饢文化產業園成了喀什新地標

走進喀什市饢文化產業園的生產加工車間,只見電氣化饢坑排列整齊,打饢師傅們正在忙碌,霧氣氤氳,夾雜著濃郁的烤饢香。

打饢師傅吾斯曼·麥麥提穩穩接住同伴拋過來的饢坯,蘸上洋蔥末,探身饢坑,“啪”的一聲,將饢餅輕巧地貼在饢坑壁上。

饢文化產業園成了喀什新地標

伴著滋滋的響聲,吾斯曼再次探身,表面金黃、口感酥脆的饢餅便從饢坑裡出來了,陣陣饢香味撲鼻而來。

“師傅行雲流水般的動作就像變魔術一樣,最後掏出一個熱乎饢遞給遊客,這畫面太美了。”舉起手機不停拍照的遊客王先虎感嘆道。

“我把剛拍的圖片發到了朋友圈裡,點贊、回覆的朋友可多了。”邊參觀邊不停地用手機在朋友圈發信息的深圳遊客李思成興奮地說,“我買了50個各種口味的饢,帶回去讓朋友品嚐。”

“最近饢的需求量變多了,今天我們要打1000個饢。”吾斯曼樂呵呵地說,“饢產業發展越來越好,我們的饢不愁賣。”

已打饢10年的吾斯曼,過去擺攤賣饢一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多元。去年6月進入喀什市饢文化產業園上班前,經過系統培訓,吾斯曼的技術越發嫻熟,現在月收入超過3500元。

饢文化產業園成了喀什新地標

過去那煙熏火燎、汗水溼透衣衫的打饢生活畫上了句號。吾斯曼感慨不已:“以前打饢燒柴或燒煤,燻得我總是眼睛疼。新型饢坑就不一樣了,環保、衛生,饢也更美味。”

從農民到產業工人,從土饢坑到現代饢坑,從根據感覺掌握火候到精準控溫,從普通麵粉到打饢專用粉,從單一品種饢到花色繁多的營養饢,從家門口銷售到走向內地,這些都讓吾斯曼“想不到”。

“今年1月份,園區產饢120餘萬個,營業額達105萬元。僅春節七天就產饢12萬個。”喀什市饢文化產業園負責人呂元紅說,“生產加工區500多個環保型智慧電氣兩用饢坑,滿負荷生產,能帶動2000多人就近就地就業。”

“我們小組一天能打1500餘個饢。”臉上寫滿自信的吾斯曼,言語間傳遞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饢文化產業園成了喀什新地標

“可以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饢。”隨著“饢+旅遊”模式的發展,喀什市已形成了以饢文化產業園為龍頭,21個鄉級饢生產合作社、94個村級饢加工屋為支點的饢產業發展格局,就業人員年均增收2。5萬元。

“‘牽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的饢產業,已成為喀什市又一旅遊地標。”呂元紅說,饢文化產業園正逐漸由一個單純的生產基地,變成體驗特色文化的新空間,吸引著各地遊客來“打卡”。(喀什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王振強)

喀什市融媒體中心

頂部