變,干涉歷史記錄,美化自己,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繞不過去的歷史汙點。

歷史不是某幾個人創造的,但不可否認,英雄領袖登高一呼,率領群雄豪傑書寫歷史的首創之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難用好與壞,忠與奸去界定。斯人已逝,人無完人,留與後人評說。希望讀者朋友們,參與評論,謝謝!

圖片來源於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